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惠的“瑞士軍刀” ---- Antelope Zen Go Synergy Core 聲卡上手體驗(上)
聲卡不比其他電子設備。手機平板可能一年一更甚至半年一更,但聲卡的更新相隔 4~6 年是常態(tài);因而聲卡廠商,特別是高端聲卡廠商的新品發(fā)售,在筆者這個業(yè)余愛好者眼中來看是大事。
Antelope Zen Go Synergy Core 已經(jīng)鋪貨大概兩個月了。筆者翻看知乎 B 站,完整的評測和使用分享少之又少,故寫作幾篇,來分享一下自己的使用感受和見解,希望可以幫到有需要的人。
筆者只是一介窮學生,沒有收廣告費,產(chǎn)品所有的問題都會盡力發(fā)掘指出;專業(yè)知識不算豐富,用過的設備也很有限,所以文章也不敢打“評測”的名號。如文章的內(nèi)容有問題,還請看官指出。

前言
筆者是 CE 專業(yè)的本科生,日常比較喜歡鼓搗 PC 硬件;編曲唱歌演奏都拿不出來,不過音頻后期倒算是業(yè)余水平。臨近本科畢業(yè),咸魚一條的筆者不得不開始籌劃起自己畢業(yè)以后的設備方案。
綜合考慮了一下自己的情況,筆者對新聲卡的要求如下:
足夠便攜,雙話放小聲卡。不論是讀研還是實習,都免不了前往外地奔波。身邊因為各種原因而留下了一臺 Focusrite Clarett 8PreX,但這樣一個 2U 的龐然大物顯然不具備足夠的便攜性
預算 4000 – 5000。筆者希望在 IO 更少的情況下,音質(zhì)最好不弱于 8PreX,稍微強一丟丟為最佳
對 Windows 和 macOS 同時具備良好的兼容性。日用的設備專門準備了雷電口,但身為長期游走于 Windows 和黑蘋果雙平臺的盜版黨,這一點算是基本要求
加分項:最好具備 Windows 平臺完整的直播能力(除了內(nèi)錄以外,具備多通道 WDM?支持)。雖然自己人長得丑,一副公鴨嗓子,打游戲也手殘,但萬一以后希望搞直播呢?萬一呢萬一呢?筆者是非常喜歡嘗試新事物的
比來比去,4000元水平的成熟競品無非就那幾家:Apogee Duet 3,UA Apollo Solo以及RME Babyface Pro FS。

身為蘋果御用,Apogee 以穩(wěn)定性,音質(zhì)和耳機推力聞名。不過 Duet 系列似乎已經(jīng)停產(chǎn),個人也很不喜歡看上去不結(jié)實而且不美觀的辮子線,古老的 Mini-USB 接口令筆者多少有些強迫癥發(fā)作。
其實 Apogee 還有一款雙話放的 Element 24,音質(zhì)和耳機推力非常強悍,但體積更大的同時模擬 IO 卻依舊是2進2出,不兼容PC和安卓;最令人吐血的是,上面沒有任何旋鈕和按鍵,控制職能通過驅(qū)動軟件或者另購的控制器,而一塊二手的控制器就超過 1.5k。對于一臺完全只能通過軟件來操控的聲卡,筆者個人表示接受不能

作為同樣知名的老牌大廠,Universal Audio 最近幾年發(fā)力很猛,高端的 x6,x8 熱度很高,板載 DSP 支持的 UAD 插件在制作圈遠近聞名。但是看下來紙面參數(shù),UA Apollo Solo 的音質(zhì)不占優(yōu)勢;USB 版本只支持 Windows,而同時支持 Win Mac 的雷電版則沒有外置供電,令筆者多少有點ptsd。
筆者早年自用的電腦是一臺游戲本,USB 口供電堪憂,連接聲卡后播放音頻不時爆音;雖然外置供電只能適量彌補而不能解決電腦 USB 口供電不足導致的爆音,筆者自己在之后一般也傾向于選擇帶有外置供電的聲卡。(經(jīng)驗之談:對于 Windows 電腦和 USB 聲卡,如果遇到不時爆音的問題,建議接線走 USB-C 接口,最大程度保障供電)
UA Apollo Solo 相當于 2020 版,對應 2019 年的 UA Arrow,前者相比后者有小幅的音質(zhì)提升

