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大禹治水另類解讀:大禹所治理的恐怖洪水,是歷史真有其事?還是傳說夸大其詞?

2019-05-30 22:17 作者:晉公子8  | 我要投稿




在剛剛過去的半個月里,我坐在中國新晉一線“沿海城市”成都目擊了一場史上罕見的暴雨。

從小長在沱江邊上的我住在九眼橋已經(jīng)整整七年,從前我完全沒有發(fā)覺這條不起眼的小河溝居然也能爆發(fā)出如此恐怖的洪荒之力。

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內(nèi)澇面前,全副武裝的現(xiàn)代化的成都竟然如此脆弱!


面對著泛濫的洪水,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尚且畏之如虎,那么,四千年前的堯舜時代,當先民們面對著傳說中的史前大洪水,他們真實的經(jīng)歷和心情又該是怎樣的呢?合上《史記·五帝本紀》的卷冊,這個問題久久地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最近剛剛看了一篇文章,作者用高分辨率的氣候代用指標重建了“大禹治水”傳說時期的氣候背景,根據(jù)氣候突變與東亞季風降水之間的關系論證洪水發(fā)生的可能性,由此探討“大禹治水”的真相。


請大家原諒我直接把專業(yè)得近乎晦澀的內(nèi)容就這么生硬地搬到了文章里,因為我也是出于無奈:雖然在氣象學院做了幾年的文科教師,但是對如此專業(yè)的氣象學知識我實在并不了解,為了避免訛傳,只好將專家的意見照搬了過來。

不過,讀完了這篇高大上的研究論文之后,我非但沒有醍醐灌頂?shù)尼尰蟾?,反而生出了更多的疑慮。

這篇論文對大禹治水的研究讓我想起了一百多年前發(fā)生在天津的一個故事:


1870年的春夏之交,在天津城鄉(xiāng)發(fā)現(xiàn)了不少嬰孩和幼童的尸體,這些尸體大多殘缺不全。

于是流言蜚語漸漸在民間散布,傳說附近的法國天主教堂用迷藥拐孩子,挖眼剖心以入藥。

當時的天津鎮(zhèn)中營游擊左寶貴在五月初六日親自勘驗了一處尸體現(xiàn)場:和平常死尸由內(nèi)臟先腐不同,這兩具嬰兒的尸體都是從外先腐,胸腹皆爛的。

十幾天以后,一個名叫武蘭珍的拐子在桃花口村行騙時,讓當?shù)卮迕褡チ爽F(xiàn)行。審訊中,拐子稱說自己是被天主教教民王三迷入教堂并授予迷藥的。

在“人證物證俱全”的刺激下,天津市民開始沖擊教堂,侮辱教士和修女,甚至打死了前來天津府衙交涉教案的法國領事豐大業(yè)。這讓天主教的護教國法國大動肝火,聲稱要武力護教。

由此中國近代史上最嚴重的教案——“天津教案”全面爆發(fā)。

五月二十六日,朝廷在寄給直隸總督曾國藩的“密諭”中指示他說:“匪徒拐賣人口,挖眼剖心,實屬罪無可逭。既據(jù)供稱牽連教堂之人,如查有實據(jù),自應與洋人指認明確,將匪犯按律懲辦,以除地方之害?!?/p>

曾國藩原本希望按照朝廷的指示查明犯罪事實,然后與法國人據(jù)理力爭,卻不料事實的真相是:這樁教案中的教堂和教士都是背鍋佬。


天主教堂本有收容棄兒的善舉,為了鼓勵民眾將棄兒送來教堂,教堂會給送交人一點報酬。那個拐子武蘭珍正是貪圖這點兒甜頭才鋌而走險的,而案發(fā)之后為了脫罪又將責任推卸在教堂頭上。

至于那些殘缺不全的尸體,則是因為部分重病或已死的嬰兒在收斂時,教方都是雇人掩埋。被雇之人往往敷衍了事。棺木埋得不深,以至于尸體被野狗扒出來撕咬得不成樣子了。

之所以想起這個故事,是因為我感覺,今天我們對大禹治水的研究態(tài)度就像清廷寄給曾國藩的上諭一樣,走的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路子。

清廷的假設是教堂一定有“迷拐孩子,挖眼剖心”的惡行,然后根據(jù)這個假設去搜集證據(jù),準備在外交上和法國人據(jù)理力爭。沒想到求證的結果是先前的預設崩塌了,給自己來了個釜底抽薪。


而我們的假設是:堯舜時代一定發(fā)生過規(guī)模巨大的史前洪水。然后根據(jù)這個預設,采用了考古學、文獻學、地理學和氣象學的知識去論證它存在的可能性。

但萬一這個預設并不完全準確呢?那再精密、再先進的研究手段豈不是都武功盡廢了?良馬、善御,焉知道不會助我南轅北轍?

這種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在已經(jīng)開埠的十九世紀的近代城市天津,尚且炮制出“迷拐”的荒誕傳說,遑論四千年前蒙昧荒蠻的中國?

