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道德經(jīng)》逐章評注:十八章

? ? ? 這里稍微打破一下慣例,在前面一次更新的時候,俄羅斯的瓦格納所謂叛亂事情剛出來,在與朋友聊的時候,我當時就說了《孫子兵法》上《形篇》中的一句話:“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這句話歷來的解讀均不靠譜,原因至少就是不懂句子中的“以”字后省略了一個“之”,并且不懂得“先為”與“以之待”兩者是因果關系。放在當下的俄羅斯,在已經(jīng)完成了巴赫穆特對烏軍的絞肉戰(zhàn)之后,卻遲遲不見烏軍的大規(guī)模反攻,那么來一次瓦格納的叛亂內訌就很合理了。我當時擔心的是玩這種東方的智慧,俄羅斯可能會玩的不純熟不地道。
? ? ? ?幾天時間過去了,到現(xiàn)在這次更新的時候,俄羅斯已經(jīng)有玩這種東方智慧的味道了。
? ? ? ?另外,這次打破一下慣例,也并非出于炫耀,老子是在哲學的高度解決軍事的問題,而《孫子兵法》解決的只是實際操作的問題,兩者不可相提并論。就孫子的《形篇》論述的問題而言,老子在《道德經(jīng)》六十九章有更深刻的論述。只是這里提前點到了。
? ? ? 就本人的追求而言,當我已經(jīng)推翻了自《道德經(jīng)》問世以來的幾乎所有的解讀之后,換句話說,就是當我解決了中國自古以來的哲學系統(tǒng)之后,如何運用中國的哲學系統(tǒng)的操作問題,其實也已經(jīng)是我想要解決的問題了,而解決這個操作問題,《孫子兵法》的重新解讀,可能是一個不錯的標的選擇。
? ? ? ?以下回到本題。
? ? ?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1);智慧出,案有大偽(2);六親不和,案有孝慈(3);邦家昏亂,案有忠臣(4)。
【注釋】
(1)大道廢,案有仁義:之前一般解讀,道,在此指一種準則。社會的公德、公正等被廢棄,才有所謂的“仁義”產生。案有,才有。其實這樣解讀并不準確。在老子的思維系統(tǒng)中,“大道”是客觀的,并非是主觀的準則或公德、公正之類,它是社會演變客觀必然性或客觀階段性、客觀時代性的體現(xiàn),而一些主觀訂定的準則或公德、公正之類,甚至法律的訂定都是從屬于社會演變的客觀必然性的。所謂“大道廢”就是沒有遵循社會演變的客觀必然性而另搞一套,即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折騰”,犯下“顛覆性錯誤”,這時候就要倡導所謂仁義了。這一章充分反映了老子的辯證思想:當一個社會大力倡導某種道德仁義的時候,其實也就是整個社會出現(xiàn)階段性大局問題的時候。
(2) 智慧出,案有大偽:出現(xiàn)了投機取巧的所謂聰明智慧,就會出現(xiàn)嚴重的大偽之人,與下忠臣相對,也可以理解為奸臣。
(3)六親不和,案有孝慈:六親指父、子、兄、弟、夫、妻,這里指家庭關系。不和,家庭矛盾重重。案有孝慈,才會提倡所謂的子孝父慈。
(4)邦家昏亂,案有忠臣:國家陷于混亂動蕩,才會出現(xiàn)所謂的忠臣。忠臣:帛書本作“貞臣”。
點評:
? ? ? ? 這一章又是緊承前面一章,由于客觀事物的演變發(fā)展是一個必然的過程,能夠遵循這種必然性而治理國家,那就是最好的政治,人民根本意識不到統(tǒng)治者的存在,而這就是遵循“道”的做法;這一章把前面一章概括為“以道為大,其余皆次之”,然后接著展開這一章的反面論述“大道廢”,老子通過“大道廢”之后出現(xiàn)的種種不良后果,最后得到正面結論要“遵大道”。這是老子“正言若反”的典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