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鄧麗君對唱《清平調(diào)》有點粗糙 去聽真正的鄧麗君吧

華人明星里不熱愛鄧麗君的大概很少。早在上世紀(jì)九十年代歐美翻唱風(fēng)吹到香港的時候,王菲就出過一張名為《菲靡靡之音》向鄧麗君致敬的專輯,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二十年后的今天,鄧麗君二十周年祭,一曲王菲和鄧麗君“隔空對唱”的《清平調(diào)》將于5月8日下午5時08分全球首發(fā),搶先版MV已能看到。 ? 和鄧麗君“隔空對唱”,甚至在舞臺上用全息投影,都不是新鮮事了。這當(dāng)然也是一次紀(jì)念意義遠大于音樂價值的事。水墨,煙霧,書法,幾張舊照,就這么簡單地把鄧麗君當(dāng)年未完成的錄音和王菲的聲音兩段一接拼成一首歌,談不上巧思,也沒有驚喜,樸素得簡直粗糙了。 王菲團隊給出的通稿還出現(xiàn)了“王菲親自進錄音室錄制”這樣的字眼,很容易就刺痛人的眼睛。當(dāng)一位天后多年未再拿出像樣的作品,卻依然憑借準(zhǔn)確的觸覺和人脈每隔一段時間就出一首依傍當(dāng)紅話題的單曲證明存在,難免讓人對她如此紀(jì)念鄧麗君的誠意有一點不確定。 ? 鄧麗君 但是,如果不要對《清平調(diào)》寄予厚望,看成兩代天后的對唱,它倒是一個很好的走近鄧麗君人生最后一段時光,觸摸她整個人生底色的入口。 懷念鄧麗君,中國大陸的視角從來都是眾人回憶她的聲音如何喚醒那個年代被禁錮的情感,她清甜濡濕的歌聲如何打開了華語流行音樂的新篇章,以及她的溫婉大氣如何因為符合了中國人古老的審美觀而在那個正在走出創(chuàng)痛的時代成為一股撫慰人心的清流。 而臺灣懷念這位“寶島女兒”的角度亦是多年來都極其相似:整臺的節(jié)目聚焦于鄧麗君捐錢給前線弟兄加菜、絕不錯過勞軍晚會、穿軍服敬禮等歷史鏡頭,最后一幕,則濃墨重彩地渲染她棺木上覆蓋那面旗幟的哀榮。 ? 王菲 然而在大時代的漩渦中,真實的鄧麗君在哪里?她這一生過得是否快樂?如果說她短短43年的人生曾全部被用來做自己最喜歡的事——唱歌,亦因為唱歌登上巔峰,又為何會最終選擇遠走異鄉(xiāng),和邊緣人似的法國男子保羅隱居法國,在戛納的海邊暢快裸泳,有生命之危亦寧可在泰國清邁的旅館度日? 鄧麗君43年的人生,好的壞的都清楚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被附會了太多、承擔(dān)了太多無疑是她選擇自我放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比起她“永遠的軍中情人”、“愛國藝人”、“甜美歌聲、高尚節(jié)操”的具有濃濃時代氣息的墓志銘,鄧麗君墓園入口的一架鋼琴似乎更接近真實的鄧麗君。從最初遠赴日本發(fā)展,周游世界,乃至隱居世界一隅,她從未放棄的始終是音樂。 鄧麗君死后二十年,當(dāng)她帶來的流行文化啟蒙和政治意味褪盡,我們?yōu)楹芜€是懷念她和她的音樂,大約是因為中國古典文化中最溫軟的部分在她身上猶存,這對我們千瘡百孔的傳統(tǒng)文化來說是遭受重創(chuàng)之后一息尚存的證明。即使是她早期的情歌,白話里唱的仍然有青青子衿的情懷,即使聽者不自覺,亦至少是親切熟悉的。 1983年,鄧麗君錄制的一張為古詩詞譜曲的專輯《淡淡幽情》是很多人心中她的音樂最高峰。彼時她的事業(yè)正在走下坡路,人生路也并不順?biāo)臁τ诤芏嘀袊藖碚f,無論年輕時追求什么,傳統(tǒng)文化都是最后的皈依之所。于是鄧麗君開始找人為古詩詞譜曲,用自己的聲音讓原本流動的詩詞重新復(fù)活的長路。 在《淡淡幽情》中,鄧麗君的人聲在前,器樂僅在后淡淡鋪墊。她把人生悲喜寄情詩詞,因此令唱片成為經(jīng)典。 看起來,最后寄情古典文化的鄧麗君,即使沒有后來的驟然離世,也像是已經(jīng)走到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把《清平調(diào)》當(dāng)引子去聽她的歌吧,熱熱鬧鬧的紀(jì)念當(dāng)然好過無人記得,但是靜下心聽歌才是更接近當(dāng)年那個令我們心動的鄧麗君的更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