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社會:中學語文教育是怎么失敗的?
如果去問任何一個作家、文字工作者抑或是一個熱愛文學的人:我們的語文教育成功嗎?他們也許都會尷尬地搖搖頭。從一個常人的視角來說,這個體系的失敗過于顯而易見了:它毀掉了無數(shù)學生對于文學的熱愛,只為給他們植入了一套陳舊無比的文學理論。當代語文教育無疑是愧對于文學傳統(tǒng)的。 然而,如果把這個問題交給一個社會學家,他也許會尷尬地點點頭。想必他也不會喜歡中國語文教育的方式,更不想去重新體驗坐在課桌前謄寫老師的官方詩歌解讀,但他能夠理解為什么這個體系會如此運作。不同于天真的理想主義者與憤世嫉俗的社會意識評價,他們清楚教育并不是每個人服務的,而是為社會服務的:教育系統(tǒng)的目的不是盡可能的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個體,而是把一個鮮活而富有野性的生命培養(yǎng)成一個馴良的社會螺絲釘。
一.現(xiàn)代教育的社會功能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F(xiàn)代社會的教育承擔著三項社會功能: 培養(yǎng)人力資本:也就是培養(yǎng)出有經(jīng)濟價值的高質(zhì)量勞動力。 將個體「社會化」:也就是讓一個人變成一個馴服的現(xiàn)代公民。
實現(xiàn)社會分層:也就是用教育作為尺度,將人分配到不同的階層中。
任何國家的教育都要承擔這樣三種功能。只不過是由于不同國家的社會現(xiàn)實不同,這三種功能實現(xiàn)的「最終目的」往往不同,由此也衍生出千差萬別的實現(xiàn)方法一一教育制度。 那么按照這三個目標來說,當代語文教育承擔著以下三個目標: 培養(yǎng)出一群能說會寫,可以寫應用文的識字公民(
literate citizen
)。
讓公民從文學作品中學習美德與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
在高考體制下,區(qū)分具有不同「語文水平」的公民。
那么一些人眼中當代語文教育的問題從何而來,也就顯而易見了。這樣的社會目標在根本上就不是為了培養(yǎng)文學愛好者或者作家,而是為了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螺絲釘。 接下來就讓我們就這三個具體的方面分析一下,文學教育是如何走向異化的。
1.人力資本:為什么我們偏重議論文
詩歌也許起源于初民社會之中薩滿的歌謠,它關乎情感與宗教體驗;散文則起源于巴比倫與埃及的書吏筆下的公文,他們是工具性的用于服務某些特定的社會目的。這似乎在一開始就奠定了文學之中,存在著一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二重性。拉丁詩人賀拉斯也曾在他給友人的書信中提到了詩歌的兩個方面:甜美(dolce)與有用(utile)。 而這種二分在今天的「」考中,就呈現(xiàn)為作文考試之中記敘文/散文和議論文這兩種文體。前者是個人化的抒情表達的工具包含著更多的美感,而后者則更多的是一種承擔的社會功能的必要技能。這兩者自然在我們眼中都是有價值的,但是在今天這個日益功利化的功績社會之中,培養(yǎng)私人化表達的能力與文學的美感就顯得無用而不經(jīng)濟。一個良好的現(xiàn)代社會螺絲釘,并不需要寫出良好的詩句或者優(yōu)雅的散文,但卻一定需要寫得一手好公文。
2.道德教育:可不要理解偏了
經(jīng)常有人抱怨中學語文教育只教給我們一種思維方式,而是上著恰恰是語文教育的目的,你千萬不要理解錯了,因為「被亂加解讀的文章會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一定要把魯迅的文章局限在一個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之下,他的文章僅僅是在批判一個已經(jīng)過去了的舊社會;所有的詩人只在表達一種忠君愛國憂民的思想,而這也構(gòu)成了一種特色的偉大民本傳統(tǒng)(demo-important-ia),與民主思想(demokratia)對立;任何小說總是表達了主人公優(yōu)良偉大的美德與反派丑惡的思想。 一言以蔽之:沒有一篇文章沒有一個符合我們倫理體系的主題。我們完全可以用高中語文教育的方式制作成一個作品主題的列聯(lián)表,并且把所有的文學作品填入這個體系之中,這樣的話,不管是文學事件還是閱讀文學的,我們甚至那些文學創(chuàng)作者都會被徹底的馴服。 3.
