壽命的長短有“定數(shù)”嗎?人到中年:節(jié)欲惜福,有四種事最好少做
老一輩的人給我講過“折壽”這個事,在40歲之前,我不以為然,等到了40歲之后,我深信不疑。
有的人覺得人的命天注定,不管你怎么樣做,壽命如果注定是70年,那就不會是活到80歲。
他們的理由是,有的人抽煙喝酒,但照樣長壽,而有的人不抽煙不喝酒,卻天不假年,很早就去世了。
但是,我們還是要從更大的范圍來看,如果我們看不同城市和國家的人們,看他們的生活情況,就會知道,生活習慣不健康的人,壽命短的概率更大一些。
或者我們比較一下古代人和現(xiàn)代人的壽命,也可以看出壽命這個事取決于很多因素。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人的壽命長短?
參考各位專家的意見,大概有這么幾條是決定人們壽命的主要因素:
1、基因?qū)用妫热缬行┘易宓娜司褪瞧毡殚L壽,而有些家族的人就容易患某些病,從而壽命不長,這就是基因帶來的影響。
2、環(huán)境層面,人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身處不同的環(huán)境,人的壽命也肯定會受影響,比如你是生活在北極還是生活在赤道,或者在不同的國家,這都會影響人的生命狀況。
3、醫(yī)療層面,有的國家醫(yī)療投入大,醫(yī)療資源豐富,那這個國家的人們就更容易長壽。反之,有的國家戰(zhàn)亂不斷,醫(yī)療資源匱乏,那小病拖成大病,生活在這種國家的人們,就很難健康長壽。
4、飲食作息等層面,比如有的人飲食有節(jié),作息規(guī)律,有的人暴飲暴食,日夜顛倒,那他們的壽命也會有區(qū)別。
以上所述,前兩條偏于先天影響,后兩條偏于后天影響,內(nèi)外因素結(jié)合,從而導致了人的壽命有長有短。

人到中年:節(jié)欲惜福,有四種事最好少做
節(jié)欲就是惜福,這點大家一定要牢記在心。至于是哪些事要少做呢,下面一一道來。
第一就是少犯色戒,所謂飲食男女,食色性也,好色是人的本性,沒有這點就沒有人類的繁衍生息。
但過則成災(zāi),一個人如果嗜欲太深,不加節(jié)制,那精氣神就會損耗太快、太大,精力入不敷出,自然就會損傷元氣和生命力。
第二就是飲食不要太奢侈太精致,俗話說粗茶淡飯保平安,修身齊家以“儉樸”二字為貴,如果一個家庭習慣于大吃大喝,就難免給生活帶來負面的影響。
其實人到了一定年齡就能體會到,大魚大肉對腸胃并不好,人間有味是清歡,還是古人說得好,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第三就是少沉迷于物欲,名利權(quán)情這些可以看淡。
古往今來,絕大多數(shù)人都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家都是求名逐利,“朱門先達笑彈冠”,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名利確實驚心動魄。
但這些東西也最能耗損人的生機,道家講清靜無為,以恬淡寡欲為養(yǎng)生之道,很有道理。
第四就是少做虧心事,盡量不要勾心斗角。
一個人如果心機太盛,喜歡爾虞我詐,日夜思慮占便宜的事,那他的精神、心境和情緒就會影響他的身心健康,發(fā)于內(nèi)而形于外,這個人就容易“折壽”。所謂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這句話很有內(nèi)涵。

如何活得有質(zhì)量?
人生不是以時間的長短來衡量的,而是以質(zhì)量來衡量的。當然在很多情況下,健康的身心狀態(tài)更容易讓人生變得有質(zhì)量。
所以有人推崇運動,這有道理,但我認為不是關(guān)鍵,比如巴菲特和芒格這樣的就不怎么喜歡運動,可他們也很長壽。
類似的還有楊振寧,我的意思是,相比運動,人的性情,周圍人的關(guān)心和照顧,良好的溝通和人際關(guān)系,會讓人生更有質(zhì)量,也更容易長壽。
話說楊振寧的長壽就離不開太太的陪伴和照顧,因此愛情確實偉大。
總之,運動不是不好,但過度運動不值得提倡。古人說仁者壽,樂觀的心態(tài),智慧的頭腦,道德的修煉,這些才是人生質(zhì)量和壽命的關(guān)鍵。最后,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靜靜和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