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的古印度多神教信仰發(fā)展——古西亞簡史35
古印度
上幾期我們梳理了古印度歷史時期時間軸,古印度歷史十分混亂,從原始時代到今天整個南亞次大陸地區(qū)始終沒有一個統(tǒng)一完整的政權,因此古印度歷史更多的是分裂、混戰(zhàn)、割據、對峙。


除了古印度的政權更迭之外,古印度歷史還有一條主線是它的宗教發(fā)展。但是不幸的是它的宗教發(fā)展混亂程度不亞于它的政權更迭(或許這就叫“印度特色”吧【滑稽】)
那么古印度宗教混亂在哪呢?讓我們來順著時間軸一點一點來梳理
吠陀教
上期我們講過古印度的吠陀時代,而正是吠陀教的經典著作(《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達婆吠陀》)成為了吠陀時代的代表特點。

實際上吠陀教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就已經出現(xiàn)(也就是哈巴拉文化時期),到了吠陀時代整個吠陀教進入了一個新時期而已。
但是,吠陀教的重大影響不在于這個宗教本身(吠陀教本身影響力有限,只是區(qū)域性的小宗教),更多是吠陀教發(fā)展到日后成為了赫赫有名的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BC6世紀-AD4世紀)
婆羅門教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而婆羅門教又是起源于上述的吠陀教,因此古印度宗教又一個順序發(fā)展的時間線(那這樣為什么還說古印度宗教發(fā)展混亂呢?別急,后面會講到)

婆羅門教比較有名(就算你沒聽過這個宗教,你也或多或少知道這個宗教的一些內容),有三大主神:梵天、濕婆、毗濕奴

婆羅門教提出了“梵我一致”和“造業(yè)輪回”(是不是跟中國的轉世投胎很像?)的思想
同時主張
“吠陀天啟”、
“祭祀萬能”(所以古代印度的人無論干啥都先祭祀,干不成說明你祭祀錯誤心不誠,時至今日這樣的習俗還或多或少存在于今天印度,作為知識分子的印度大學生考試前最重要的不是復習而是趕緊找神去祭祀,可見宗教對今天的印度人影響多深)、
“婆羅門至上”(確立了婆羅門教的地位)、
“種姓制度”(這個大家比較熟了,就是把人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等級之間有不可逾越的壁壘,因此嚴重阻礙了后來古印度的發(fā)展,同時這樣的種姓制度同樣深刻影響今天的印度,據外媒調查印度80%以上官員都是高種姓即婆羅門與剎帝利,所以即使今天的印度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實際印度人的社會生活中還受到了很大程度種姓制度的影響)

但是婆羅門教發(fā)展的同時,也另一方面嚴重阻礙社會發(fā)展,因此當其他宗教發(fā)展之后婆羅門教受到打擊而衰落,直至商羯羅改革(所謂改革也就是跟其他宗教妥協(xié),吸收民間信仰發(fā)展而成),發(fā)展成為了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
婆羅門教貫穿了古印度的十六雄國(列國)時期、摩揭陀王國時期
沙門運動(BC6世紀)
前面我們說了古印度宗教可以大致循著吠陀教-婆羅門教-印度教的順序梳理,但是古印度宗教發(fā)展的混亂之處就在于,即使在婆羅門教鼎盛時期(幾乎大部分古印度地區(qū)都信仰),也還是有其他宗教挑戰(zhàn)它的“權威”
公元前6世紀沙門運動應運而生,沙門運動簡單理解就是諸多其他思想學派群起攻擊婆羅門教,其發(fā)展主要是自發(fā)的(可見當時婆羅門教有多么阻礙社會發(fā)展、禁錮人的思想、遏制人的自由)
沙門運動參與學派眾多,耆那教稱“三百六十三見”(三百多家學派,當然很可能是虛數不一定真實),佛教稱“九十六外道”(指除佛教外還有九十六種思潮,當然這個數字也不可信)可見當時沙門運動規(guī)模之大
沙門運動一定程度上使思想解放,但是從歷史來看,更多的是使日后古印度的信仰產生了“混亂”
“混亂”的古印度信仰
如今的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80%以上),但是剩下的人呢?信仰那就五花八門,加上就算信仰印度教的人實際上也并非只信仰印度教,還有多個信仰或者信仰雜糅(也就是信仰的不是正版的印度教,而是民間雜糅了其他宗教信仰的盜版),因此今天的印度信仰問題仍然很讓人頭疼(印巴分治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宗教原因)
而今天的印度宗教混亂實際上從最早古印度時期已經有雛形了
古印度宗教本身數量眾多(我們說過古印度從古至今都是分裂的大大小小諸國混戰(zhàn),因此發(fā)展過程中往往一國一宗教,比如佛教不就是迦毗羅衛(wèi)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chuàng)的嗎?當然后來佛教成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然而作為起源地的印度卻很少有人信,不得不說歷史也愛開玩笑)
加之古印度地區(qū)自古多受侵略,最早雅利安人入侵毀滅了一次古印度文明,隨后希臘化時代的希臘文化入侵古印度,再之后是中亞的貴霜帝國,接著還有嚈噠人(白匈奴)、拉其普特人,更不用說阿拉伯帝國帶來的伊斯蘭教和再之后西方列強帶入的基督教,這諸多的思潮匯聚在整個古印度大陸,使得此地宗教發(fā)展錯綜復雜
今天印度
今天的印度,幾乎隨處可見其宗教的影子(本人沒有去過印度,所以后文的內容可能略有失真,歡迎指正,另一方面我也不愿意去,畢竟今天印度的環(huán)境氛圍那是有目共睹的)我們舉個例子:
當你在印度遇見一個人姓卡拉瓦的人,不用懷疑他祖上甚至他都是漁民
(古印度的阇提制度就是職業(yè)世襲,長久就變成了某個姓氏成為了專門的手藝人,比如卡拉瓦就是漁民、果維伽瑪就是土地耕種者、哈納利就是裁縫)

當你在印度看見路邊石頭或者草地擺著貢品,不用懷疑這里一定是有個什么什么神
(古印度發(fā)展的多神教信仰更像泛神教,無論什么東西石頭、牛、猴子都能稱為他們信仰的神,當然不是主神,只是普通級別的神,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信不到)

當你在印度遇到災害火災地震什么的,看見一群人圍繞著一個人,不用懷疑那個人祖上不是婆羅門就是剎帝利
(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當中就把高種姓認為是擁有靈魂的,跟神親近的,死后可以輪回的,被神庇佑的;而低種姓就是各種下賤的。因此當災難來臨古印度人會圍繞著高種姓的人,認為這樣會跟著被神庇佑,甚至當高種姓遇到危險時候,低種姓的人會犧牲自己來保護他,因為人的等級尊貴觀念已經完全深入古印度人的思想當中了,時至今日還有余存)

凡此種種,都是古印度宗教的遺留。而古印度宗教發(fā)展的混亂也體現(xiàn)在其中,比如多神教的信仰就是早期諸多宗教雜糅的產物,種姓制度就是原始宗教遇到雅利安人后逐步發(fā)展而成的
小結
古印度宗教本身數量眾多、體系龐大,相信做古印度宗教研究的人深有體會,因此古印度的宗教相當大程度影響今天南亞次大陸的諸多國家
那么諸多宗教我們也不能一個一個講啊,因此咱們就從比較著名的幾個來講,下一期我們會著重講述古印度單個宗教的歷史,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