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留了多少遺產?獎金發(fā)了120年還沒發(fā)完,反而越發(fā)越多
前言:
每年12月10日下午4點半頒發(fā)的諾貝爾獎,可謂是萬眾矚目的。從1901年開始實施,已經持續(xù)到了2022年,諾貝爾獎已經雷打不動的頒發(fā)了120多年。
只不過在疫情的這幾年,諾貝爾獎改成為了線上頒獎,但它的含金量卻依然非常高,獎金的額度也史無前例的提高到了1000萬瑞典克朗。
這也不禁會讓人產生一個疑問:諾貝爾當年究竟留下了多少錢?為什么頒獎頒了120多年,這些錢始終沒有花完呢?
其實當年諾貝爾去世的時候,只留下了約3300萬瑞典克朗,要是一年就頒出去1000萬的話,那么諾貝爾獎三年就要被搬空了,然而它是如何延續(xù)了120多年的呢?

一、諾貝爾獎的出現,竟是因為人們的指責?
1841年,諾貝爾進入約臺小學就讀。值得一提的是,這所小學是諾貝爾一生中接受過的唯一的正規(guī)教育學校。換個說法的話,就是諾貝爾只在這里上過學。
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
諾貝爾是瑞典最為著名的化學家、工程師以及發(fā)明家,但他卻只上過一年的學,并且還是小學。
1860年,27歲的諾貝爾在經過了各種留洋考察后,決定開始研究硝化甘油炸藥,之后他發(fā)明成功了諾貝爾雷管以及可塑炸藥、無聲槍炮等。
諾貝爾的一生中有著355項專利發(fā)明,這些發(fā)明不但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望,也帶來了無法想象的財富。在諾貝爾的巔峰時期,他曾經在歐美等5個大洲,共計20多個國家,開設了100多家公司以及工廠!

諾貝爾的人生經歷堪稱傳奇,也絕對會讓很多人羨慕,但是對于諾貝爾來說,他的內心卻是無比痛苦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諾貝爾的一生中沒有娶妻,也沒有任何的兒女。
在法國留洋考察時,他曾經愛上過一位姑娘,可惜就在兩人談婚論嫁時,那位姑娘卻病死了。也正是因為這段痛苦感情,導致了諾貝爾悲劇性的婚姻以及愛情。
如果說一個人孤獨終老,還可以忍受的話,那么接下來的“煩惱”就是諾貝爾無法忍受的了。
就如同電影《戰(zhàn)爭之王》中所表達的意思一樣,那些戰(zhàn)亂國家競相討好軍火商,希望從他手里買到各式各樣的先進武器,然后再把這些武器投入到戰(zhàn)爭。
于是乎,提供武器的軍火商便成為了戰(zhàn)爭爆發(fā)并且升級的誘因!

一個販賣武器的軍火商都會遭到如此質疑,更不用說發(fā)明了炸藥,并且因此制造出無數武器裝備的諾貝爾了。
不可否認,當年的諾貝爾確實是世界上最大的軍工制造商之一,他的工廠生產出來的武器裝備,間接導致了無數人喪命。于是,諾貝爾便成為了萬夫所指的戰(zhàn)爭罪魁!
這些指責給諾貝爾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也正是因此,諾貝爾在1895年立下遺囑,將他的財產作為基金(本金),將每年所得到的利息分成五份,頒發(fā)給那些在物理領域、生理領域、化學領域/醫(yī)學領域、文學領域、世界和平作出最突出貢獻的人。
一年之后,也就是1896年的12月10日晚上,諾貝爾與世長辭,終年63歲。到了1901年,諾貝爾獎開始在每年的12月10日準時頒發(fā)。

二、3000多萬瑞典克朗是如何“雞生蛋,蛋生雞”的?
1896年諾貝爾去世時,留下了3000多萬瑞典克朗的遺產,按照那個年代的購買力來估算的話,確實是非常非常多了。
縱然諾貝爾留下了非常龐大的遺產,但是依然扛不住“坐吃山空”,在諾貝爾獎頒發(fā)之后的50年里,各種開銷已經花掉了諾貝爾總遺產的60%!
對于管理諾貝爾遺產的諾貝爾基金會來說,諾貝爾獎能否繼續(xù)下去,成為了壓在他們身上的重擔。
按照當前的情況來看,諾貝爾獎怕是很快就要夭折了,沒有人會覺得諾貝爾獎能夠堅持過百年。畢竟除了家族性質的基金會之外,能夠存在上百年的基金會真的是少之又少。
那么諾貝爾基金會究竟會怎樣渡過財政危機呢?

