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誅仙世界》的個人解析·魔教篇

為了《誅仙世界》即將(遙不可期)的二測,決定開個個人解析欄目,僅供參考。
因為《誅仙》這本小說吃老本已經(jīng)吃出天地寶庫來了,所以原著只有參考價值而已,我會把《誅仙》游戲和原著的相關(guān)資料以及我個人理解進行推測和結(jié)合,而且這不是個為了原著黨而開的專欄,我前面也說了是因為《誅仙世界》我才決定寫的,所以請酌情觀看。

魔教是小說《誅仙》中蠻荒圣殿及其衍生的一系列派系的統(tǒng)稱。(沒錯,蠻荒圣殿是整個魔教的總舵,但是游戲里卻是鬼王宗的門派地,而且不管是端游還是誅仙世界或者是手游,都是如此沿用的,如果我沒記錯好像是后期鬼王宗一家獨大所以盤踞了這里,那確實也說得過去。)

他們名聲惡劣,整日征伐血斗,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無時不有。而且魔教歷代傳承下來的奇功異法,與中土修真諸門派迥異不同,可以說是集諸般陰毒殺戮奇術(shù)之大成,殘忍不道,人所不取。(當然我個人覺得只是大家對于修行的方向取向不同罷了)
西北蠻荒乃是天下著名的險域兇地,傳說中也是魔教發(fā)源的地方,自古以來傳說有無數(shù)兇險橫亙在蠻荒之中,外人幾乎從來不能深入其中。魔教是一個歷史十分古老久遠的教派,甚至比中土歷史最長的青云門都還要更久遠許多,具體起源何時已不可考。據(jù)說在那蠻荒之地深處,有一座神秘的古老圣殿,便是魔教起源之處,而魔教中人自稱是圣教。
魔教傳說,幽明圣母乃撫育萬千生靈之神靈,而天煞明王卻是開天地,掌刑罰之兇神,這與古老相傳的巨神盤古開天大不相同。普通教眾從來都是信仰無比的,不過在正道中人看來自然是歪門邪道。(作者也說明王圣母是魔教傳說的神,不對等女媧伏羲盤古)但是肯定是有所參考的,于是查找了相關(guān)資料后推測出了一個大致的方向。
首先是天煞明王,那在這之前就要解釋一下什么是【明王】:
梵語 Vidyā-rājā。又作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明,即破愚闇之智慧光明。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每個佛都有個對應(yīng)的“忿化身”,密宗中的明王有很多,常見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
如果說如來代表佛的實際悟道,菩薩掌握慈悲救濟,那么明王就是讓人的內(nèi)心培養(yǎng)出堅強的意志。

明王最為人知最流行的是五大明王,他們分別是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大威德明王,軍荼利明王和金剛夜叉明王。
而八大明王出自《大妙金剛經(jīng)》,由八大菩薩衍生出來,是八大菩薩衍生或化身成忿怒尊,他們分別是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大威德明王,軍荼利明王,大輪明王,馬頭明王,無能勝明王和步擲明王。
十大明王分別是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馬頭明王,大威德明王,大火頭明王,大穢跡明王,大笑金剛明王,無能勝金剛明王,大輪金剛明王,步擲金剛明王。
最后兩位比較獨特的明王他們分別是代表愛的愛染明王和代表美的孔雀明王。
那么根據(jù)魔教傳說,以及在誅仙游戲和動畫(尤其是動畫刻畫的很詳細)里出現(xiàn)的明王雕像來推測結(jié)合,長相兇神惡煞,有人頭、鳥頭、獸頭,人頭上有蛇頭,有八臂,手持劍,斧,棒,杵,或握拳或捻指,其中雙手合掌與胸前。
如此一來匹配度極高的就是降三世明王,大威德明王,步擲金剛明王和金剛夜叉明王,但其實我覺得是所有【明王】的集合體。不過天煞明王不僅僅是【明王】,還有【天煞】。【明王】雖然是佛的憤怒相,也只是面目可憎罷了,而對于【天煞】的解釋我愿意歸功于他還具備了阿修羅的性質(zhì),所以魔教人士才會如此熱衷于殺伐。

