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禮作樂,禮儀華夏 | 佾舞篇


3000多年前,
周公于洛水之濱營建洛邑,
制禮作樂。
在華夏歷代古圣先賢的提倡和完善下,
“禮樂”逐漸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
?

音樂是人類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但是沒有哪一個國家或民族像中國一樣,把樂、舞作為禮儀用作人文教化,作為踐行道德的儀軌。古人修習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中,禮與樂也是居于重要的位置。春秋時期典章制度遭受破壞,道德規(guī)范、社會綱紀蕩然無存,被稱為“禮崩樂壞”。中正典雅,古人的禮與樂,是道德禮儀的規(guī)矩,是倫理思想的表達,包含著古人對人與自然的沉思。

西安外事鼓樂團一直以來堅持著“樂以載道”的宗旨,致力于發(fā)掘音樂的熏陶、教化功能,將對“道”的超越境界追求落實于音樂藝術形式中。《大唐雅韻·鐘鳴鼓樂》的巡演,便是以“道生之”“德畜之”“物性之”“勢成之”四大樂章十余個節(jié)目的順序和邏輯精心設計,在繼承“西安鼓樂”核心特質的同時,傳承與創(chuàng)新融合,精品與新品交匯,傳承和創(chuàng)編出幾部經典禮樂。
?
在“制禮作樂,禮儀華夏”系列內容中,以佾舞為開端,后繼有朝樂,慶善,上元……帶你探索中華禮樂內涵。
?
佾舞篇
“樂者天地之和”——《禮記·樂記》
?

5月18日晚,在西安大唐芙蓉園舉行了中國-中亞峰會的歡迎宴會和文藝演出,其中迎賓舞——“八佾舞”,引發(fā)熱議。古老而莊重的“佾舞”彰顯“禮儀之邦”的氣度風范,不僅是來賓,國人也被深深震撼。
?
什么是佾舞
?
佾(yì)舞,又稱周禮佾舞,是我國傳統(tǒng)的禮儀性質的舞蹈,集詩、禮、樂、舞為一體,主要用于宗廟祭祀,禮儀朝會,宴享國賓,國家軍事大典及鄉(xiāng)射禮活動等。
?
“佾”,指行列,依據規(guī)定,以不同的表演的陣容行列人數(shù)表示階級高低,天子八佾,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

佾舞發(fā)展
?
最初的佾舞是祈福舞,到西周成為國家規(guī)制,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夫子看到魯國季氏僭越而享八佾舞,憤而說出“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漢代尊儒后,佾舞作為國家專屬傳承的官方行為,用于呈獻給尊貴國賓,是最高國禮,也是公祭天地、社稷、先圣先師的重要禮儀。向外,佾舞由周朝時傳到韓國,唐代跨海到日本,奠定華夏“禮儀之邦”之美譽。



習儀佾舞者稱為“佾生,佾舞即是佾生手持籥(yuè)、翟(dí)、干戚道具起舞,佾舞包括文舞和武舞,文舞又名翟籥舞,武舞又名干戚舞。
?
佾舞分為“初獻禮”“亞獻禮”和“終獻禮”,統(tǒng)稱三獻禮,每一獻禮由三十二個舞姿構成一個樂章,三獻禮詠唱三章四言八句歌詞,配合九十六個舞姿。舞蹈時,佾生左手橫拿籥(yue)在內、右手直拿翟(di)在外,在整個舞蹈中,籥和翟的持握舞動,要保持端正,象征正直的君子形象。
?

佾舞哲思
?
佾舞所使用的道具中,翟代表天,籥代表地,佾舞的表演,即是人與天、地的溝通,象征著“天地人”三才。翟、籥的舞蹈動作,呈現(xiàn)陰陽和諧、天地秩序,以表達對先師、天地好生之道的崇敬與贊頌;歌頌神明、感恩天地,提升人格素養(yǎng);感受儒家思想對于真善美的追求。
?

小結
?
佾舞以最純正的中華傳統(tǒng)典雅之舞,形成詩、禮、樂、舞一體的高度藝術化的智慧,構筑歷代“建國君民,教學為生”的國學內涵。通過佾舞禮樂教化百姓,可以使人修身養(yǎng)性、謙和有禮,而有道有德者對國家倫理教育有著特殊意義,這是古代先賢制禮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