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中微笑的眾佛——麥積山石窟
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古記云,麥積山石窟為“六國共修,自平地積薪,至于巖巔,從上鐫鑿其龕室佛像。功畢,旋旋折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險而上?!彪m自人力,疑其鬼功。
在中國眾多石窟之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麥積山位于秦嶺西段北麓,是典型的丹霞方山地貌,巖壁直立而紅如朝霞,望之團團有農(nóng)家積麥之狀,故名麥積山。山上林木蒼翠,云霧縹緲,而掩映在似海的青松和陣陣云霧之中,有三尊矗立的大佛雕像和多達221個洞窟,以及洞窟中10600多身泥塑雕像和1300余平方米的壁畫。

相較于被稱之為“大壁畫館”的敦煌,麥積山藝術(shù)以泥塑見長,在這里,藝術(shù)家們摒棄了以往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高到了統(tǒng)率一切的高度:佛、菩薩、弟子、供養(yǎng)人,均是對蕓蕓眾生覆蓋夸張、想象、概括、提煉的藝術(shù)化加工。他們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觀之仿若似曾相識。國外一位專門從事麥積山石窟研究的學(xué)者,曾將麥積山石窟的佛像比作“云海中微笑的眾佛”。
而自后秦開創(chuàng)之初,到北魏大興,歷經(jīng)西魏、北周、隋、唐、宋乃至元、明、清,麥積山石窟中的藝術(shù)作品,無論是雕像還是壁畫,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而且具有很強的文化延續(xù)性。從后秦時期的古樸凝重,到北魏時期的秀骨清像、北周時期的珠圓玉潤,再到隋唐的豐滿圓潤、兩宋的寫實求變,中國千余年的雕塑風(fēng)格、甚至審美取向的演變都有了清晰的脈絡(luò)可循,為我國民族雕塑史、繪畫史、工藝史、建筑史、宗教史以及哲學(xué)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最佳的研究對象。

作為中國的佛教藝術(shù)寶庫,也是人類文明進程中寶貴的宗教文化遺產(chǎn),麥積山石窟的許多造像組合及造像技法、特點并不見于其他石窟,因此代表了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成就,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天才杰作。但由于麥積山處于比較多雨潮濕的環(huán)境,加之歷史上地震頻繁,致使部分洞窟及其造像受到了破壞,有些塑像脫離崖體、自然倒伏,而壁畫出現(xiàn)空鼓、霉變、泥皮脫落等病害,后來對其進行妥善的保護,成為了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我們每一位游客都有保護愛護文物的職責。
1961年,國務(wù)院將麥積山石窟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讓這座瑰麗的藝術(shù)寶窟能夠盡可能多地保護其原貌,相關(guān)單位甚至對山體進行了為時8年的維修加固工程。

“誰家麥垛百尋高,飛棧凌空浮九霄。萬洞千窟神鬼斧,寸童丈佛巧工雕?!痹杏靡簧铝τ邴湻e山石窟考古研究的學(xué)者這樣說過:“20多年過去了,作為麥積山石窟藝術(shù)研究所的普通研究館員,在古老的麥積山面前,我仍然是一名虔誠翻書的小學(xué)生。麥積山石窟,如同封塵多年的一部古書,正等待著我們?nèi)プx?!?/p>
讓我們感受麥積山石窟,感受古老石窟和萬尊塑像帶給我們的穿越時空的巨大震撼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