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4.36 天理人欲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36、天理人欲
? 儒家扼殺革新思想的反動理論。理性與欲望的問題,先秦儒法斗爭即開始爭論。孔孟主張“寡欲”,老莊主張“無欲”。他們宣揚克制欲望和禁欲主義,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反對社會變革,反對奴隸造反和地主階級向奴隸主階級奪權(quán)。荀況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駁斥了“寡欲”和“無欲”之說,認為人的情欲是生來就有的,應給予適當?shù)臐M足。他主張按照地主階級的理性原則來規(guī)定人們之間的“度量分界”,以避免因欲望沖突而引起爭亂。他的“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反映了地主階級要求實行權(quán)力再分配,是為建立封建制度辯護的。
? 理欲問題到了宋朝爭論更加激烈。理學家提出“存天理,去人欲”。朱熹說“天理人欲,不容并立”?!疤炖泶鎰t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1]。理學家所說的“天理”,即“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也就是封建禮教、三綱五常這一套。他們所說的“人欲”,也叫“私欲”,是指廣大人民要求改善物質(zhì)生活和反對剝削、反對壓迫的愿望。所謂“存天理,去人欲”,就是只許遵守三綱五常,不準反對封建禮教。理學家嚴密控制人民的思想,不許人民產(chǎn)生絲毫反封建的念頭,他們反對寡婦再嫁,提出“餓死者事小,失節(jié)者事大”的反動觀點來奴役婦女。朱熹還說“去人欲”就是“克己”,“存天理”就是“復禮”,把孔丘的“克已復禮”作為地主階級在思想領(lǐng)域里實行專政的根據(jù),以此來挽救封建統(tǒng)治的危機。
? 一些進步的思想家如南宋的陳亮、葉適,明朝的李贄,清朝的王夫之、戴震等人,都先后對理學家的這種反動觀點提出了批判。戴震說“理者,存于欲者也”,“有欲而后有為,有為而歸于至當不可易之謂理,無欲無為,又焉有理?”[2]他反對把理欲對立起來,認為理存在于欲之中,欲望變成行動,只要這個行動得當就是理。如果沒有欲望,沒有行動,哪來的理呢?戴震關(guān)于理的理解雖然還沒有超出封建關(guān)系的范圍,但是他反對有所謂先驗的理性,主張有欲而后有理,批判了理學家“理在氣先”的觀點。他揭露理學家“以理殺人”,他說:“其所謂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謂法”,“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抗議理學家用精神屠刀來殘sha人民。
? 農(nóng)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理”是根本不同的。北宋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方臘指斥封建剝削壓迫是“安有是理”?認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才是有理。南宋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鐘相提出剝奪地主階級的財富,實行“均平”,是“天理當然”。到了近代,太平天國革命領(lǐng)袖洪秀全則說“天人一氣理無二,何得君王私自專?”認為反封建君主專制是合“理”的。這些都是對理學家的“理欲之辯”的強有力的批判。
注:
[1] 《朱子語類》卷十三。
[2] 《孟子字義疏證·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