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張徹影評—《桃花淚》,原來張徹一直清醒看待改編電影,反對“翻譯電影”
說也奇怪,除了那些“古時候”我在臺灣拍的片子,有在本港上演過的,但那是多年前的事了;我近年在香港,共計寫過六個劇本,其中尚在拍攝中的兩部不談,早就拍攝完成的四部,至今才有這張《桃花淚》上映。

本來我打算“回避”一下,因為自己編寫的片子,實在很難“話”得很,但看到前兩天本版的《大牌女星日記》,又把這事“揭露”出來,有點令我”回避“無從之狀,想想所謂”丑媳婦總得見公婆“,不”回“也罷。還有一點”妙處“,在我的六個劇本中,有五個都不是我自己的故事,本片也是如此,在我動手編寫之前,公司方面已決定采用《西廂琴斷》(Interrupted Melody,1955)改編了。

改編別的國家的文藝作品或電影,是各國影壇都有的現(xiàn)象,問題在如何改法。如果能達到黑澤明之改《馬克白》(Machbeth)為《神箭殺霸王》(又名《蜘蛛巢城》,1957)這樣水準(很好的片子,由三船敏郎主演,卻在上映粵語片的小戲院做,許多人忽略過去,我曾在本欄評過),則改編又何妨?我自然不及黑澤明之什一,不過還算能做到徹底中國化,寫中國事、中國人,尚不致是“翻譯電影”也。
《西廂琴斷》原是寫一個歌劇女演員的故事,我則易為演員,因為平劇演員與外國的歌劇演員,身世、環(huán)境、成功的經歷,本質上有其不同之處,故在這一部分,我差不多全然未采原片的情節(jié),本身的性格與周圍人物,也有不同。所采在僅是成名以后得病,不能演唱,與最后復愈這兩點而已。這一個女伶,由尤敏飾演,戲的分量極重,而尤敏的表現(xiàn),也是全片演員中最出色的一個。

其余的演員,有飾她丈夫的雷震,飾她教師的羅維,飾她師姊(羅維的女兒,已是成名紅伶)的歐陽莎菲,飾她琴師的蔣光超,飾戲班中小丑的李昆,及戲院主人陳友新等,大體都能稱職,其中尤難得的是蔣光超,把平日“諧角”那一套盡皆收斂,李昆的小丑也突出,這兩個“小人物”,在片子里都很成功。羅維同時是本片的導演,但在我看來,他在本片中的成績,是導優(yōu)于演,他演得不可謂壞,但有時不免“見棱見角”,不如他在《家有喜事》(王天林,1959)中的自然完整。所以我以為在原則上,導演兼演員,不是一個良好辦法,獨立制片有時為經濟原因而出此,但總不足為訓,因為心無二用,重“導”自不免忽“演”,到時候匆匆做完導演工作來表演,情緒必難連貫,于是“棱角”見矣!本片受“獨立制片”經濟限制的跡象,隨處可見,服裝、道具都不能盡符時代和地域的背景,也有地方顯得草草,雖則一般說起來,本片在“獨立制片”中,已算是“講究”的了。
羅維導演的長處,在于“放盡”,把戲做足,較少蘊藉澹雅之效。他的戲,正好和易文成一對照,易文雅潔,但在“不足”;羅維則有時不免“灑狗血”,但總把戲發(fā)揮到淋漓極致的。還有一點,是國產片之一大吃虧處,便是西片能因片長而變更放映時間,甚至減少場數(shù),但國片不能,永遠要求戲在一小時半以內結束。這張片子因為長,雖然已算是格外“開恩”,現(xiàn)在還保留有近兩小時的長度,但已經剪去不少,于是有些地方,只好用不必要的“淡”、“化”來連,或補特寫鏡頭來接,大大影響了全片的完整,不知要到什么時候,國片才有不削足適履的“福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