阿修羅,直譯為“非天”,果報似天而非天,為六道之一,經(jīng)常與天神進行戰(zhàn)爭。他們易怒好斗,驍勇善戰(zhàn),但也奉佛法,是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
佛經(jīng)說:阿修羅男身形丑惡;阿修羅女端正美貌(可以合理預測鬼王女魔化了)。故阿修羅王常常和帝釋天為首領(lǐng)的提婆神群戰(zhàn)斗,因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而帝釋天有美食而乏美女,兩神相互妒忌,時傳爭戰(zhàn)。故俗謂戰(zhàn)場為“修羅場”。
由于阿修羅王眾多,其形不一,阿修羅王的形象也有多種說法,有的九頭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八足,身形高越須彌山四倍;有的千頭二千手,足踩大海,身越須彌山;有的三頭六臂,三面青黑色,口中吐火,忿怒裸體相。這些形象都難表現(xiàn),畫家們往往畫作一面三眼或三面六臂,或四目四臂,手托日月,雙足立海上,身越須彌山。
阿修羅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帶有嗔恨之心,執(zhí)著爭斗之意志,終非真正的善類。男阿修羅于各道中常常興風做浪,好勇斗狠,于諸天中不時攻打天王以謀奪位。 女阿修羅貌美,時常迷惑眾生,使難修行。故此阿修羅雖然不用受苦,但死后墮落三惡道機會甚大,故漸列之為惡道。
根據(jù)誅仙世界中男鬼王魔化后的形態(tài),尤其是頭上那個牛角,可以推測是參考了印度神話中的水牛怪摩西沙(Mahisasura),他是一位阿修羅,從梵天那獲得“不會被世上任何男性殺死”的賜福?,而后率領(lǐng)眾阿修羅與眾天神(提婆)作戰(zhàn)百年,一度占領(lǐng)天界,最后被杜爾迦殺死。(所以你們魔教死在女人手里已經(jīng)是定律了是吧)

那么接下來就可以說圣母的了,關(guān)于這個我還是首先采取了“媚外”的想法,畢竟他們魔教都不屑于中原的神仙嘛,所以我選出了四個較為符合的,就是吉祥天和杜爾迦,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吉祥天,又稱為吉祥天女,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幸福與財富女神,梵文???????,音譯“拉克希米”,藏語稱“班達拉姆”。名稱最早見于《梨俱吠陀》,在《阿闥婆吠陀》中被人格化。創(chuàng)造世界時她踞于蓮花上隨水漂流,故又名波德瑪,意即蓮花。(動畫中的圣母像就是手持蓮花的)
一說她是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涌現(xiàn)的第三寶,手持蓮花坐在大蓮花上,美貌絕倫,天神和阿修羅為占有她發(fā)生爭執(zhí),因而有乳海之女的稱號。她的像多為豐滿美女,面帶慈祥微笑,有“大功德”于眾,因而舊稱功德天。
吉祥天女常見的外型特點有兩種:文靜型和忿怒型。文靜型的她膚色潔白,頭上有高聳的發(fā)髻和花冠,耳朵上附著大環(huán),三只細長的眼睛流露出和善的目光,嘴微微張開,身披白色大衣,內(nèi)著大紅袍,腳下穿紅靴坐于蓮座上,右手拿一支白桿的長羽箭,左手端一只寶碗。
在藏教中的吉祥天女稱騾子天王,為梵文Laks-mi(羅乞什密)和Sri(室利)的意譯,藏語稱班達拉姆(Dpal-ldan-lha-mo)。是藏密中十分重要的護法神,影響很大。(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在拉薩建大昭寺時,特請吉祥天母作護法神。直至今天大昭寺的神殿里一直供奉著她的神像。后來吉祥天母升格為拉薩城的保護神,據(jù)稱吉祥天母給人以智慧和幸福,因而深受藏族群眾特別是青年男女的尊崇。)

