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舟絲綢朋克背后的佛教世界觀——星穹鐵道文化考據大辭典·豐饒篇II(更新1.2版本)

按語:絲綢朋克(Silkpunk),這是《崩壞:星穹鐵道》的制作人大衛(wèi)對仙舟「羅浮」地圖風格的形容,用這個概念的提出者科幻作家劉宇昆的話來說就是「用中式的語言和文化去描述科幻背景下的社會」,也因此雖然仙舟表面上披著玄幻的外皮,但底層設定還是試圖用科幻語言來解釋的,也就是所謂的「賽博修仙」。

然而在《星穹鐵道》的宇宙中,另一個東方文化背景的陣營「豐饒」與仙舟聯(lián)盟之間激烈的二元對立卻并不符合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中庸調和調性,與此相關的設定應該是為了增加戲劇性而對佛教世界觀進行解構之后的產物,其目的應該是為了進一步增加游戲的戲劇沖突。
而早在米哈游成立之前,在蔡浩宇開發(fā)的Flash游戲《娑婆物語》中就已經大量使用佛教相關概念,米家游戲的很多核心思想也在那時就已經初見端倪,其后的《崩壞3》《原神》《星穹鐵道》對佛教與印度文化元素的運用可以說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
《星穹鐵道》中最能展現(xiàn)這一點的設定就是仙舟聯(lián)盟的第一大種族「天人族」與豐饒星神「藥師」及其座下豐饒民之間因緣糾葛。
因此本篇將著重選取相關詞條考察其佛教文化背景,以便將「豐饒」與仙舟背后的相關設定梳理清晰。

· 詞條002:派系「求藥使」(Elixir Seekers)
為了擺脫陽壽給文明帶來的苦楚和負擔,諸多世界派出虔信「豐饒」的使徒,試圖尋找名聲遠揚的「藥師」,并從祂手中求得那一方能賜予永生的良藥。 仙舟聯(lián)盟的前身便是眾多求藥使團的一員,太古之時他們遵循母星帝皇的命令,從古老國度出發(fā),橫渡深空,謁見神明,求取不死仙藥。

秉承昔日求藥使的初衷,仙舟聯(lián)盟自成立以來便竭力為諸多文明世界提供醫(yī)藥支援,撲滅瘟疫災殃。除「長生」禁忌不可違犯外,抵達仙舟的求藥人所求無不應允。
求藥使的原型自然是秦始皇求取不死仙藥的傳說,《史記 · 秦始皇本紀》有載:
三十二年,......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僊人不死之藥。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
英文文本的Elixir,或者說Elixir of life則是歐洲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藥,詞源為阿拉伯語al-?iksīr并最終可以追溯到希臘語ξ?ριον(xērion)身上,這個詞的本意是“干燥傷口的粉末”。
幾個世紀以來,煉制Elixir都是歐洲煉金術士的最終目標之一,其既可指將鉛轉化為黃金的液體,也可指能夠治愈所有疾病并賦予永生的靈丹妙藥。
而在佛教的印度文化背景中也有類似的不死神藥,甚至仙舟與「豐饒」之間二元對立的原型都可以追溯到其身上,此處暫且按下不表。

按語:仙舟聯(lián)盟與「豐饒」命途之間的因緣糾葛極深,從身為「求藥使」的一員,踏上謁見「藥師」之路,在受「藥師」賜福后成為「豐饒之民」,到歷經三劫后全宇宙追殺豐饒孽物,仙舟對「豐饒」命途的態(tài)度發(fā)生巨大的轉折。
而與此同時,雖然仙舟聯(lián)盟追隨的是「巡獵」命途,但塑造出如今仙舟的模樣,讓仙舟得以翾翔宇宙的根基仍然是來自「藥師」豐饒神力的生物科技,因此在談及「豐饒」命途之時,就不得不花大量篇幅來列數仙舟之上受「豐饒」影響的諸多造物。

