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貼標簽”來控制欲望、改掉壞習慣
人類是欲望的生物。人類因為欲望創(chuàng)造了璀璨的文明,也因欲望而犯錯,人類的欲望是人類怎么也擺脫不了的鄰居,如影隨形,只要有人類存在的地方就有欲望??刂朴恢笔侨祟惷芮嘘P注的問題。通過控制自己的欲望,人們可以保留有用的欲望,拋棄無用的欲望。這篇文章簡要總結了個人如何利用“貼標簽”的方法來控制自己的欲望。
文章的信息主要來源于一次十分鐘左右的冥想體驗,而非來自專業(yè)的實驗和嚴格的理論。更多的支撐小實驗和支撐理論會在后續(xù)補充。
利用貼標簽來控制欲望的方法,分成三個部分。
首先,我們用“分類器”把自己腦海里出現(xiàn)的一個想法歸類為“自然需求”和“大腦欲望”。
一個想法出現(xiàn),可能是因為身體自然的需求,例如,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也可能是因為大腦的欲望,例如,這個好吃我要吃,這個好喝我要喝。分類的標準很簡單,如果不是自然需求,那么就是大腦欲望。例如,當我們陷入過度飲食的問題中,我們產生了“我想吃這個”的想法,我們可以通過檢查自己的腸胃感覺、大腦感覺等來分類:饑餓時可能出現(xiàn)腸胃痙攣(可能導致肚子咕咕叫)、頭痛、精神不集中和頭暈等現(xiàn)象,這時候“想吃這個”的想法就可以被歸類為“自然需求”,如果上述任何一個現(xiàn)象都沒有出現(xiàn)甚至跡象,那么“想吃這個”的想法就可以被歸類為“大腦欲望”。如果你的想法是自然需求,那就應該順從身體的想法,餓了就快去吃飯;如果你的想法是大腦欲望,則轉移到下一步。
其次,我們用一個“元分類器”來把欲望分類為“好的欲望”和“不好的欲望”。
我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長期目標判斷,對于自己,這個欲望是好的欲望還是不好的欲望。例如,對于冬眠動物,當目標是增重儲存脂肪來度過漫長的冬天時,“想吃這個”的欲望是好的欲望,就應該順從;又例如,對于人類,當目標是想要健康,勻稱的身材,“想吃這個”的欲望就是壞的欲望,就應該克制。
判斷欲望是好是壞很簡單——根據它的產生是因為長期的、經過已經思考過的目標還是臨時的、未經思考的感官刺激來判斷。
請注意,在之前,產生于大腦的想法一般是自然需求而非欲望,我們的大腦習慣于屈服于這樣的想法,因此反復重復我們把想法歸類為“大腦欲望”還是“自然需求”的結論很重要,因此可能需要我們反復告知自己,“這是我的欲望,這是我的欲望。(This is an urge,this is an urge)”。當我們明白,這不是自然需求,是大腦欲望,我們才會開始意識到這樣的想法并非必須遵從,而需要考慮:這樣的欲望是否是我們想要的。
最后,重新審視欲望產生的原因。
人類習慣于順從腦海里的想法,因為在漫長的進化時光里,想法大多數(shù)是“自然需求”,順從自己的自然需求,對于原始祖先們的個體存活和種族延續(xù)是好的。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短短的幾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大量的“大腦欲望”而非“自然需求”的想法產生可——用幾分鐘的思考,來克制長達幾萬年的順從大腦的慣性,這并非人類經歷幾百年的現(xiàn)代歷史后就能輕易做到的事情;即便克服了一個壞的欲望,無窮無盡的新的壞欲望又出現(xiàn),人類有限的精力難以克服無窮無盡的欲望。欲望,人類最大的敵人,它產生于自己的大腦,怎么也甩不掉。這樣的結果是悲觀的,似乎沒過多久人類就會因欲望而滅亡。當然,并沒有。原因如下。
一、人類可以通過減少欲望出現(xiàn)的誘因來減少需要克服的欲望的數(shù)量。二、對于少數(shù)欲望,人類用自己的有限的精力集中克服。三、人類用來克服欲望的精力,主要花費在克服自己的想法上,如果提前給這個想法貼標簽為:欲望,克服它就只需要很少的精力。
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總結這個復雜的過程。
當“想吃這個”的想法出現(xiàn)時,我們感受自己“肚子餓不餓”、“腸胃有沒有痙攣(咕咕叫)”、“頭疼不疼”、“精力還集中嗎”等,把這個想法歸類為“大腦欲望”或者“自然需求”,如果是自然需求那就順從,如果是大腦欲望那就反復告訴自己,“這是我的欲望,這是我的欲望。(This is an urge,this is an urge)”,這樣的欲望對自己長期的目標有利嗎?還是因為臨時刺激而產生的?判斷它是“好的欲望”還是“壞的欲望”,認識到這是大腦的欲望,不是身體自然需求、這是壞的欲望,不是好的欲望之后,花費很少的精力就可以克服自己的欲望——也就克服了不合時宜的“想吃這個”的想法,進而可以克服暴飲暴食(overeating)的壞習慣。
這篇文章整體的邏輯是自洽的,結論似乎是對的。然而對關鍵的觀點,缺少小實驗的論證或者專業(yè)理論的支撐。我們將會在未來提供個人的小實驗和專業(yè)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