那么接下來說杜爾迦,杜爾迦是一個尚武的女神,是印度教神譜中的主要的女神之一,在印度她作為降魔女神而受崇拜,她曾殺死一個使眾神惶恐不安的化身為水牛形的惡魔摩西沙。
帕爾瓦蒂,Parvati(梵文:???????,IAST:Pārvatī)、Uma(梵文:???,IAST:Um?。┗騁auri(梵文:????,IAST:Gaurī)是生育、愛情、美麗、婚姻、孩子和奉獻的印度教女神。 眾所周知,她是最高印度教女神Adi Parashakti溫柔養(yǎng)育的化身,也是女神導向的Shakta教派的中心神靈之一。 她是印度教的母親女神,并且有許多化身, 她的每個化身都用不同的名字表達,在印度的地區(qū)印度教故事中為她提供了100多個名字。實際上杜爾迦是帕爾瓦蒂的一個力量身份代表而已,包括吉祥天女其實也是帕爾瓦蒂的一部分。
原為印度教司婚姻幸福的女神達剎約尼(即薩蒂),為向?qū)ζ鋺偃藵衿挪蛔鸬母赣H達剎表達不滿而投火自盡,靈魂轉(zhuǎn)世為雪山女神帕爾瓦蒂并與濕婆再度結(jié)婚。
關(guān)于這個女神的詞條太多了,大家自行搜索吧,畢竟她一個人就有100個身份……
最后說一說文殊菩薩吧,梵文Maňju?rī的音譯,略稱“文殊”,意為“妙德”“妙吉祥”等,新譯“曼殊室利”,文殊師利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作為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專司智慧,與司“理”的右脅侍普賢菩薩并稱。
菩薩是古代印度語的譯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發(fā)大心愿的人。菩薩的主要職責是協(xié)助佛一起教化眾生,傳播佛法,普渡眾生。菩薩都是立下宏愿,為了解救眾生的苦難,以自我奉獻的精神而留住人間,并且以種種不同的化身來到民眾中間,隨時隨地解救危難。
之前在說八大明王時候提到過,《大妙金剛大甘露軍拏利焰鬘熾盛佛頂經(jīng)》說八大菩薩表現(xiàn)八大明王,一、金剛手菩薩現(xiàn)作降三世金剛明王,二、妙吉祥菩薩現(xiàn)作大威德金剛明王,三、虛空藏菩薩現(xiàn)作大笑金剛明王,四、慈氏菩薩現(xiàn)作大輪金剛明王,五、觀自在菩薩現(xiàn)作馬頭金剛明王,六、地藏菩薩現(xiàn)作無能勝金剛明王,七、除蓋障菩薩現(xiàn)作不動尊金剛明王,八、普賢菩薩現(xiàn)作步擲金剛明王。
所以明王和圣母其實一開始就是相互對應(yīng)的,只不過分成了男女而已。(破案)

明王和圣母說完了,那繼續(xù)魔教的歷史。
千百年來魔教傳承枝葉蔓延,已然分出了無數(shù)分支別脈,雖然于信仰上都是信奉天煞明王與幽冥圣母兩位神明,但教義傳承上早已千奇百怪,許多分支也早就各立門戶,互不統(tǒng)屬了。還有一些曾經(jīng)大放異彩顯赫一時的有名宗門,但到如今早已湮沒,傳承斷絕,只在絕少有人懂的‘古圣文’書卷記載中,才能偶爾略窺一二痕跡。
比較有名的是八百年前,魔教中煉血堂一脈獨大,門中異人黑心老人更是不可一世的絕頂人物,除此之外,合歡派也是傳承極遠的一支神秘宗門,金鈴夫人與黑心老人算是同一時代的人物,也是頂尖之人,更有諸多奇人異士名動天下,那時候的魔教以煉血堂和合歡派為首,縱橫天下,可以說是一個極盛時代。
那一代人凋零之后魔教便陷入低潮,但于數(shù)十年前卻又興盛起來,形成了以四大名門為首的又一個興盛局面,那四大門派分別是鬼王宗、萬毒門、合歡派、長生堂。在《誅仙》故事的十余年間,在經(jīng)歷了多次正魔大戰(zhàn)和獸神浩劫后,魔教在中土的基業(yè)盡毀,僅剩蠻荒圣殿茍延殘喘。