娃娃臉毫無疑問是各選項里最為成熟的選擇,如果我的心態(tài)保守一些,我?guī)缀蹩隙〞x擇這款聲卡。IO 數(shù)量相當恐怖,雙話放 + 雙 Line in,模擬 4 進 2 出,這還沒算上雙耳機孔,光纖口,MIDI 口;直播支持良好,支持 WDM,板載 DSP 可以為直播提供算力; Windows 和 macOS 驅(qū)動的穩(wěn)定性都廣受贊譽。論品牌,RME 在很多音樂人(特別是老音樂人)中口碑極好;具體到娃娃臉,大量的主播都將它當作頂配選擇:畢竟更貴的聲卡不論堆音質(zhì)還是堆 IO 數(shù)量都對主播缺乏吸引力,況且這些產(chǎn)品一般都不具備 WDM 驅(qū)動。
然而,筆者對娃娃臉的總有一種說不太清楚的不喜歡。在近幾年各聲卡廠商激進的產(chǎn)品更新中,產(chǎn)品紙面參數(shù)(比如 AD/DA 動態(tài))大幅提升,而沒有響應趨勢的 RME 多少受到了批評;控制軟件成熟度高,使用穩(wěn)定,但鮮有改進過的 UI 設計讓人感覺像是 Windows XP 年代的產(chǎn)物。這樣的 “德式作風” 從一方面來說是 “嚴謹”,另一方面卻可以歸為 “死板”??偢杏X這樣的品牌和筆者個人的性格相性不佳……

況且,娃娃臉是幾個選項中最昂貴的一款,接近 6000 大洋對筆者來說,超預算比較嚴重 ......

就在筆者為自己的選項而糾結(jié)的時候,筆者在日常刷某軟文網(wǎng)站公眾號的時候看到了新消息:Antelope 在一月下旬冷不丁地發(fā)布了新聲卡,Zen Go Synergy Core。

筆者看到這款產(chǎn)品的圖片,第一反應:這不就是一個 Antelope Zen Tour 的 “青春版” 嗎?
再一看定價,筆者心里面暗暗吃了一鯨:3999!
羚羊家的聲卡,只要 3999???

筆者只是一介窮學生,不接廣告,不寫軟文,不想用震驚體,但一月末剛看到消息的時候,筆者和身邊的同學真的被嚇傻了。

Antelope(羚羊)是一個來自保加利亞的小廠,在專業(yè)音頻領域最早以音頻時鐘嶄露頭角,至今仍然是最高端的音頻時鐘廠商之一。在音頻接口方面,盡管名氣和銷量要比前幾個大牌小,但一直以瘋狂堆料,沖擊超高的紙面參數(shù)聞名。
嚴格來說,以往 Antelope 只有 Discrete 4 這一款四話放音頻接口(和對應的 Synergy Core 新版本)定價在了萬元以下,舊款首發(fā)價格 999 刀(Discrete 8 首發(fā)價格 1300 刀,國行價格破萬)。而這回羚羊 Zen Go 的首發(fā)價格只有 499 刀,將羚羊聲卡的最低價格直接腰斬!
對競品來說,羚羊明顯是來者不善。Zen Go 紙面上音質(zhì)上佳,121/127dB(A-weighted)的紙面動態(tài);提供 WDM 驅(qū)動,DSP(ARM CPU)提供效果器算力;最嚇人的是,對比同級的 Apogee Duet,UA Apollo Solo 和 RME Babyface Pro FS,羚羊 Zen Go 還干到了幾款產(chǎn)品中的最低價格!
在某站軟文的廣告區(qū),筆者見到羚羊直接把 Zen Go SC 的國行價格大字加粗,當做廣告打了上去,這對歷來保守的音頻接口羚領域來說可謂是奇觀。
羚羊產(chǎn)品往年被詬病最嚴重的的問題無疑是驅(qū)動的穩(wěn)定性。在國外知名的 Gearspace(原名 Gearslutz)論壇上,筆者看到了大量對羚羊驅(qū)動的抱怨,從各種驅(qū)動無法安裝,設備無法連接,到設備在正常使用過程中反復斷連(看到好多用戶被老 Zen Tour 雷電口斷連的問題逼到抓狂,刷固件或重裝驅(qū)動以后會好一陣,之后問題依舊)。有點后怕的筆者在購買前專門抓住了淘寶店和羚羊的技術支持一通狂問,反復確認這一代驅(qū)動足夠穩(wěn)定以后才最終決定下單。

