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就得給“小修小補”、“小商小販”留點位置
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束玨婷16日說,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guī)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讓適老化服務、休閑娛樂等設施更加豐富,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她表示,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一圈一策,推動補齊便民服務設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類業(yè)態(tài)和品質提升類業(yè)態(tài)。
雖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縫縫補補的衣褲、鞋帽等越來越少,從事此項縫補業(yè)務的人也越來越少。但是,每座城市,仍然有一些需要這項服務的居民,他們的衣褲、鞋帽等并沒有能夠做到穿舊則棄,更沒有達到沒舊就棄的地步,而是需要縫補方面的服務。特別像配鑰匙這樣的服務,還非有不可。如果城市沒有了“小修小補”,沒有了與部分居民息息相關的縫縫補補,城市就沒有了煙火氣,沒有了地氣。

實際上,再現代化的城市,也不可能全是富人的天下。如果一座城市,都是富人,除非機器人能夠代替人類完成所有富人們不愿干的事,否則,這座城市離生命終止也就不遠了。因為,富人們不可能從事諸如垃圾清運、建筑、疏通下水道、修理車水馬桶、配鑰匙等方面的工作,這些方面的工作,只有窮人會干,也只有窮人才能干好。否則,城市就會變得混亂不堪,富人們就無法在城市生活。
恰恰是,進入富裕階層的人們,有時候對“小修小補”、“小商小販”等有點看不上,而城市管理者為了適應富人們的生活,也為了所謂的城市環(huán)境,往往容不下各種攤點、各種修理鋪,總在想方設法地驅趕他們,有的城市,還把城市人群分成了三六九等,不符合要求、達不到高檔人群的,還要清理出城市。可見,這些城市對底層人群是何等的輕視,又是何等的忘本和沒有感恩之心。

我們說,再好的城市,都是從差的城市發(fā)展過來的,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除了高層次人才之外,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也是城市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如果沒有這些人群的共同參與和建設,城市發(fā)展就不可能如此迅速。顯然,待城市發(fā)展起來了,決不能忘恩負義,不能把曾經有過的,而且面廣量大的“小修小補”、“小商小販”趕出城市,而應當記得他們的好,懂得他們的重要,要繼續(xù)給他們一個可以安身和生活的空間,給他們一個謀生的位置。如果有一天,城市的居民們確實不需要他們了,他們會自覺地淡出人們的視線,去尋找新的生活方式、謀生手段,而不應當是城市管理者們強行將他們驅趕出城市,剝奪他們謀生的手段。
事實也是,這種不愿給“小修小補”、“小商小販”空間的行為,往往都是在經濟發(fā)展形勢較好、就業(yè)比較充分的情況下,城市管理者們自以為城市從此不需要街頭服務、接地氣服務、煙火氣服務。當經濟運行出現一定困難,就業(yè)不夠充分時,才會突然發(fā)現,那些城市的街頭服務實際也很重要,也很必要。即便是富人,在一定情況下,也需要這樣的服務。

可以理解,城市管理者之所以要做出壓縮“小修小補”、“小商小販”空間的行為,目的只有一個,城市環(huán)境的美觀。比較難以理解的是,這些“小修小補”、“小商小販”,實際并沒有那么“丑陋”,并不是城市的傷疤。如果真的想讓城市更加美觀,每個區(qū)域都能專門劃出一個小的空間,讓“小修小補”、“小商小販”們集中到一起,而不是將他們趕走。對他們勞動工具的外觀等,也可以給出相對統(tǒng)一的標志,政府貼錢幫助他們完善就是,為什么非要取締他們呢?
家門口的修補、采購,與城市環(huán)境、小區(qū)環(huán)境并不是矛盾的。矛盾的焦點在于管理的思路、服務的思維。只要愿意去想、愿意去服務、愿意幫助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群體,是能夠找到解決的辦法的。之所以出現取締“小修小補”、“小商小販”現象,還是與懶政有一定關系,與服務的意識不強有一定關系,與城市管理方法過于簡單有一定關系。只要把心放在居民身上,放在如何方便居民、完善城市服務設施方面,對“小修小補”、“小商小販”的容忍度就能大大增強。
發(fā)展“草根經濟”,不只是企業(yè),“小修小補”、“小商小販”也是“草根經濟”,他們原本就是植根于小區(qū)和小區(qū)居民的,小區(qū)居民沒有需要,他們就沒有生存的土壤。只要土壤還在,就可以生長,并為城市點亮一盞盞不算亮、但色彩很豐富的燈,從而讓城市更加具有層次感和美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