根據(jù)誅仙端游的地圖來看,蠻荒西去死亡沼澤千里,雨水漸稀,氣候干旱,造化成一片遼闊的荒涼戈壁,世稱“蠻荒”。
沙丘累累,綠洲稀落,蠻族兇獸縱橫其間,更相傳在蠻荒深處有一處宏大的圣殿,是魔教發(fā)祥之地“蠻荒神殿”。圣殿周有巨墻,城守完備,堅不可摧,環(huán)城有四座甕城遺址,城外不遠,戰(zhàn)爭巨械偶有殘存,可窺上古戰(zhàn)爭之壯烈。
蠻荒之中有兩處景觀,其一是碧水寒潭,積水蠻荒之中,供養(yǎng)一方綠洲,潭水寒涼,玄冰生焉,又有奇山二座,陡起于寒潭之上,疑為仙人行鑾。第二處奇景乃“太虛幻境”,此處戈壁平實,但光線奇絕,誤入者幻覺縈懷,癡迷難返。一百年前,鴻蒙古地有妖族作亂,將辰皇精銳軍團引入太虛幻境,所幸青羅、歸云二族來援,交戰(zhàn)三日夜,遂大敗妖族,至今仍有亡魂困于幻境,哀嚎不休。(來源于《誅仙3》)
在自然條件惡劣的蠻荒大漠之中,鬼王宗盡力守衛(wèi)著魔教圣地——蠻荒圣殿。除了漫天風沙的侵蝕,還有一支神秘的蠻巫威脅著圣殿,他們占據(jù)著帝王陵,利用巫術(shù)操縱著野蠻的戰(zhàn)士、巨人,向鬼王宗弟子發(fā)起一次次襲擊。
因為沒有一測資格,所以并不知道一測的時候蠻荒地圖是什么樣的,所以也只能推測大致上應(yīng)該和誅仙端游差別不大,如果硬要扯上古今中外的版圖,區(qū)域地理中的西北地區(qū)位于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西,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西部和甘肅省的西北部等。

所以如果按照誅仙端游的地圖怪來推測,那《誅仙世界》大概率應(yīng)該會保留蠻荒的巫族、蠻荒蟻人族、沙盜、沙蟲、沙蜥、死在蠻荒的人神魔化成的兇靈、狂獅獸妖,真的有碧水寒潭的話那應(yīng)該還會有魚人族,真的有修羅界的話那白骨妖蛇、修羅鳥(十三妖獸)也肯定會有。

說說這個狂獅獸妖,為什么我會特別拿出來說,主要是它的性質(zhì)很接近前面說的幽冥圣母的,怎么回事?聽我細細說來:
獅面獸身鎮(zhèn)墓獸于1972年出土于阿斯塔那216號墓,其面目威嚴兇猛,獅口大開,獠牙外露,怒目圓睜;闊胸細腹,頭、肩、背部插六只木翅,似欲飛騰而起;頭頂豎一撮長毛,其側(cè)雙耳直立,頦下有三撮須毛,兩頰及肘部鬃毛上翹,背上聳立三撮長毛,體側(cè)各塑出一只眼睛;尾部貼身上翹,前肢直立,后肢彎曲,牛蹄形足,蹲坐于地。通體用黃、白和橘黃色繪出豹紋,并用黃、綠、藍等色在上翹的寬尾上繪出細密的鬃毛,眼睛、鼻、須及牛蹄足均施藍彩,顯得格外鮮艷奪目。

以威嚴兇猛的獅子作為頭部,反映了獅子這種外來物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中國不產(chǎn)獅子,漢代以后由西域傳入中原。獅子長得威武雄壯,形象霸氣,成為權(quán)勢的象征,被歷代帝王視為神獸、祥瑞。在古代,獅子與佛教關(guān)系密切,作為文殊菩薩的坐騎被當作靈獸,有著護法辟邪的作用,所以獅子也成為古代中國老百姓心中的守護神。(所以圣母是菩薩實錘了算是)
豹子作為一種貓科動物,身形比獅子略小,但集威武、勇敢、矯健、敏捷于一身。獅面豹身的結(jié)合應(yīng)是從中原傳過來的,所以吐魯番的喪葬鎮(zhèn)墓獸應(yīng)是中原的喪葬習俗。(鎮(zhèn)墓獸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最后在五代時期沒落。)

那么關(guān)于《誅仙》魔教的背景,大概就是這么多了,下一期的話就說說鬼王宗這個門派的事情吧。喜歡可一鍵三連,下期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