外觀

到拍照的時候,聲卡早就被我拆開用了一兩周了,因而這并不是正經(jīng)的 “開箱”。原包裝風控下面有一個圓形的透明貼,側(cè)邊有一個提示 “如果外包裝損壞,不要收貨” 的紙封貼,沒有辦法完整地撕下來,只能撕爛。
包裝不算花哨,但也稱不上極簡,收貨前還以為會羚羊會直接給一個牛皮紙盒子。在筆者個人眼中,包裝越簡單,反而越顯得專業(yè),更容易給筆者好感。
打開包裝以后首先看到的會是一張教你去登錄羚羊官網(wǎng)的卡片。一張小卡片上還用了多國語言,塞不了多少東西;而在線網(wǎng)頁上面就可以找到教你注冊賬戶,下載驅(qū)動,連接設備的詳細教程,還是比較人性化的。不過羚羊官網(wǎng)如果不架梯子的話,訪問速度一般,多少損失了一點點用戶體驗。

再揭開一層泡沫,就可以看到聲卡本體。
再往下還有一個放置隨贈物品的黑色小紙盒。紙盒里面裝了一條其貌不揚的 USB-C 線,鍍金口,但線材很長,沒有磁環(huán),通體塑料,質(zhì)感感覺一般,不過查閱了一下資料后發(fā)現(xiàn)出品廠商是 Lindy,貌似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歐洲公司;另外給了一個 USB-A 轉(zhuǎn) USB-C 的轉(zhuǎn)接頭,方便電腦上面沒有 C 口的用戶。

聲卡本體,重量(標稱 700g)比預想之中要輕,讓人感覺有點小失望(用料少了?但后來看了一下,其他幾個競品的重量幾乎都在同一水平,不到 700g)。手邊沒有眼鏡布,那個小屏幕上面的灰怎么都擦不干凈,紙巾噴了酒精都沒用。
LIKEMUSIC,叮咚音頻等都已經(jīng)吐槽過了屏幕黑邊的問題,屏幕并不是所看到的金屬框的大小,周邊有一大圈黑框,其中側(cè)邊有大概 8mm 寬,令人感覺迷惑。另外一個槽點是,屏幕似乎很容易刮花:筆者的聲卡僅僅使用了不到一個月,日常一般用醫(yī)用酒精搭配餐巾紙擦拭,就已經(jīng)能在屏幕上看到不少劃痕。

聲卡正面不像 UA Apollo Solo 那樣,有獨立的 Inst in,但是雙耳機口強烈好評。身為學生黨的筆者并不算富裕,身邊一般也沒有寬裕的空間擺放音箱,日常一般很依賴耳機,干活時一般會同時連接鐵三角 M50X 和拜亞動力 DT-770Pro 反復對比監(jiān)聽;在和同學一起錄音的時候,筆者一般也會需要自己和歌手同時監(jiān)聽。因而在選購聲卡的時候,筆者一直非常努力地在尋找雙耳放的聲卡,而 Zen Go 正好切合了這個要求。

聲卡側(cè)面沒有任何接口,剩下的接口全部在背面,分別是:

2 個 XLR/TRS 混合輸入接口:可以接收 Mic、Line、Inst信號。令人想不通的是,羚羊并沒有使用常見的,來自 Neutrik 或者 Amphenol 的插座,對于這個價位的聲卡多少感覺有些不應該。
插座上沒有注明任何的廠商信息,難道是羚羊自家生產(chǎn)的嗎?筆者特意去找到了一些產(chǎn)品的實拍照片,發(fā)現(xiàn) Discrete 4/8 也是使用同樣的接口,而更貴的 Zen Tour 和 Orion Studio 就給到了 Neutrik …… 果然廉價產(chǎn)品線還是要縮一些東西。
2 個 TRS 平衡輸出插口,不需要多說啥,標準配置。
2 個同軸非平衡輸出插口,同樣令人非常想不通:這種接口為啥會出現(xiàn)在這個價位的聲卡上?羚羊的解釋好像是方便連接一些DJ設備,然而這樣的理由略作思考后感覺很扯:平衡信號是很容易降級到非平衡的,找個轉(zhuǎn)接線就可以做到,但非平衡信號是沒法升級為平衡的,羚羊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更令人無語的是,這對同軸模擬輸出和前面一對平衡輸出的音量控制是完全綁定的,無法分離,因而 Zen Go 也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模擬 “2 進 4 出”。

一對同軸數(shù)字口,走S/PDIF信號,用途聊勝于無,后文再展開。
兩個 USB-C 接口。其中右邊的是連接電腦/手機的數(shù)字接口,盡管是 C 口但依舊走?2.0 協(xié)議;左邊盡管有個閃電符號,但其實只能供電,不能支持雷電協(xié)議。
這里必須給出羚羊一點很明確的批評:說明書內(nèi)充電口沒有標注充電規(guī)格,只標注了 “至少 1A 電流”。筆者不奢望各個廠商都像 RME 那樣,使用手冊寫得密密麻麻的,像出書似的,但市場上的 C 口供電規(guī)格這么雜,像是供電規(guī)格這樣可能導致聲卡損壞的相關信息,難道不應該寫得更嚴謹一些嗎?保守起見,筆者拿了一個小米 PD 充電器。在沒有激活 PD 協(xié)議的情況下,但愿這樣一個充電器能給出規(guī)格足夠保守的供電。