· 詞條003:種族「天人」(Celestial)
仙舟人所屬的種族名,其生物分類系統(tǒng)為:靈長目-人科-天人亞種(Homo celestinae)。

所以在學術上仙舟人的正式種族名應該是「天人族」(Celestial)

身為天外行商的羅剎因此將仙舟人稱為「仙舟天人」

按語:仙舟的天人族看起來很少稱呼自己為「天人」,畢竟一方面「天人」之名與給他們帶來長生的「豐饒」之力密切相關,即藥師神賜的「天人之體」(Body of Celestials)。

另一方面這個詞也有一種凌駕于其他種族之上的意味在里面,如《上國夢華錄》所稱「天人」是「萬類之至圣」

編輯切換為居中
因此他們更喜歡用詞義偏中性的「仙舟人」(Xianzhou Native)來自稱,「天人」一詞由此就僅見于仙舟的文學修飾與歷史傳承之中。

編輯切換為居中
反倒是「藥王秘傳」更喜歡用「天人」(Celestial)這個詞,比如魁首丹樞的兩個化身——


丹樞「天人之形」的掉落材料「天人遺垢」(Ascendant Debris)

以及蒔者套遺器「蒔者的天人絲履」(Disciple's Celestial Silk Sandals)

還有丹樞在贈予「博識學會」學者陶德的藥方里提到的神秘藥材「天人金枝」,其實就是仙舟人墮入魔陰身后的增生產物,如果不獵殺仙舟人就不可能得到。

看起來「藥王秘傳」所追求的,是那未受「巡獵」命途影響的神降時代「天人」的生命境界。

文化考察:仙舟「天人」之名出自佛教六道輪回之一的天人(???,Deva)或者說天道,音譯為提婆,原型為古印度神話中的天神族,后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

在印度最古老的《梨俱吠陀》經典中常提及以神王因陀羅(??????,Indra)為首的提婆族在天、空、地三界共有三十三位,被稱為三十三天(??????,trida?a),其中為數不少的天神都是隔壁《崩壞3》里的崩壞獸與《原神》角色設計的概念原型。


而這三十三天的神系也被佛教沿用到了他們的世界觀中,被認為居住在三界(?????????,trai-lokya)之中的欲界(???????,kāma-dhātu),這里是輪回六道的居住地,天人的居所就在欲界的天界之上,被稱為六欲天,六欲天又分為位于須彌山周邊的地居天與位于須彌山之上虛空的空居天,其中位于須彌山頂的仞利天(???????????,Trayastri??a)即可意譯為三十三天,這正是源自古印度神話里的三十三天人的住所,由天帝帝釋天(????,?akra,對應印度神話里的神王因陀羅)統(tǒng)理。


按語:由此以佛教的天人概念為支點,游戲中許多關于仙舟的奇妙設定就可以理解了,比如與仙舟天人同列仙舟三大族之列的持明族(龍族),其原型之一就是佛教里的護法神眾「八部眾」(????????,A??asen?。┲械?strong>龍眾(???,Nāga),因八部眾以「天眾」(即天人)和「龍眾」為首,故又被稱為「天龍八部」。
在《藥師經》中天人與龍眾即為藥師佛的聽眾與護法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 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而在印度神話中,提婆族(天人)還有一個同源的夙敵,兩者之間宿命般的爭斗無止無休。
那個夙敵的名字就是阿修羅(????,Asura),這也是《娑婆物語》中的主角彌生奈奈月前世的種族。

對應到星穹鐵道宇宙里,那自然就是與仙舟天人一起領受「藥師」賜福的其他豐饒之民了。

· 詞條004:派系「豐饒之民」(Denizens of Abundance)
「豐饒之民」來自不同的星系世界,但他們口中的故事總有雷同之處:千百年前,戰(zhàn)亂肆虐,凡人短暫的生命滋生了貪婪和恐懼,貪婪和恐懼又催化了掠奪和暴政。魔物與疫病乘虛橫行世間,星球與凡人種族的命運在戰(zhàn)火中搖曳。?
直到豐饒星神「藥師」示現(xiàn)降臨,終結了這些世界的苦難,并賦予了凡人種族不朽的肉身和靈魂。「豐饒之民」把對祂的禮贊傳遍宇宙,將之視為微不足道的回報。

