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這座山到底有多少寶藏?杜甫蘇軾都曾為它賦詩

仇池山
據(jù)漢《遁甲開山圖》載:“仇池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宋羅泌撰《路史》又載:“伏羲生于仇夷(仇池),長于成紀(jì)?!弊詽h建安時白馬氐楊氏據(jù)仇池建國,界居隴蜀,事更數(shù)朝,中間屢蹶屢興,長達385年。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氐族楊氏以仇池山一帶為根據(jù)地,在甘、陜、川毗連地區(qū),演繹了一幕幕威武壯闊的歷史劇,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長卷增添了精彩的一頁。
亙古以來,仇池山以悠久厚重的伏羲文化、仇池文化、宗教文化和優(yōu)美絕倫的瑤琳仙境,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寫下千古傳誦的翰墨華章。
有趣的是,繼詩圣杜甫之后,宋代大文豪蘇軾也與仇池結(jié)緣,留下了一段膾炙人口的傳奇佳話。
蘇軾身歷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長期游宦各地,接觸了各種不同的人物,飽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他雖未曾親自到過仇池山,但因受少陵詩“何時一茅屋,送老百云邊”的感發(fā)而產(chǎn)生了對這塊世外桃源的遐想。他在《和陶讀〈山海經(jīng)〉》第十三“仇池有歸路,羅浮豈徒來”句下自注云:“忽憶潁州日,夢至一官府,環(huán)視堂上,榜曰‘仇池’。覺而念之,仇池,武都氐故地,楊難當(dāng)所保,余何為而居之?明日以問客,客有趙令畤者曰:此乃福地小有洞天之附庸也。杜子美嘗云:‘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這條注說明蘇軾對仇池的史跡與形勝早已了如指掌,再加上杜詩的渲染,經(jīng)夢境所詩化的仇池就更讓蘇軾心馳神往了。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蘇軾在《過杞贈馬夢得》一詩中寫道:“萬古仇池穴,歸心負雪堂。殷勤竹里夢,猶自數(shù)山王。”雪堂為黃州東坡雪堂,為蘇軾友人馬夢得資助修成,山王指金山濤、王戎。詩意是說:歸心難留,“萬古仇池穴”才是我的去處,因而辜負了你幫我修筑雪堂的美意,但我們的友情勝過竹林七賢,是永遠忘懷不了的。
紹圣三年(公元1096年)三月,蘇軾在《和桃花源》詩前有一小引,再次述說他的那個難忘的夢:“予在潁州,夢至一官府,人物與俗間無異,而山川清遠,有足樂者。顧視堂上,榜曰:‘仇池’。覺而念之,仇池,武都氐故地,楊難當(dāng)所保,余何為居之?明日以問客??陀汹w令畤者曰:‘公何向此?此乃福地,小有洞天之附庸也?!抛用涝娫疲骸f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他日工部侍郎王欽臣仲至謂余曰:‘吾嘗奉使過仇池,有九十九泉,萬山環(huán)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睆倪@一小引中可以看出,蘇軾把他夢中的仇池視為避世立身的桃源仙境了。
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蘇軾由惠州貶所再責(zé)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在宦途中,有《次前韻寄子由》一詩:“我少即多難,邅回一生中。百年不易滿,寸寸彎強弓。老矣復(fù)何言,榮辱今兩空。泥洹尚一路,所向余皆窮。似聞崆峒西,仇池迎此翁?!贬轻忌綖橹袊拇蟮澜堂街唬挥跊芎又疄I的平?jīng)?,相傳是黃帝廣成子學(xué)道之處,仇池方位正好在崆峒之西。身在左遷途中的蘇軾,即將投向荒涼偏僻的儋耳,此刻,他仿佛聽見崆峒西邊的仇池有人在迎接他了。每當(dāng)他身遭躓礙時,夢中的仇池便成了他精神的寄托。
蘇軾一生未能涉足隴上,當(dāng)然也就無緣登臨仇池,但他對仇池的朝思暮想逐漸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印象。所以當(dāng)他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赴官揚州,得到一塊朋友相贈的奇石,該石色彩深而艷麗,質(zhì)地光滑細膩,既有優(yōu)美的圖案又有奇特的造型,向以愛石賞石藏石為癖好的蘇軾不禁欣喜若狂,對此石視若拱璧,寶愛有加,并以縈繞于他夢際的仇池命名,為紀(jì)其事特寫下《雙石詩》并序:至揚州獲二石。其一綠色,岡巒迤邐,有穴達于背;其一正白可鑒。漬以盆水,置幾案間。忽憶在潁州曰,夢人請往一官府,榜曰“仇池”,覺而誦杜子美詩曰:“萬古仇池遲,潛通小有天,乃戲作小詩,為僚友一笑:夢時良是覺時非,汲水埋盆故自癡;但見玉峰橫太白,便從鳥道絕峨眉。秋風(fēng)與作煙云意,曉日令涵草木姿,一點空明是何處,老人真欲住仇池。”
從此,這塊仇池石成為蘇軾幾上的至寶,既寫詩贊譽,又邀友觀賞,他的好友錢穆父(中書舍人,遷給事中,后知開封,越州)、蔣穎叔(戶部侍郎知熙州,歷官陜西副使,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同知樞密院事,元豐四年曾游成州大云寺、獅子洞,有題刻兩處傳世)、王仲至(工部侍郎)等人都次韻奉和他的仇池石詩。蘇軾又原韻奉和:“上窮非想亦非非,下與風(fēng)輪共一癡。翠羽若如牛有角,空瓶何必井之眉。還朝暫接鹓鸞翼,謝病行收麋鹿姿。記取和詩三益友,他年弭節(jié)過仇池?!?/p>
該詩首聯(lián)說天上地下原本一般。頷聯(lián)引杜詩及漢書典故。翠羽指孔雀,孔雀渴飲寒泉為牛所抵。瓶為汲具,處高臨深,動常近色。意思是說世間險惡,人情詭異。頸聯(lián)言自己身在朝廷心系江湖。尾聯(lián)感謝三位詩友的和詩,并表示以后如有機緣路經(jīng)仇池時一定要弭節(jié)專程前往憑吊杜公遺蹤和仇池古跡。
這一詩人間的互相唱和,使仇池進而名揚天下了。
更為有趣的是,蘇軾還以仇池作為自己的書名。他的家鄉(xiāng)是仇池之南的四川眉山,他便把自己的筆記定名為《仇池筆記》,作為《東坡志林》的姊妹篇。為何書名定為《仇池筆記》?這是蘇軾的志趣、心性為基礎(chǔ)的。
《仇池筆記》二卷和《東坡志林》五卷互為補充,是宋人筆記中的精華,所收都是筆記、雜感、史記一類文字,雖卷帙不多,但內(nèi)容豐富,無論經(jīng)史子傳、制度風(fēng)俗、軼聞趣事、山川風(fēng)物、佛道修養(yǎng)、陰陽術(shù)語、凡有所感,均錄之成文,不假雕飾,自然成趣,如石晶珠母,自見光澤,而以“仇池”命名,足見“仇池”二字在蘇軾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