聲卡外部提供了總共三個按鈕和一個旋鈕。其中大旋鈕是同價位常見的無極步進式旋鈕。個人一直習慣于 Focusrite 那種類似模擬手感的旋鈕(Clarett 系列盡管是數(shù)字旋鈕,但既非無極也非步進,手感和模擬旋鈕完全一致),因而對這個新旋鈕還用了一些時間來習慣。旋鈕表面是拉絲質(zhì)感,邊緣有比較顯眼的切削,雖然遠談不上筆記本界的“割手”感,但個人顯然還是會更喜歡那些拉花/滾花(比如 Focusrite)或者磨砂(比如 Audient)旋鈕的手感。步進式旋鈕轉(zhuǎn)動時會有那種 “咔噠咔噠” 的聲響,其中步進的調(diào)整很細,轉(zhuǎn)動調(diào)節(jié)同樣音量需要的扭動范圍比以往上手的聲卡要長一大截,在細化話放調(diào)節(jié)的同事,似乎有保護聽力的考量。旋轉(zhuǎn)的時候旋鈕的手感還是比筆者想象得松垮了一些,手感上應該還有改進空間。另外,旋鈕按下用于控制靜音與否,但這個大旋鈕的按壓比理想的更加費力一些,很難只靠手指或者手腕的力氣按下,經(jīng)常還是需要用上胳膊的力量。
之前習慣于 Focusrite 近乎于純模擬的控制,使得個人對 Zen Go 聲卡的具體操作頗為擔心。好在實際操作起來比筆者想象得簡單、流暢很多。那塊小 LED 屏幕的亮度只能算還可以,但似乎同價位及更低價位的聲卡上很少給出這樣的一小塊多功能屏幕,而正是這樣的一塊屏幕使得可以非常便捷地查看控制狀態(tài),使得操作簡便了很多。
GAIN 按鈕:按下以后來回切換兩個輸入的增益控制;增益大小由大旋鈕旋轉(zhuǎn)控制,按下大旋鈕靜音或解除。Mic、Line、Inst 信號的切換,以及 48V 幻象供電的開關,只能由軟件面板控制。

HP/MON 按鈕:按下后來回切換三個輸出,音箱輸出、耳機1輸出、耳機2輸出的音量控制,增益大小由大旋鈕旋轉(zhuǎn)控制,按下大旋鈕靜音或解除。
羚羊鍵:可以簡單地看作一個返回鍵,切換回初始的音量監(jiān)控面板。
大旋鈕在默認狀態(tài)下,控制的是最后一個切換到的輸出通道的音量(方便用戶,不需要反復進入 HP/MON 面板切換)。

系統(tǒng)菜單:長按 HP/MON 按鈕呼出
在系統(tǒng)菜單里面,可以選擇?Power Source。Zen Go 在默認情況下是數(shù)據(jù)線 USB 供電(對應電腦供電充足的情況);在相應的選項中,可以把供電口選為由另一個專用的供電口供電(對應手機/平板連接和電腦USB供電不足的情況),或由充電口為連接數(shù)據(jù)口的設備充電(對應手機/平板連接,因而不需要手機額外使用供電 Hub)。這一點筆者表示高度好評:給了用戶高自由度的選擇權。
但習慣于使用手機連接聲卡的用戶可能會為面對的問題抓狂:Zen Go 每一次切換供電模式,都需要在連接供電線同時,由數(shù)據(jù)線連接電腦;當供電和數(shù)據(jù)都切斷后,Zen Go 的供電模式就會變?yōu)閿?shù)據(jù)線 USB 供電,此時再連接手機或者供電線是無法開機的;因此,每一次連接手機之前,都必須要先連接電腦,再連接供電線,切換供電模式,拔下電腦再插上手機!這個問題已經(jīng)被LIKEMUSIC和叮咚音頻的幾位老師都吐槽過,使用時一定會給有相應需要的用戶帶來麻煩,堪稱腦殘。羚羊產(chǎn)品在細節(jié)上還有打磨的空間啊 ......

鳴謝:
攝影支持:@古斯塔夫殲星炮
原創(chuàng)文章,首發(fā)于某乎,禁止未授權轉(zhuǎn)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