然而在豐饒神賜的背后,隱藏著原本身為短生種的「豐饒之民」所不能承受的詛咒。
大部分「豐饒之民」在唾手可得永生的同時,往往心智淪喪,形如惡獸。為了延命,他們無所不用其極,以至于生噬同類、輸入異獸血液、成為集群生物的巢。為了生存,他們繁衍成災,侵略成性,肆意洗劫諸界資源,乃至改造其生態(tài)。?
「豐饒之民」中的少數業(yè)已聽說,同為受到豐饒神賜的長生種,星界間卻有轉向「巡獵」命途的背叛者,他們視「藥師」為魔神,視祂的造物為孽種——忠誠的「豐饒之民」不會忍氣吞聲,定會對污蔑神明的指控者予以還擊。這便是「豐饒之民」與「仙舟聯(lián)盟」之間漫長戰(zhàn)爭的開端。
第一次豐饒民戰(zhàn)爭詳情不明,敵方應是仙舟聯(lián)盟最古老的宿敵「造翼者」。戰(zhàn)后星歷5320年,仙舟「玉闕」觀測到反物質軍團消滅了「造翼者」的故土「穹?!埂?/p>
星歷5749年 | 第二次豐饒民戰(zhàn)爭,豐饒令使「倏忽」攜豐饒民大軍與活體星球「計都蜃樓」圍困仙舟「玉闕」,仙舟聯(lián)盟在「博識學會」派遣的博學士軍團協(xié)助下將其擊退,「云上五驍」最終擊碎「計都蜃樓」,挽救了「玉闕」的覆亡。
星歷8072年 | 第三次豐饒民戰(zhàn)爭,游星「計都蜃樓」復蘇活化,侵逼仙舟「方壺」,仙舟「羅浮」云騎軍遣四衛(wèi)艦隊馳援迎戰(zhàn)。其間戰(zhàn)事焦灼,在仙舟聯(lián)盟即將敗陣之際,巡獵星神「嵐」的傾天光矢橫掃戰(zhàn)場,在豐饒民敗退的同時,仙舟「方壺」近五分之一的洞天也受光矢轟擊而被摧毀。

在印度最早的《梨俱吠陀》頌詩中,阿修羅(????,Asura)本與提婆(天人)一樣都為天界諸神的統(tǒng)稱,卻在后期的《阿闥婆吠陀》中開始演變?yōu)閷V秆У脑~,由此逐漸形成阿修羅與提婆(天人)之間天魔二元對立的觀念。
有趣的是,與印度有著共同族源文化(雅利安)的波斯人也有著類似的天魔分化二元對立概念,只不過兩者的陣營完全相反,波斯人的天神阿胡拉(Ahura)與阿修羅(????,Asura)系出同源,而波斯神話中的惡魔德弗(Daēuua)則與印度的天神提婆(???,Deva,天人)是同源詞。

而到了后來印度文學的往世書(?????,purā?a)時代,提婆(天人)與阿修羅之間的對抗斗爭成為了最主要的神話題材,在這些故事里,阿修羅族追求力量、好勇斗狠,與提婆族(天人)都是生主迦葉波(?????,ka?yapa)的后代。

至于阿修羅與提婆(天人)關系的徹底決裂則要追溯到印度著名的創(chuàng)世神話「攪乳?!梗???????????,Samudra Manthana)——

· 詞條005:祝福「甘露」(Sweet Dew)

