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課程全集 第二季(28講)(2021年秋)

緒論:理論與文學理論
一、理論是什么?
理論==theory==>theoria==>去觀看
即:理論的本義是觀察,沉思活動,非沉浸
1、理論與反思:反思是理論的品格
《靜夜思》的結構主義分析方法

2、理論與常識(常識是理論的對象)
理論:是對常識進行反思后的觀念
常識:經(jīng)驗
3、理論與闡釋(闡釋是理論的功能)
雷蒙德·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
理論:一種觀念體系,一種思想系統(tǒng);理論是基于某種觀念進行的推測、思索;理論是人把握世界的欲望。
傳統(tǒng)理論:本質上是尋找意見事物背后的規(guī)律=>容易導致理論成為一種工具
現(xiàn)代理論:理論變成了一種“闡釋”
4、理論與實踐
(1)理論與實踐:實踐對象是豐富多樣的,那么理論應該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是該理論的問題,并非理論本身的問題
(2)什么是實踐?
馬克思指出理論指的是物質性,但隨著理論的發(fā)展,實踐具有精神性“精神文化生產(chǎn)并不是一個純粹的意識性過程”
(3)理論并不等于空想
二、什么是文學理論?
1、文學理論是對文學現(xiàn)象的抽象反思
(文學理論不能脫離文本)
(1)文學活動的兩個系統(tǒng)
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文學接受
文學生產(chǎn)=>文學價值=>文學消費
(2)文學四要素及其關系
葉維廉《地域的融合:中西詩學對話》
劉若愚《中國的文學理論》
2、文學理論是對文學文本的深入分析
3、對文學觀念進行學理探討
第一章 文學的本體視域(1)(2)
一、文學本質問題(文學是什么?)
(一)文學是否可以定義?
1、文學不可定義
代表人物: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
——可說的:例如蘋果
——不可說:什么叫人生
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
——“家族相似”:當一個概念難以定義時
莫里斯·韋茨《理論在美學中的作用》
——對于給藝術下定義的
喬納森·卡勒《文學理論入門》
2、理論與經(jīng)驗
——理論是不可定義的
——經(jīng)驗是可以定義的——理論是對經(jīng)驗的總結與反思;當理論不可定義,是理論出了問題,應該思考如何定義,
(二)文學的定義方式
——實指定義——邏輯定義
1、屬加種差法
公式:被定義項=種差+領近的屬
種差:事物與其他事物的區(qū)別
屬:事物處于何種集合下
2、文學的存在方式(定義文學的起點)
——以物質方式存在
——以精神方式存在
3、屬加種差方法的問題
——只揭示了關系,沒有揭示問題、獨特性
——這種方法假定了種差之間的界限是清晰的
(三)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
1、唯實論與唯名論
本質=>存在事物的共相
——唯實論=>共相是存在的
——唯名論=>共相是不存在的,是虛構,指向虛無
2、結構論與關系論
——忒休斯之船
——文學:關系結構==>語言的運用
3、本質主義的問題、缺陷
(1)預設了現(xiàn)象/本質的關系
(2)誤以為本質就是既定事實
(3)誤以為文學本質是唯一角度—過分概括
4、反本質主義問題缺陷
——最容易導致虛無主義
文學性的四個維度
(四)作為“事件”的文學
2012·伊格爾頓《文學事件》
(二)、 文學的本體視域(3)(4)
(一)維度一:文學的文化屬性與審美屬性
《文學理論教程》:
——文學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歷史性
——文學是一種審美文化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屬性
1、作為文化形態(tài)的文學
詩歌==>語言、文學——文化的一種
(1)文化的本質
——文化是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雷蒙德·威廉斯);文化是一個有機整體
(2)文化的背后體現(xiàn)著人與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
2、作為審美文化的文學
(1)審美文化=>以審美視角對人類生活的重塑
審美的本質特征:
——無功利性(無目的的和目的性)/功利性——給人以愉悅的一種享受
(2)文學提供虛擬情境——在虛擬情境中,能夠讓人釋放情感
科林伍德《藝術原理》人的情感分為兩個階段
——負荷階段與釋放階段
——文藝的功能就是幫助人將壓抑的情感釋放出來
文學具有一種“取代現(xiàn)實”充當代償?shù)哪芰?/p>
(二)維度二:文學的語言屬性與符號屬性
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的區(qū)別
- 陌生化與自動化——什克洛夫斯基《詞語的復活》
- 非指涉性與指涉性——多意性與確定性——深度與淺度——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藝理論》;韋勒克《文學理論》
- 虛擬性與現(xiàn)實性==>德國·伊瑟爾《文本的召喚結構》:文學語言是描述性語言,日常語言是解說性語言
- 內指性與外指性——德國·施蒂爾勒《虛構文本的閱讀》:文學語言是自指性語言,日常語言是他指性語言;弗萊《批評的解剖》
- 情感表述性與信息傳遞性——可感性與非可感性——瑞恰茲
- 生成性與惰性——保羅·利科《言語的力量:科學與詩歌》
- 偽陳述與陳述——真?zhèn)尾⒉恢匾?/li>
