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無德,連累三代”:缺了這幾種德,會影響家運(yùn)

《增廣賢文》有言:“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須靈山朝世尊?!?/p>
堂上的兩位老人,就是家庭中的活佛,我們又何必去靈山朝見世尊呢?可以說,老人就是家中的頂梁柱,只要他們做得好,那下面兒孫就不會差到哪里去。
上梁不正下梁歪,同樣的道理,上梁正了下梁就不會歪。最怕的,就是家庭的話事人犯了錯,讓自己和家人都走了歪路,沒有好下場。
身為家中的長輩,可以缺錢,也可以缺能力,但一定不能缺德。德行有問題,不僅會影響到自身的福氣,還會拖累兒孫。
所謂“莫道因果無人見,遠(yuǎn)在兒孫近在身?”就是這個道理。缺乏德行,就會種下惡因,最后結(jié)出惡果??梢哉f,看不見的德行,比錢財(cái)名利更重要。
長輩缺德,連累三代。一個家庭,如果缺了這幾種德行,那家運(yùn)就走下坡路了。

一、缺了“正心善念”的德行,禍?zhǔn)戮投嗔恕?/p>
常言道:“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bào),只爭來早與來遲?!?/p>
我們可以欺負(fù)身邊人,但絕對無法欺負(fù)老天。只要我們一起心動念,老天就會知道。善惡到了最后,終究會有報(bào)應(yīng)。一切,都不過是時(shí)間的問題而已。
談到善念,相信很多人都會不屑一顧,認(rèn)為這年頭談善念就是愚蠢。這種觀念,那是比較短視的。缺乏善念,于長久而言,那是沒有好處的。
如果我們只是孤寡之人,既沒有家庭,也沒有后代,那作惡就算了,最多自己要受輪回之苦。如果我們是有家庭的人,就會牽扯到后代。
一代人作惡,缺乏善念,那后代就會出問題,比如哪里有缺陷,哪里出意外,最嚴(yán)重的還會夭折。家庭悲劇的發(fā)生,在于缺德缺善。
所以說,保持一定的善念,哪怕不為了自己,也要想想自己的子孫后人。

二、缺了“細(xì)水長流”的德行,再有錢也會敗。
古人有言: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shí)。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沒有長遠(yuǎn)的觀念,就無法做好現(xiàn)在。沒有全局的觀念,就無法進(jìn)行謀劃。說到底,人要有遠(yuǎn)見,不能過分短視。比如說,自己過得好之余,也要讓子孫過得好。
不少人會疑惑,自己過得好,為什么子女后代會過得不好呢?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很多人都喜歡“透支”未來的福氣。
自己有十分的聰明,就用了十分的聰明,一分都不留給子孫。自己有一百萬,卻花了兩百萬,還貸款了一百萬,讓子孫負(fù)債。這,都是短視的行為。
要知道,十分聰明用七分,還有三分留兒孫。十分福氣七分用,還有三分留后人。福氣不可用盡,用盡則禍患滋生。
做個細(xì)水長流的人,做點(diǎn)目光長遠(yuǎn)之事,少透支,多積福,才是長久之道。

三、缺了“身為榜樣”的德行,后代就會走歪路。
三國后期的司馬家,不僅廢了曹魏的皇帝,還以臣弒君,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所以司馬家后世的兒孫,都喜歡自相殘殺。
他們看到祖先司馬懿、司馬昭和司馬師都是心狠手辣,毫無德行的人,就學(xué)了他們這一套,間接造成了八王之亂。
西晉覆滅,東晉建立后,晉明帝就問大臣,司馬家建立晉朝的歷史。大臣對晉明帝實(shí)話實(shí)說,晉明帝聽后,不禁掩面痛哭,感慨,若是如此,司馬氏的江山豈不是不長久了嗎?
果真如晉明帝所言,不久后,劉裕殺光了司馬家族的人,還取代了東晉。原本司馬家族的子孫,紛紛改名避禍。
祖先、長輩做得不好,子孫后代就會有樣學(xué)樣,甚至一代更比一代壞。這般下去,哪怕家族勢力再強(qiáng)大,也都會有覆滅的那一天。
給子孫后代做個好榜樣,才是“修身齊家”的關(guān)鍵。
?

四、缺了“知足常樂”的德行,就富不過三代了。
古人常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
為什么有錢的家庭,做不到永遠(yuǎn)富有呢?原因有三。首先,這世間存在枯榮興衰的規(guī)律,有興盛的一面,必然會有衰敗的一面。
其次,人有錢了,就會變得驕橫起來,不是這里得罪人,就是那里做錯事,再有錢也會敗。第三,大手大腳,忘了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欲望滔天,自然會命比紙薄。
自古以來,勤儉節(jié)約才能成功,大手大腳就會讓人養(yǎng)成惰怠的品行。如此,逐漸墮落,不就富不過三代了嗎?
身為家庭的長輩,勤儉節(jié)約,知足常樂,那下面的子孫才不會有大手大腳的習(xí)慣。賺錢很難,而敗財(cái)簡單,成由勤儉敗由奢。
少缺德,多修身養(yǎng)性,涵養(yǎng)家庭的福氣,家運(yùn)就長久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