出典自印度創(chuàng)世神話「攪乳?!怪械?strong>不死甘露(????,Am?ta),《原神》3.6版本須彌新地圖里的「甘露花海」與「甘露池」(Amrita)同樣采用了這個典故。
不死甘露(????,Am?ta)音譯為阿密哩多、阿彌利都,在梵語中意為「不朽」,與波斯祆教六大天使之一的「阿梅雷塔特」(Am?r?tāt)是同源詞,故此隔壁《原神》中以其命名的須彌教令院生論派(Amurta)使用的便是不死甘露的梵漢對音阿彌利多。

在三相神(??????????,Trimūrti)之一的毗濕奴撮合之下,阿修羅與提婆(天人)一同攪拌乳海以取得不死甘露,并約定事成之后均分。他們將巨蛇婆蘇吉(??????,Vāsuki)纏在曼陀羅山上,阿修羅與天人分踞婆蘇吉頭尾,像拔河一樣來回拉扯蛇王,翻動海水,就這樣持續(xù)攪動了一千年。
最后,不死甘露終于出現(xiàn),卻被意圖獨占的阿修羅率先搶走,天人們求助于毗濕奴,祂以女身幻象吸引了阿修羅的注意力,讓提婆族騙走了不死甘露,天人將其飲用后就此獲得了長生不老的神力。


按語:天人-阿修羅之間互相爭奪不死甘露的神話與仙舟-豐饒民在三劫時代圍繞「豐饒」神賜的戰(zhàn)爭如出一轍。
在藥師賜予的豐饒神跡「建木」于仙舟「羅浮」生發(fā)后,豐饒民「造翼者」攜手另一支豐饒民「視肉」試圖奪取「建木」神賜,隨即與仙舟聯(lián)盟爆發(fā)了壯烈的戰(zhàn)爭。

而在印度神話中,天人與阿修羅攪乳海的同時還伴生了諸多寶物(????,Rátna),包括神牛、神馬、神象、神樹、天女、神月、神醫(yī)以及各色珠寶,這些都被天人給瓜分了。
「藥師」散布在仙舟之上的諸多「豐饒神跡」其原型可能就是這些「攪乳?!箶嚦鰜淼膶毼铮????,Rátna)。
比如仙舟「曜青」的豐饒神跡「月亮」就可以對應濕婆所分到的神月(新月)。
仙舟「羅浮」的豐饒神跡「建木」則可能對應神王因陀羅所分得的神樹「如意劫波樹」(?????????,Kalpav?k?a),這顆樹傳說能滿足人的一切愿望,為了爭奪劫波樹阿修羅族曾多次與天人開戰(zhàn)。

考慮到擁有「建木」的仙舟「羅浮」由此成為仙舟艦隊之尊,其云騎將軍又有帝弓所賜的雷府神君助戰(zhàn),而雷電正是天人的神王因陀羅最主要的權能,這就與因陀羅和劫波樹的關系對應上了。


按語:在目前關于豐饒民的設定中,有兩個是與阿修羅族明確相關的。
在阿修羅們發(fā)現(xiàn)不死甘露被天人騙走之后,兩者之間隨即爆發(fā)了慘烈的戰(zhàn)爭,阿修羅天光(????????,Svarabhānu)卻依葫蘆畫瓢,變化成天人的模樣混入其中,想要偷飲一口不死甘露以獲得長生神力,不料被日神和月神發(fā)現(xiàn),毗濕奴隨即斬下了天光的頭顱。
然而此時不死甘露尚未經過天光的喉嚨,天光的頭顱因此而獲得了不朽的神力,從而被稱為羅睺(????,Rāhú),他的身體則被稱為計都(????,,Ketú)。
而「羅睺」與「計都」正是豐饒民大軍所操控的兩顆星球的名字,這也是豐饒民與阿修羅之間存在文化聯(lián)系的直接證據。

· 詞條006:活化行星「噬界羅睺」(Rahu,Devourer of Worlds)
「羅睺」原為死滅已久的古老星球,卻被豐饒令使「倏忽」再次賦予生機,前仙舟「曜青」天舶司司舵月偃在「羅睺」追隨「倏忽」,記錄其神跡與教誨,著成《倏忽垂跡妙法秘傳靈書經》。

