卉眼識車|2023新能源3款爆款 趕緊收藏起來千萬別錯過
2022年,新能源車市之所以能取得快速的增長,那些“爆款”車型就是最大的功臣。
例如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五菱宏光MINI EV,去年總銷量達40.48萬輛;比亞迪宋PLUS DM-i,去年總銷量達38.80萬輛;特斯拉Model Y,去年總銷量達31.58萬輛。
以上這些車型,它們都在各自的細分市場成為了頭部選手,對于燃油車型形成了巨大的沖擊。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2023年的新能源市場,自然也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以下這3款轎車,每一輛都極具“爆款”潛力。
No.1 比亞迪海鷗
說到新能源,比亞迪是繞不開的話題。2023年,作為比亞迪旗下最為“親民”的入門級產品——比亞迪海鷗即將上市。

外觀方面,相比于造型“圓潤”的海豚、海豹,比亞迪海鷗的設計更偏向于“機甲科技風”,車身線條也更加尖銳、硬朗。
內飾部分,海鷗配備了懸浮式中控大屏、全液晶儀表盤——相對于大部分堪稱“毛坯房”的純電微型車、燃油小型車而言,海鷗的內飾質感無疑好上許多。

車身尺寸方面,比亞迪海鷗的軸距剛好是2500mm,使其達到了小型車的門檻。相比起時下主流的純電微型車,比亞迪海鷗具備了較大的空間優(yōu)勢。
而在續(xù)航方面,比亞迪海鷗預計將擁有300-400km的純電續(xù)航能力。

而參考比亞迪海豚11.68-13.68萬的指導價,小編預計比亞迪海鷗的售價可能會達到8-11萬元的區(qū)間——這是目前新能源市場的價格盲區(qū)。
更重要的是,海鷗衍生自比亞迪的e3.0純電平臺,這就意味著類似熱泵空調、刀片電池等核心三電技術也將下放,這在目前10萬元以下的新能源市場將是一場“科技碾壓”。

比亞迪這個金字招牌能夠立得住,全靠深不見底的技術魚池,這也是海鷗成為“爆款”的最大潛力。
No.2新款Model 3
如今在售的現款特斯拉Model 3,其實已經是一款五年以上未經歷大改款的老車型了。面對越來越來越卷的國內新能源市場,特斯拉Model 3終于做出了新動作。
2023年1月,一組關于新款Model 3的路試車諜照,開始在國外的社交媒體中迅速傳播。

據諜照顯示,新款Model 3在進行了小幅度的外觀升級,例如車頭的前燈組、保險杠、引擎蓋等;另外在前大燈的上方,路試車增加了一對攝像頭,可能用于強化駕駛輔助系統的態(tài)勢感知能力。

更早之前,路透社曾對新款Model 3的升級計劃,進行過專門報道。
據相關人士透露稱:新款Model 3的升級重點,在于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以削減造車的成本——路試車輛改動較小的外觀設計,似乎也從側面驗證了這一點。
此外,他們還聲稱新款Model 3將于2023年三季度,開始在上海工廠進行大規(guī)模投產。

特斯拉的成本控制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據安永公司的研報顯示:
2022年三季度,特斯拉的營業(yè)利潤率為17.2%,單車利潤約?9,500 美元;同期,豐田汽車營業(yè)利潤率為6.1%,單車利潤僅1,300 美元。

如果新款Model 3的成本控制可以做的更優(yōu)秀,那么特斯拉在今年延續(xù)“突然降價”的策略,可能性會更高。畢竟馬斯克想要維持50%以上的年均銷量增長率,新款Model 3就必須成為“爆款”。
No.3驅逐艦07
除了純電車型,插電混動車型也是新能源市場中不可忽視的一員。
由于發(fā)力較早,在當下的插電混動市場中,比亞迪幾乎是一家獨大。而為了鞏固優(yōu)勢,2023年的比亞迪會繼續(xù)推出新品——例如驅逐艦07。

但由于目前驅逐艦07尚未進行工信部申報,我們現在所獲得的產品信息比較少。
外觀方面,驅逐艦07的整體輪廓上確實基本與漢DM-i保持一致,車身姿態(tài)比較修長,且有著明顯的溜背式的轎跑設計。
內飾部分,“比亞迪風味”滿滿的儀表盤、懸浮式中控大屏,在驅逐艦07上也沒有缺席。不過驅逐艦07也有一些“軍艦系列”的特點,例如其采用了類似于比亞迪海豹的新款方向盤、以及更加小巧的換擋機構。

動力及純電續(xù)航部分,參考驅逐艦05與秦PLUS DM-i,驅逐艦07大概率會與漢DM-i擁有類似的參數。不過要是你把驅逐艦07當做是一輛“換殼產品”,那你就錯了。
例如在底盤部分,驅逐艦07的后懸掛并未采用漢DM-i的“筷子懸掛”(三連桿),并且可能采用了四連桿、五連桿的新設計,理論上具備更強的調教潛力,可以讓駕駛員獲得更好的行駛質感。

小編認為:驅逐艦07,實際上更像是漢DM-i的“小改版”,比亞迪很可能在這款車上,對于同級產品的細節(jié)配置、車輛調教,去實踐自己的“小步快跑”。
況且對于那些提車困難的比亞迪準車主而言,多一種替代選擇又何樂而不為呢?
結語
必須要承認,正是以比亞迪為首的華系車,在新能源領域的迅速崛起——汽車市場才變得更加公開、透明,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才更趨實用、理性。2023年,自主品牌能否繼續(xù)實現突破?讓我們一起見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