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草根”逆襲成才的真實故事
你是否對生活焦慮,對家庭與工作,甚至對自己不滿意?
你是否想改變現(xiàn)狀,但又缺乏驅(qū)動力,漸漸地把平凡過成了平庸?
難道就這樣糊里糊涂過一生?養(yǎng)成勤奮進取這個“黃金習慣”,讓一生改變。

有一個從“草根”逆襲成才的真實故事,也許能給您一些啟發(fā):
他,5歲開始讀書,但是天資平凡,13歲的一個夜晚,背書背到三更半夜還是磕磕巴巴。潛入他房中的小偷本來想趁夜黑風高,撈點“收入”,哪知遇上了一個記憶力短缺的書呆子。
在一遍遍“洗腦”下,這個小偷索性從房梁上跳了下來,將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當場讓“笨小孩”目瞪口呆。
這個“笨小孩”考了7次才中秀才,28歲中進士進入翰林院。翰林院給這個新人放了40天假,他雄心壯志計劃著:讀書、作文、習字、交友……結果長假過去了,回憶一下干了什么?只喝酒、看戲、閑逛、看美人去了。
而立之年,他幡然醒悟,不能再混日子了,于是給自己立下了“修行大計劃”,每天包含寫日記、讀史書、靜坐等共12項必修課,目的只有一個——通過勤奮刻苦學習,成為圣賢。
最終,他通過不斷努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興辦洋務,官至直隸總督,成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首。僅就寫日記而言,他堅持了一生,臨終前四天還在日記中反省自己。
他,就是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稱的曾國藩。

在曾國藩的倡議下,清朝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集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教育家于一身的曾國藩,早年也有笨拙、散漫、無聊的頹廢時光。而他的成才之路,離不開一個“勤”字。
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所以,他主張“以勤治事”,總結了“五勤”——身勤: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眼勤:識人入微,觀文細致;手勤:整理物品,記錄備忘;口勤:苦口婆心,多方溝通;心勤:意志堅定,深思熟慮。至今“五勤”仍是教育之良方。
若不想潦潦草草過一生,我們不妨向曾國藩學習“五勤”,養(yǎng)成勤奮好學,不斷檢省的好習慣,涓滴之力終結能匯聚成磅礴偉力。
一切幸福的得來,都是由辛勤艱苦的勞動換來的。凡是要成就自己的事業(yè),應當勤奮地去爭取,通過艱難困苦的考驗,最后才能換來幸福。
正如當代|住|世|佛|陀|在《世|法|哲|言|》道:“得之于福皆由苦換,成之業(yè)績必當奮取,奮之入苦,苦之出福,苦兮由福兮,了了如是耳。”
也就是說,幸福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成功與辛勤奮斗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轉(zhuǎn)自:http://www.xuefo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