按照諾貝爾的遺囑以及基金會的運作來看的話,他們沒有把所有的錢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而是只拿出了300萬瑞典克朗作為流動資金,每年發(fā)出去的諾貝爾獎金也是從這筆錢中扣除的,剩下的則會用于投資,畢竟只有投資才能實現真正的“雞生蛋,蛋生雞”。
投資獲得收益后,諾貝爾基金會每年都會拿出90%的收益投入到“獎池”之中。這些錢除了用于發(fā)放獎金之外,還要撥付一部分費用給瑞典皇家科學院,作為他們評選的酬勞。
畢竟每年都有無數的發(fā)明,有些發(fā)明更是可以用偉大來形容,究竟把諾貝爾獎頒給誰,還需要瑞典皇家科學院去綜合考量。
基金會的計劃是沒有問題的,但現實情況卻是復雜多變。
比如說第1次世界大戰(zhàn),第2次世界大戰(zhàn),金本位體制崩潰,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等等,都會成為諾貝爾基金會能否盈利的限制因素。

按照諾貝爾的遺囑規(guī)定:所有有風險的投資都要被明令禁止,諾貝爾留下的遺產只能投資在低風險的理財項目上,比如說國家公債。
但是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這種傳統(tǒng)的投資模式已經不可能再有收益了,于是被逼上梁山的諾貝爾基金會只能選擇破釜沉舟,他們決定投資股市,投資樓市(房地產),說白了就是什么賺錢投什么,只要當地法律允許就行。
當然了,諾貝爾基金會對于自己的投資也是有底線的,每年必須實現投資額3.5%的盈利。
那么“改行”后的諾貝爾基金會是否會賺得盆滿缽滿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必須要承認諾貝爾基金會的超強智慧!

就好比說房地產投資,1987年全球房價創(chuàng)下了幾十年時間里的新高,就在無數人紛紛改行進軍房地產的時候,諾貝爾基金會卻果斷拋出了手中的房地產項目。
當時很多人并不理解,甚至認為諾貝爾基金會過于謹慎,但是誰也沒想到,4年之后也就是1991年,全球房地產崩盤,那些風光無比的房地產大亨紛紛破產跳樓。
憑借著極具前瞻的商業(yè)眼光和非常有魄力的商業(yè)手段,基金會在短短數年之內便完成了逆襲。2019年時諾貝爾基金會對外公布,其市值已經突破了49億瑞典克朗。
三、國人的“諾貝爾情結”
2020年,經過了復雜又漫長的評選后,新一屆的諾獎獲得者終于評選出來,而這一屆的諾獎獲得者不但得到了1000萬瑞典克朗,還收獲了一枚諾貝爾獎章,一份證書和一份標明獎金數額的文件。

這枚獎章的直徑達到了6.5厘米,純金打造,價格自然不菲。除此之外,如果是線下頒獎,頒獎典禮上所用的白色鮮花和黃色鮮花都是從諾貝爾逝世的地方——意大利圣利摩空運而來。
就如同是奧斯卡評選最佳電影,奧林匹克搶奪金牌,甚至是足球世界杯中的冠軍,物理、化學、文學、醫(yī)學、生理等領域的最佳獎項,當屬諾貝爾獎。
每一次頒發(fā)諾獎,都會牽動全世界的目光。
就比如說2012年之前,所有的中國人都在關注著一件事情——什么時候能有一位中國人可以獲得諾貝爾獎?
對于那時候的中國人來說,諾貝爾獎已經不再是高額的獎金,或者一塊金牌那么簡單了,這是可以激發(fā)民族精神的壯舉。

一直到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時之間莫言的名字出現在了全中國大大小小的網絡平臺以及各式各樣的媒體報道之中。
面對這一情況,很多人卻開始反思,我們是不是對于諾貝爾獎產生了過分的關注和推崇呢?
其實不然,自從2012年中國人打破了“零”的突破后,諾貝爾獎在我們的心中就已經變成了一場奧林匹克運動會。
我們會去享受它的過程,我們也會為之積極進取,但我們只會把它看作一場比賽,至于結果嘛,隨緣就好。就好比是世界杯,我們不關注嗎?我們不想為之努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