星歷6300年仙舟「蒼城」被活化行星「噬界羅睺」吞噬,應為豐饒令使「倏忽」之手筆。

在佛教的《妙法蓮華經》序中,羅睺(????,Rāhú)被描述為四大阿修羅王之一: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其原型就是印度神話中獲得不朽神力的阿修羅天光之頭,傳說為報斬首之仇,羅睺吞食了日神和月神,由此造成日蝕和月蝕。
在后來的印度天文學中,羅睺被用來代指月球軌道與黃道的升交點(據《七曜攘災訣》、湯若望)或降交點(據沈括)。
至于星球名字里的「噬界」一詞,自然指的是羅睺吞噬太陽的神話典故。

· 詞條007:活體星球「計都蜃樓」(Ketu Mirage)
引發(fā)了第二次與第三次豐饒民戰(zhàn)爭的活體星球,從名字來看可能與豐饒民「蜃」(Shen)有密切關聯(lián)。 在星歷5749年的第二次豐饒民戰(zhàn)爭中,豐饒令使「倏忽」攜「計都蜃樓」圍困仙舟「玉闕」,最終「計都蜃樓」被「云上五驍」擊碎。
在星歷8072年的第三次豐饒民戰(zhàn)爭中,游星「計都蜃樓」復蘇活化,侵逼仙舟「方壺」,疑似被巡獵星神「嵐」的傾天光矢轟擊摧毀。
如上所述,計都(????,,Ketú)為印度神話中阿修羅天光被斬首后的身體。

在古印度占星術中,羅睺與計都成為被構擬出來的虛星(也就是所謂的隱曜、暗曜),與日、月、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一起合稱九曜(??????,Navagraha)。

九曜的概念在唐朝時傳入中國,之后遍及東亞,對東亞各地區(qū)的占星術體系產生重大影響。

與「羅睺」「計都」一樣,印度神話中阿修羅族的導師太白仙人蘇羯羅(?????,?ukra)正代表九曜之一的「金星」,考慮到金星相關文化符號在隔壁《原神》中的重要性,估計在星穹鐵道后續(xù)的劇情中豐饒民應該也會有與「金星」相關的重要設定。

· 詞條008:龍尊稱號「飲月君」(Imbibitor Lunae)

「飲月君」的名號與追隨豐饒令使「倏忽」到行星「羅睺」上的前仙舟「曜青」天舶司司舵月偃(狐人族)之名是一組關聯(lián)性很強的名字,兩者命名原理相近,都與月蝕的意象有關。

「偃」有表示“停止,倒下”的意思,故「月偃」可以理解為“令月亮停止、消失”。
飲月則顧名思義,“將月亮飲下”,或者換種說法“吞食月亮”。
與兩者相關的「羅睺」「計都」在印度天文學中表示月球與黃道的升交降交點,同時印度傳統(tǒng)上一般認為「計都」是造成月蝕的原因。
而在第二次豐饒民戰(zhàn)爭,最終擊碎活體星球「計都蜃樓」的是「云上五驍」,前代羅浮龍尊「飲月君」丹楓正是其中之一,「飲月君」這個名字可能暗示他是擊碎「計都蜃樓」的主力,而「月偃」的名字則某種程度上暗示他可能也參加了這場戰(zhàn)爭。

按語:「飲月」和「月偃」兩個名字取材來源應該是關羽的「青龍偃月刀」,畢竟「飲月君」是持明五龍尊之一的「蒼龍」(青龍),這一世的「飲月君」丹恒又有「冷面小青龍」的稱號。
不過「青龍偃月刀」里的「偃月」指的其實是新月,取的是「偃」的本意“仰面而倒”。
仙舟云騎軍的制式兵器似乎也是青龍偃月刀。