分流機制:因為這樣批卷子快一些
如果說上述的兩個現(xiàn)象已經(jīng)足夠,讓我們感覺不可接受了;那么接下來的要素則呈現(xiàn)出了一種反派同室操戈的滑稽景象。如果說,前兩個目標本身在異化「文學/文學鑒賞」的本真性,那么接下來這個要素就是在異化這兩目標本身。 「」考體制正越來越成為一種純粹的分流機制、一種維穩(wěn)政策:讓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到考試這個神圣的事業(yè)之中,以防止他們動歪心思。而且本身就在腐蝕著道德教化以及培養(yǎng)人力資本這兩個目標?!浮箍嫉臉藴拭夭粶y量,仿佛從不展現(xiàn)真容的上帝每年留下幾句圣言,而后讓一系列神學家去逐字逐句地解讀。而整個教育體系就這樣自上而下的建構(gòu):「如何盡可能地培養(yǎng)考試能力」逐漸壓倒了原有的教學大綱。而「教材改版」除非伴隨著「」考方向的轉(zhuǎn)變,否則對老師來說只是無關緊要的瑣事。
二.文學的功能與中學語文教育的明天
然而,文學是重要的,我指的是并沒有受到教育體系玷污的、本真的文學是重要的。偉大的詩歌或是優(yōu)秀的小說,培養(yǎng)著良好的人與幸福的生活: 為了服膺意識形態(tài)而閱讀根本不能算閱讀。獲得審美力量能讓我們知道如何對自己說話和怎樣承受自己。莎士比亞或塞萬提斯,荷馬或但丁,喬叟或拉伯雷,閱讀他們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進內(nèi)在自我的成長。深入研讀經(jīng)典不會使人變好或變壞,也不會使公民變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靈的自我對話本質(zhì)上不是一種社會現(xiàn)實。西方經(jīng)典的全部意義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獨,這一孤獨的最終形式是一個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拓寬著我們的眼界,讓我們超越個體經(jīng)驗的樊籬: 文學體驗醫(yī)治個體性(individualality)之創(chuàng)傷(wound),卻無損于其特權(privilege)。一些群體情感(mass emotions)也能醫(yī)治創(chuàng)傷,但它們摧毀其特權……而在閱讀偉大文學之時,我化身千萬人,但仍是我自己。恰如希臘詩歌中的夜空,我以無數(shù)之眼觀看,但觀看之人依然是我。如同在敬拜中、在愛中、在道德行為中、在求知中那樣,在此我超越了自身;當此之時,我前所未有地是我自己。?
甚至孕育著全新的社會:這也是所有社會批判文學與烏托邦文學給我們的承諾: 阿瑟·米勒本人曾說“藝術應該在社會改革中發(fā)揮有效作用”(1),“偉大的戲劇都向人們提出重大問題,否則就只不過是純藝術技巧罷了。我不能想象值得我花費時間為之效力的戲劇不想改變世界,正如一個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科學家不可能不想證實各項已知事物的正確性”(2)。
而文學的沉淪就意味著人的沉淪。正是這些文學藝術以及其他的東西,讓人超乎于動物,繼而擁有真正完整而豐滿的生命。而當所有的文學都被迫屈服于一個扭曲的解釋體系之時;當所有的小說都「要么是在歌頌什么;要么是在批判什么」之時,當所有的作文最終都指向整齊劃一的公文寫作之時,人也會走向枯萎。而如果說當代的語文教育偏離了這樣的目標,一定意味著某種社會普遍的癥狀:一個社會不得不奴役文學,讓它成為社會自我維持的工具。而這進而也意味著奴役的人,讓人作為社會純粹的工具。 那中學語文教育的使命應該是什么樣的呢?我們當然知道文學理想主義的一些奔走呼號是沒有意義的:文學不可能完全不承擔任何使命而存在,因為文學生產(chǎn)與傳承總歸依賴著相應的成本。但我們總歸希望(1)這些文學作品總歸在服務一些正當?shù)纳鐣繕耍号囵B(yǎng)不止懂得經(jīng)濟理性、有著自由靈魂的公民(2)總歸要給文學留上一些自治權:多去體會,很少做解釋。 而倘若我們不能改變語文教育,那讓我們?nèi)ァ妇染任膶W」吧!至少從摒棄那些毫無價值的「中學文學批評理論」開始。文學是心靈的慰藉,更是思想之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