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大秦帝國之崛起》有感
《大秦帝國之崛起》講述了秦昭襄王嬴稷在位的歷史。 在獻公、孝公、惠文王、武王奠定的基業(yè)下,昭襄王嬴稷登上王位,開始了長達五十六年的統(tǒng)治,成為六國噩夢連連的“大流氓”。嬴稷善用外交,玩弄詭計,幾乎一大半有關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其中的“反派”秦王都是昭襄王嬴稷。 昭襄王武有白起、魏冉,卻一直渴求像商鞅、張儀那樣的大才。昭襄王前慕田文,卻是雞鳴狗盜、貪圖名聲之徒;又謀蘇秦,然蘇秦卻一心侍燕以滅齊為己任。在劇情后期,昭襄王終于求到大才——范雎。昭襄王慧眼識珠,任人之長,不強其短。范雎智謀出眾,卻“心胸狹窄”。范雎在魏國時須賈、魏齊懷疑他私通齊國,將他打得“皮開肉綻”。當范雎逃到秦國獲取昭襄王的信任后,將自己過去所受的屈辱告訴昭襄王,時刻詛咒過往的這些仇人。昭襄王卻并未就此對他產生看法,并且答應為他報仇,甚至是縱容范雎侮辱報復。范雎自此死心塌地追隨昭襄王,以一系列計謀讓秦國在東出之路上突進。 這只是昭襄王用人的一小個縮影,在對待白起、魏冉等人身上,昭襄王嬴稷深刻展示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人不疑,唯才所宜”。 白起對昭襄王說:“非成業(yè)難,而得賢難;非得賢難,而用之難;非用之難,而任之難?!逼湟馐钦f,用人之事并非易事。而昭襄王如同歷代秦君,用好手中的人才。 前者言:“魏氏輕賢屢失計?!笨v觀《大秦帝國》,秦國智囊多是列國頂尖人才,這些人才卻多是魏國之人。魏王多不善用才,魏庭多嫉賢妒能,魏籍人才才流落六國。而秦國廣納賢才,開出優(yōu)厚條件。有了梧桐樹,自是引得金鳳凰。而秦庭的良好環(huán)境和秦君的信任有加,這些智囊才得以發(fā)揮所長,助秦國東出以謀天下。 唐太宗曾說:“治安之本,惟在得人。”無論什么時候,人才始終是重要的軟性資源。國家發(fā)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中國要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人才。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更需要人才、渴望人才。為此,必須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zhàn)略,惟有厚植“人才沃土”,才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貢獻人才力量。 同樣的,我們青年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青年的成就和祖國的發(fā)展緊密相連,青年的思想和祖國的進步緊密相連。我們新時代的青年人更應該以“三有青年”為要求。要有理想:志存高遠,心系祖國:要有本領:有一技之長,視野廣闊;要有擔當:迎難而上,責任擔當。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