- 述行語言與記述語言——約翰·塞爾《言語行動》《表達和意義》;奧斯丁《如何用語言做事》——述行語言:說話人許諾、暗示而后執(zhí)行實踐;記述語言是對事物的描述
- 含蓄意義與清晰意義之比:趨近日常標準——保羅·德曼《閱讀的寓言》
(三)文學的本體視域(5)(6)
(三)維度三:文學的情感性與形象性
1、情感性
(1)情感與欲望(人的需求)
人之所以創(chuàng)造文學,是因為“有話要說”——發(fā)憤著書,不平則鳴
——現(xiàn)實匱乏:現(xiàn)實缺少,通過表達闡述
——審美理想:呈現(xiàn)自己理想的情境
(2)情感與主體之間的關系
——情感是生命本質的體現(xiàn) ,文學作品通過語言表述
(3)后情感文學——對情感文學的一種批判
——情感、虛擬性、表演性、代理性
——情感是一種可復制的“產(chǎn)品”,變成了一種話語
——在后情感中,情感與主體間的距離被有意的拉開
——演變?yōu)榍楦性捳Z的泛濫==>情感變質
——古典時代的感傷情懷——它的演變
2、文學的形象性
文學通過語言——公共性媒介——理性
——建構情感;情感是私人性的——非理性
“形象大于思想”
(1)含義:
——作品形象所包含的意義超過作者主觀意圖
——作品形象所表現(xiàn)的意義與作品意圖矛盾
(2)原因
A:形象的間接性與不確定性
B:接受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讀者:閱讀的過程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作者:作者的創(chuàng)作受時代限制,但是作品會在不同的時代產(chǎn)生不同的解讀
C:作者自身的思想矛盾
=>作者主觀意圖不等于作者全部思想
(四)維度四:文學的想象性與虛構性
1、文學的真實性問題
(1)文學是作家對生活的反映
——真實性作品就是能夠反映現(xiàn)實生活真相
(2)真相不是現(xiàn)象真實,而是本質真實
(3)社會科學是邏輯的真實,文學藝術是藝術真實——即用形象揭露現(xiàn)實真實
A:文學的認知性
——真:與現(xiàn)實相符合=>透過文學認識現(xiàn)實過程=>認知性
B:“真”的多義性問題
——事實之真(實然)
——價值之真(應然)
C:深層——應然
文學的本體視域(7)(8)——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
三、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
1、關于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論爭
(1)肯定文學史審美意識形態(tài)
1982年:孔智光《論藝術時空》“藝術的本質是審美意識形態(tài)”
1982年:錢中文《論人性共同形態(tài)描寫及其評價問題》“文藝是一種具有審美特征的意識形態(tài)”——審美反映論:文學首先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并且是審美的反映
1989年:王元驤《審美反映與藝術創(chuàng)造》——文學的獨特性在于審美反映
1992年:童慶炳:文學是顯現(xiàn)在話語含蘊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
1999年:童慶炳:審美意識形態(tài)是文藝學第一原理
(2)質疑——反對
1988年:董學文——既有非意識形態(tài)又有意識形態(tài)
《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導言》==>意識形態(tài)形式
2003年:周忠厚“文藝不是審美意識形態(tài)”
2006年:陸貴山《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
2、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論述邏輯
(1)《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
A—文學是意識形態(tài)
B—文學是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審美意識形態(tài)
C文學是特殊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特殊體現(xiàn)在話語蘊藉
(2)馬工程版本
A: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
B:文學是審美的藝術
C: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3、意識形態(tài)的內涵
(1)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想象
A:意識形態(tài)不是知識,也不是科學
B:意識形態(tài):個體與現(xiàn)實的想象性關系
C:——這種想象是一種本該如此的想象
D:這種想象是一種本不屬于自我的想象
E:作用于實踐的想象
(2)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方式——詢喚
4、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
(文學文本是一個復雜的集合,不單包含一種意識形態(tài),還有語言、美學、思考以及不確定的人生)
(1)分析作品如何建構自我與現(xiàn)實想象性關系
=>形象——鏡像——認同(一種敘事策略)
(2)分析作品的離心結構
——表層到中心——深層、細節(jié)=>離心
(3)分析文學作品中的接受與改寫(文學傳播過程中的接受、改寫、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