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通緝的福建人,帶著1000多人逃到海外,建了一座中國城

他是農(nóng)民的孩子,帶領1000多名同胞遠渡重洋,在馬來西亞,大膽地租下了一片荒地,租期999年。
他們在這片荒地上開墾耕種、貿(mào)易行商,一步步建起了一座繁華的“中國城”。

如今,這座城已有30萬人口,其中華人占到40%,華文學校遍布全城,婚喪嫁娶、飲食風俗一如在中國故土。
他的名字,叫黃乃裳。
最近,根據(jù)他親身經(jīng)歷改編的電影《詩巫風云》上映,反響強烈。

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也由此被推到了世界的面前。

1849年,黃乃裳出生在福建閩清縣的一個小村子里。
家中世代務農(nóng),生活過得十分艱難。
他半耕半讀,28歲時考中秀才,45歲才中了舉人。

本打算憑此邁入仕途,但就在他中舉的同一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
他的弟弟黃乃模,擔任致遠艦副管帶,與鄧世昌一起壯烈殉國。
這件事,對黃乃裳的打擊尤其巨大,深感國家內(nèi)憂外患、清廷腐敗無能。
他前往京城,結(jié)交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先后參與了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等運動,并創(chuàng)辦了福建最早的報紙《福報》,大力宣傳維新。

變法遭到了頑固派的強烈抵制,只進行了103天,就以失敗告終。
戊戌六君子被殺,黃乃裳也遭到了清廷的通緝。
他連夜逃往上海,之后輾轉(zhuǎn)回到福建。
此時的黃乃裳,對腐朽的清廷失望透頂,回鄉(xiāng)后,又看到家鄉(xiāng)生靈涂炭、餓殍遍地,心中愈加悲憤。

于是,他決定下南洋,脫離清廷的專制統(tǒng)治,為百姓尋找一條生路。

1899年,50歲的黃乃裳離開福州,乘船南下,前往東南亞一帶尋找適合移居的地點。
他翻山跨海,歷時數(shù)月,先后考察了馬來亞、蘇門答臘、荷屬東印度群島等地,最終來到了加里曼丹島的砂拉越地區(qū)。

這里地廣人稀,水土豐沛,有著大量的雨林和荒地,當?shù)厝巳酝A粼诘陡鸱N階段,既沒有像樣的農(nóng)業(yè),也沒有手工業(yè)。
黃乃裳找到當?shù)乩?span id="s0sssss00s" class="color-gray-02">(東南亞地區(qū)對首領的稱呼),表達了移民墾荒的意愿,拉者也非常愿意有人到自己的土地上來墾荒,二者一拍即合。
于是,黃乃裳與拉者簽訂《墾約》,租下了砂拉越詩巫的大片荒地。
黃乃裳對華人的權(quán)益非常重視,他將《墾約》擬作17條,對這片土地上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規(guī)定:
“吾農(nóng)所墾之地,有九百九十九年之權(quán)利;
“每英畝納稅洋銀一角,官方如需吾農(nóng)已墾之地,須按時價估買;
“吾農(nóng)有往來自由、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設立公司商業(yè)自由、購買槍械自由、船業(yè)自由之權(quán)利;
“無納丁稅、無服公益、無當兵之義務……”
作為中國第一個海外租借地,詩巫是華人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重要見證。
999年的租期,比清廷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任何一個不平等條約都要長。
消息傳回國內(nèi),一時引起轟動。就連孫中山先生都大加贊嘆:“此為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對外簽訂的第一份平等之條約!”
找到落腳點后,黃乃裳返回福州,招攬百姓前往詩巫墾荒。

經(jīng)過半年多的籌備,1901年初,第一批百姓在黃乃裳的帶領下,穿越茫茫南海抵達詩巫。
接著,又有第二批、第三批,前前后后共計1118人。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涵蓋士、農(nóng)、工、商、醫(yī)各行各業(yè)。
這些在清廷的壓迫下走投無路的人們,在遙遠的異國他鄉(xiāng),開啟了自己嶄新的篇章。

當時的詩巫,完全稱得上是一片蠻荒之地。
隨處可見熱帶雨林,遍地都是低洼沼澤,還流行著登革熱、瘧疾等傳染病,對人們的生命安全有著很大的威脅。
這群勤勞的人們,絲毫沒有被危險與困難嚇倒,他們早起晚歸,伐木屯田,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墾荒活動。

黃乃裳分給每個墾農(nóng)30畝地,并向拉者借貸了一筆資金,搭建亞答厝(一種南洋傳統(tǒng)建筑形式),作為人們的住處。

為了方便民眾,他開設商店,取名“新福州墾場公司”,出售米、鹽、布、咸魚等生活必需品,又開設診所、創(chuàng)辦學校,為民眾提供醫(yī)療,為孩子們提供教育。
千余人的生計,被黃乃裳安排得井井有條,他們開墾了幾千畝良田,種植番薯、雜糧、蔬菜等作物,獲得了極大的豐收。