按語:在爭奪不死甘露的殊死戰(zhàn)爭后,天人取得勝利,將阿修羅趕出了天堂(???????,Svarga?)。
阿修羅族不甘示弱,此后又無數次掀起對于天人的反叛,這構成了印度諸多《往世書》中的主要內容,故事往往從某名苦修的阿修羅開始,他們通過苦修獲得了三相神特別是梵天的賜福,就此獲得了無與倫比遠超天人的力量,隨后開始作惡并挑戰(zhàn)天人的權威,天人最終會在另兩位三相神毗濕奴或濕婆的幫助下將阿修羅討伐。

三相神(??????????,Trimūrti)為往世書時代之后印度神話中最為神通廣大的三位神明,分別為對應「創(chuàng)造」的梵天(???????,Brahm?。?,對應「維系」的毗濕奴(??????,Vi??u),以及對應「毀滅」的濕婆(???,?iva)。
在《崩壞3》中,梵天是凱文所融合的「梵天百獸」,濕婆是愛莉希雅所融合的「大自在天(???????,Mahe?vara)」,毗濕奴自然就是帝王級崩壞獸「毗濕奴」。
在《原神》中,梵天對應身為「創(chuàng)造者」的「原初」,毗濕奴對應天空島上「天理的維系者」,濕婆則對應身為「毀滅者」的至冬國冰神巴納巴斯,一方面是因為冰系元素寶石哀敘冰玉(Shivada Jade)即以濕婆(Shiva)為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其麾下的「愚人眾十一執(zhí)行官」在數量上對應了濕婆的神話學原型樓陀羅神群(十一樓陀羅)。
而到了崩壞系列的新作《星穹鐵道》中,某種程度上豐饒星神「藥師」可以對應到《往世書》里的梵天,只要付出了常人難以置信的努力進行苦修,就算對象是阿修羅,梵天也會給予其強力的賜福。
而巡獵星神「嵐」則可以對應到《往世書》里經常給予作亂阿修羅制裁的濕婆,畢竟?jié)衿诺姆▽氈痪褪翘旃?strong>畢那迦(?????,pināka),祂曾用這把天弓一箭射穿了阿修羅王摩耶修羅(??????,Mayāsura)橫貫天地的三連城(???????,Tripura)。

盡管天人與阿修羅之間的戰(zhàn)爭無止無休,但仍然有少數阿修羅與天人達成了和解,天人族的神王因陀羅也因此取了阿修羅王的女兒舍脂(???,?acī)為妻。
以這段故事為原型的可能就是仙舟幫助狐人族脫離步離人掌控的設定,狐人族與步離人在生物學上同源,兩者曾經同為豐饒民,如今狐人族卻與仙舟天人一起在星海中拋灑鮮血對抗步離人。


按語:天人與阿修羅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被佛教繼承,在經典中故事變成了阿修羅因醉酒而被菩薩扔下須彌山,從此被趕出了仞利天(六欲天中的第二層),此后阿修羅為與天人爭奪仞利天而多次交戰(zhàn),在蔡浩宇的《娑婆物語》中彌生奈奈月的記憶碎片也有相關的劇情。

佛經中將阿修羅的名字解釋為「非天」,以表示阿修羅“有天人的福報卻沒有其德行”“似天而非天”,《崩壞3》里與千劫融合的崩壞獸的名字就以之為名(英文文本就直接是阿修羅Asura)

也因此佛教各宗派對于阿修羅在有情眾生(??????,sattva)中的歸屬說法不一,有認為屬于天人道的,也有認為屬于鬼道的,《楞嚴經》則將阿修羅依化、胎、卵、濕四生而分為四種,分屬天、人、鬼、畜生四道。
狐人族在定位上可能就類似于天人道(天趣)的阿修羅,這部分阿修羅被佛教視為護法神「八部眾」之一的「阿修羅眾」,由此狐人族才與「天龍八部」中的天眾(天人)與龍眾一起位列仙舟三大族。

(待版本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