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相對論(二)時間和空間,其實都是牛頓的假設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李永樂老師。今天由我繼續(xù)為大家導讀愛因斯坦的一本小冊子《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今天是這個系列的第二期。
????上一回,我們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生平。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那你可以點擊這里。這一回,我們要講講:愛因斯坦究竟是如何思考出狹義相對論的。
????在這本小冊子的開篇,愛因斯坦談到了歐幾里得幾何學。
????公元前300年,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寫了一本著作《幾何原本》。在這本書里,歐幾里得抽象出了點、線、面的概念,并且提出了五個公設。所謂“公設”,就是用來當作前提的假設。

????歐幾里得的五個公設是:
任意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任意線段能延長成一條直線。
以一點為圓心一個線段為半徑可以做一個圓。
所有直角都相等。
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

????從這五個公設出發(fā),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歐幾里得得到了許許多多的結論,這些結論叫做定理。以公設為基礎,以定理為框架,歐幾里得構筑了一座幾何學大廈,這就是歐氏幾何。
????歐幾里得幾何是”真”的嗎?愛因斯坦說,這個問題毫無意義。因為這五個公設,你既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根據這五個假設,你才能得到后面的結論。但是,你不能丟棄這些假設,否則幾何學將會變得沒有根基。
????可是,在不同的時候,我們的確需要使用不同的幾何。比如歐氏幾何告訴我們: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在平面上的確是這樣。但是,如果我們在一個雙曲面上做一個三角形,它的內角和就小于180度。如果在球面上做,內角和又大于180度。這時,我們就必須放棄歐氏幾何的假設,而采用羅氏幾何或者黎曼幾何。無論是羅氏幾何還是黎曼幾何,當我們畫的三角形非常小時,又會退化成歐氏幾何。

????愛因斯坦之所以這樣開篇,是因為他提出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與牛頓定律一樣,都是建立在假設基礎之上的。只是,他的思考比牛頓更加深入,更普遍,而在速度遠遠小于光速,或者物體質量不大時,規(guī)律又會退化成牛頓定律。
????那么,我們就先從物理學上的歐氏幾何——牛頓時空觀說起吧。1687年,牛頓寫成了名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他說:絕對的空間,就其本質而言,是與任何外界事物無關的。它從不運動,而且永遠不變。絕對的、真實的數學時間,就其本質而言,是自行均勻流逝的,與任何外界事物無關。

????牛頓在寫出這句話的時候,也許并沒有覺得自己發(fā)現了什么新的東西,因為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頭腦中的世界——絕對的時空觀,牛頓只不過是把這個觀念用準確的語言表述出來了。在牛頓之后的一百多年中,絕大多數的人們都認為這是顯而易見的。換句話說,絕對時空觀,就是一種假設。
????我們能找到絕對時空嗎?大家設想這樣一種情景:在空曠的宇宙中,我們駕駛一艘飛船漂泊。我們能確定此時飛船的速度有多大嗎?很遺憾,如果周圍沒有任何參照物,我們做不到這一點。假如有一艘非常平穩(wěn)的船,我們在船艙中,如果不向外看,通過船艙里的任何力學實驗,我們都沒有辦法測量出船相對于岸的速度。

????這是因為:牛頓定律是協變的,在任何慣性參考系中,牛頓定律的形式都完全相同,這叫做伽利略相對性原理,最早是伽利略在他的著作《關于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中談到的。牛頓定律能告訴我們:不受力的物體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但是卻不能告訴我們運動的速度究竟有多大。

????不過,無論能否找到,牛頓都假設絕對時空是存在的。而且,如果一艘飛船相對于絕對空間的速度是v,我們在飛船上相對于飛船以速度u運動,那么我們相對于絕對空間,速度一定是v+u,這種簡單的速度加減關系,就叫做伽利略變換。在牛頓和伽利略看來,這是顯而易見的。他們確信絕對空間的存在,卻不一定非要找到它,絕對空間就好像神話傳說中的造物主一般。
????可是,在麥克斯韋發(fā)現了電磁學方程組,并且提出光是一種電磁波之后,這個尋找絕對空間的問題變得十分緊迫。
????麥克斯韋提出了一組方程組,它告訴我們變化的電場可以產生磁場,變化的磁場可以產生電場,如果電場和磁場相互激發(fā),就會形成一種波動,這就是電磁波,而且,根據電磁學方程組,能夠明確計算出電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就是30萬公里每秒,正是光速。所以,麥克斯韋說:光就是一種電磁波。

????機械波是在介質中傳播的。比如聲波就是在空氣中傳播,聲波速度實際上是相對于空氣的速度。古人云: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聞者彰就是因為順風時候,聲速快。可是,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的,它不像機械波那樣依賴于空氣或者水這樣的介質。那么,光速到底是相對于誰的速度呢?我們知道:如果伽利略變換是正確的,相對于不同參考系,光速就應該是不一樣的,這就和麥克斯韋方程組計算出來的光速恒定為30萬公里每秒矛盾了。
????大家要注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不能蒙混過關的問題。如果在地球上有一個燈塔向宇宙發(fā)出了光,地球是在圍繞太陽旋轉的,光速到底是相對于地球的,還是相對于太陽的呢?無論你給出了哪一個答案,我都可以去質疑:為什么不是另一種情況呢?
????一個比較合理的猜想是:也許光速是相對于光源的。如果在地球上的燈塔發(fā)出了光,那么光速就是相對于地球的速度;如果太陽發(fā)出了光,那么光速就是相對于太陽的速度??墒沁@種想法很快就被人們否定了。因為宇宙中有許多的雙星——兩顆恒星,或者一顆恒星和一顆暗星(比如白矮星),彼此圍繞對方旋轉,比如天狼星就是雙星,平常我們看到的是天狼星A,旁邊還有一顆白矮星天狼星B,它們彼此圍繞對方旋轉。