他們在墾區(qū)間修建大路,在河流上架起橋梁。短短數(shù)年,城市的雛形在這片原本荒蕪的大地上,奇跡般地搭建而起。
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他們開發(fā)了當?shù)刎S富的木材資源,引種高經(jīng)濟價值的橡膠,開工廠、搞運輸,和周邊城鎮(zhèn)做起了生意,生意做得如火如荼。
歷史學家沃爾克在他所著的《徜徉在南洋野蠻人之間》一書中,詳細地記錄下了這一繁華的景象:
“詩巫這里的河流非常寬闊,將近一英里,河岸旁是馬來人的村莊……中國人在這里大做生意,經(jīng)過這條河從達亞人和其他當?shù)厝四抢铽@取巨大的利潤?!?/p>

勤勞的中國人,給詩巫帶來了繁華,也將故鄉(xiāng)的文化,在這片大地上播散開來。
他們將詩巫稱作“新福州”,保留著福州的各種傳統(tǒng)習俗,黃乃裳立下規(guī)矩,要求華人及其后裔永遠“勿忘國語,勿忘福州話”。
他們從未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們從老人到孩子、從商人到農(nóng)民,無不省吃儉用存下錢來,寄回中國支援抗戰(zhàn)。
血濃于水。遙遙一海之隔,他們以實際行動,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很多人認為,黃乃裳會一直留在詩巫,坐擁著大筆財富,安然度過余生。
但事實并非如此。
他只在詩巫待了4年,等到同胞們生活步入正軌,他便將管理工作移交給下屬,只身返回了福州。
他惦記著家鄉(xiāng),在他看來,移民改變的僅僅是1000多人的命運,而遙遠的祖國大陸,還有幾萬萬同胞正遭受著苦難。
唯有革命,才能徹底推翻清廷的腐朽統(tǒng)治。
回國后,他積極為革命奔走,前往上海會見宋教仁、蔡元培等人,又在廈門主辦報紙《福建日日新聞》,大力宣傳革命,抨擊腐朽。
不久后,他的報紙被強制???/p>
但他并未妥協(xié)。他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繼續(xù)投身革命運動。
他參與領導了潮州黃岡起義,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又帶頭組織學生編成“炸彈隊”,配合福州地區(qū)的武裝斗爭。

福州光復后,黃乃裳出任福建政務院副院長兼交通司司長,大力發(fā)展實業(yè)、興修水利、振興教育。
當時福建地方財政困難,詩巫的華人們得知情況后,紛紛伸出援手,寄來捐款,為家鄉(xiāng)的建設增磚添瓦。

正所謂大器晚成,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半生,黃乃裳終于踏入仕途,有機會一展抱負。
然而就在這時,袁世凱竊國,開始大肆迫害同盟會會員。
黃乃裳被捕入獄,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判處無期徒刑。
這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在監(jiān)獄中關(guān)押了數(shù)月,在海內(nèi)外多方營救下,才最終被解救出來。
之后,孫中山在廣州重組軍政府,聘請黃乃裳為元帥府高等顧問。
但此時的黃乃裳身體已大不如前,僅僅就任半年,便因身體原因請辭,回鄉(xiāng)休養(yǎng)。
1924年9月22日,黃乃裳因肝病復發(fā),病逝于故鄉(xiāng)閩清,享年75歲。
一代傳奇,就此落下帷幕,留給世人無盡的悲嘆與感慨。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者,閩清各界舉行公葬,于閩清縣坂東湖頭設立黃乃裳紀念館。黃乃裳銅像靜立門前,守護著這片他一生熱愛的土地。
今時今刻,在幾千里外的馬來西亞詩巫,黃乃裳的名字亦隨處可見。
繁華熱鬧的黃乃裳路,風景秀麗的黃乃裳公園,莊重肅穆的黃乃裳紀念碑,以及培養(yǎng)了眾多優(yōu)秀學子的黃乃裳中學等等。
走在詩巫的街道上,隨處可見黃皮膚、黑眼睛的華人面孔,到處都是熟悉的福州鄉(xiāng)音,令人倍感親切。
來此經(jīng)商、做工、旅游的中國人,不需要會英語,也不需要會馬來語,只要會福州話或者普通話,就能暢通無阻。

詩巫境內(nèi)建有幾十所華文學校,常常組織學生來中國“尋根”。
他們來到黃乃裳的故鄉(xiāng),來到與他們有著千絲萬縷關(guān)系的閩清,緬懷先生事跡,了解祖國的風土人情和傳統(tǒng)文化,讓年輕一代更深刻地感受到,雖然置身海外,但根在中國,體內(nèi)流淌的永遠是赤誠的中國血脈。
一海之隔,兩方熱土,黃乃裳的名字,是兩座城市的共同記憶,也是華人心中永遠的豐碑。文/牧龍閑人
一個被通緝的福建人,帶著1000多人逃到海外,建了一座中國城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