????對于雙星系統(tǒng)來講,在不同位置,恒星相對于地球的速度會發(fā)生變化。

????你看,假如A和B是一對雙星,地球在雙星的左下方。那么,當B星運動到左上角時,正在靠近地球運動;B星在右下角B’位置時,將會遠離地球運動。如果光速是相對于光源的,那么B發(fā)出的光速度更快,B’發(fā)出的光速度更慢,到達地球的時間也不同。
????反過來說,同時到達地球的光,是雙星在不同位置、不同時刻發(fā)出的。當我們觀察到雙星時,每顆星都應該有一段光弧,就好像小時候點燃一根煙花,在夜晚中轉圈,因為視覺暫留,就會感覺煙花在空中畫出了一道亮線一樣。然而,天文觀測發(fā)現:雙星都是兩個非常清晰的點,都沒有光弧。這只能說明光速是與光源無關的。
????看起來,我們必須給光速找個介質了??茖W家們想到了古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他曾經提出:在宇宙空間中彌漫了一種物質——以太,以太非常的透明,以至于遙遠的恒星發(fā)出的光依然能夠傳播到地球上。

????有了以太這種神奇的物質,整個邏輯就解釋通了:光相對于以太的速度是30萬公里每秒,地球在以太中穿梭,以太相對于地球有速度,這就叫以太風。假如我們順著以太風的方向發(fā)出一道光,這道光的速度就會比較快,超過30萬公里每秒;如果逆著以太風的方向發(fā)出一道光,這道光的速度就會比較慢,小于30萬公里每秒。到這里,科學家們再次被自己無與倫比的智慧所折服,剩下的工作就是:通過一個實驗,找到地球相對于以太的速度。以太參考系,就是牛頓在幾百年前預言的絕對空間。

????1887年,邁克耳孫和愛德華.莫雷一起進行了一個尋找以太的實驗,這就是著名的邁克爾孫-莫雷實驗。

????他們首先讓一束光照射到一個玻璃片上,玻璃片后側鍍了一層薄薄的銀,這樣,玻璃片既可以投射一部分光,也可以反射一部分光,叫做半反半透鏡。兩束光通過兩個反光鏡,照射到一個觀察屏幕上進行了干涉。

????根據邁克爾孫和莫雷的設想,由于以太風的存在,各個方向的光速會有微小的差別,因為光線在以太風中的運動,就好像是一條小船在勻速流過的河水中的運動一樣。順水而下再逆水而上的船,經過的時間與橫渡小河的船事件不一樣。兩束光疊加到觀察屏,就會發(fā)生干涉。通過觀察目鏡,就能看到干涉條紋了。但假如一條光路的傳播時間長了一點或者短了一點,條紋就會出現向左或者向右移動,這個實驗的精確度非常高,哪怕兩條光的傳播時間有很短的差別,都能看到條紋的移動。
????由于地球在圍繞太陽旋轉,有時候向東運動,有時候向西運動,地球不可能總是相對于以太靜止,一定存在以太風。無論以太風的方向向哪里,當我們把試驗臺旋轉90度的時候,“橫渡“和”順流而下“的光線就會發(fā)生交換,兩條光路的傳播時間就變了,這樣必然能觀察到條紋的移動。

????按照邁克耳孫的設想和估算,他們應該能觀察到相當于0.03根條紋寬度的移動。可是結果卻令他們失望:轉動了實驗臺后干涉條紋紋絲不動。
????是不是條紋移動的太少了?后來他們通過反射的方法,把光臂增長為11米,理論上條紋應該移動0.4根,儀器精度0.01根條紋,可是結果依然沒有發(fā)現條紋的任何變化。
????最終,邁克耳孫和莫雷無奈的宣布:無論如何,完全看不到干涉條紋的移動,以太似乎總是相對于地球靜止的!尋找以太的實驗失敗了。
????牛頓假設存在絕對時空觀,根據電磁學方程算出了光速,人們假定它就是相對于絕對時空的速度,于是,絕對時空,或者說以太是可以被找到的。可是,各種尋找以太的實驗都失敗了,光速似乎總是恒定的。這樣,光速的不變性和絕對時空、伽利略變換就出現了矛盾。也就是,牛頓的假設出現了和實驗不相符結果。就好像,根據歐氏幾何的理論,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但是我們在空間中畫了一個三角形,卻發(fā)現它的內角和不是180度了。也許,是時候提出新的假設了。
????這些理論,都是那個時代最前沿的物理學理論,在上中學和大學的年輕的愛因斯坦,在自己逃學的時候,閱讀了大量的著作,了解了所有上面的問題。等到愛因斯坦畢業(yè),在奧林匹亞科學院里討論問題的時候,愛因斯坦終于推翻了牛頓的假設,提出了自己的時空假設。
愛因斯坦是怎么說的?關注我,我們下一期繼續(xù)漫談相對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