英國哲學家赫胥黎說過:“古代的傳說,如果用現(xiàn)代嚴密的科學方法去檢驗,大都像夢一樣平凡地消失了。但奇怪的是,這種像夢一樣的傳說,往往是一個半睡半醒的夢,預示著真實?!?/p>



這也就是說流傳久遠的傳說故事,背后極可能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原型。

但是因為融入了先民的主觀意識,導致了故事原型在敘述中產(chǎn)生扭曲。

故而當我們試圖撥開大禹治水的歷史迷霧之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分辨出傳說中的哪些要素保存了歷史的原貌,哪些又遭到了人為的訛傳夸大。

這看起來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但歷史上曾經(jīng)有人在這件事情上做出過非常精彩的成績,他就是晚唐文學家陸龜蒙。


陸龜蒙寫過一篇《象耕鳥耘辨》。這篇文章試圖還原另一個變形的堯舜時代的傳說。

傳說當中的帝舜,在他還沒發(fā)跡的時候,耕耘于歷山之下。因為帝舜的圣德無邊,通徹天地,所以,在他的圣德感召之下,大象和鳥居然都來助他耕耘。

陸龜蒙是一個不信邪的人。他首先聲明,就算真的有人能夠控制鳥和大象的意識,讓它們都乖乖地去耕地,那么這種扭曲萬物天性的本領也絕不能被稱之為圣德,而只能斥之為邪術。

接著,陸龜蒙就說出了自己的判斷:“吾觀耕者行端而徐,起坺欲深,獸之形魁者無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舉手務疾而畏晚。鳥之啄食,務疾而畏奪,法其疾畏,故曰鳥耘。”

原來所謂的“象耕鳥耘”,不過是對勞動者姿態(tài)的形容而已!

如果“象耕鳥耘”的真相就是這樣的,那么大禹治水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史記》中記載的史前傳說吧:


浩浩湯湯的洪水,自帝堯時代就泛濫彌漫。它裹挾群山,充塞溪壑,淹沒高崗。唯恐被洪水吞噬的先民被迫像鳥一樣巢居在樹上。

為了安靖黎民,鯀臨危受命,治理水患,卻沒有想到,虛耗了九年光陰,終于一事無成,自己還慘遭流放而死。

就當所有人面對著洪水束手無策的時候,鯀的兒子禹又被賦予了治水的使命。

背負著先人失敗的恥辱,禹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三過家門而不敢入。經(jīng)過了十三年漫長的努力,禹終于疏浚百川,使之朝宗于海。并在洪水退去的中國大地上,第一次劃定了九州版圖……

這個傳說中的大禹故事明顯地分為了兩部分的內(nèi)容,其一是治理史前大洪水,其二是劃定中國最原始的九州版圖。

后一個故事根據(jù)顧頡剛和劉起釪等先生的研究,是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獻當中才出現(xiàn)的(參見《尚書校釋譯論·禹貢》),大大晚于前一個傳說故事的產(chǎn)生時間。

因此我們暫且將劃定九州版圖的故事排除在外,單聊一聊大禹治理的史前大洪水。

這場史前大洪水究竟發(fā)生在怎樣的地域范圍當中?

如果我們假設這場超乎想象的史前洪水一定存在,那么它的發(fā)生應該不會遠離上古時期華夏民族活動的核心區(qū)域。

這樣一來,能夠擔綱這場史前大洪水的主角幾乎無不可避免地要指向:黃河


如果洪水泛濫的主角是黃河,那么控制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黃河泛濫,即便對于擁有現(xiàn)代科技加持的我們來說也將是一項極端艱巨的挑戰(zhàn),四千年前的大禹憑什么能夠完成疏浚黃河的偉業(yè)呢?

這個疑問,早在戰(zhàn)國時期,詩人屈原就已經(jīng)在他的《天問》當中提出來了:

洪泉極深,何以填之?

——《楚辭·天問》


因此才會有研究者提出,洪水的消退不是因為人為的治理,而是得益于上古時期的氣候好轉。

這個解釋貌似可以為史前大洪水的形成與終結提供一個科學的論證依據(jù),但它其實經(jīng)不起歷史文獻的對比檢驗。

傳說中的大洪水并不僅僅發(fā)生在堯舜時代,也不僅僅發(fā)生在華夏民族活躍的黃河流域。

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遠古傳說中都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史前洪水的身影,因此關于洪水的傳說首先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而不是氣候或地理現(xiàn)象。

我們且不去遠求《圣經(jīng)》里上帝降下洪水的諾亞方舟神話。近在我的家鄉(xiāng)四川,望帝杜宇禪位給叢帝鱉靈的傳說,也同樣是借著洪水泛濫的背景而展開的:


傳說中的鱉靈本是荊楚之人,一日不慎落水溺死。但是他的尸首并未順流而下,反而逆流而上,一直被沖到岷山腳下。更奇怪的是,剛剛被人打撈起來,他便復活了。

這時的古蜀國,因為巫山阻擋了江水的去路,導致洪災肆虐。

這讓古蜀國的國王望帝杜宇深感憂慮。聽說了鱉靈的故事,又鑒于荊楚之人熟諳水性,杜宇任命鱉靈治理洪水。在水患平息之后,杜宇因為鱉靈治水有功,自愧弗如,便將王位禪讓與他。(見《路史》卷三八)

看看,何其相似的傳說。

這兩個來自不同文化和地域的傳說,共性如此之明顯,讓我覺得,與其說史前洪水曾經(jīng)在中國大地上泛濫過,毋寧說,它曾經(jīng)在古代先民的意識中泛濫過。

史前洪水象征著先民心中對水的某種共同的情結。解開這個情結,我們才能找到破譯史前洪水傳說的密碼。

遭遇洪災,對中國古代先民而言應該是一個大概率事件,無論他身處于中國的哪一個區(qū)域。這種情況的發(fā)生與中國古代先民的居住選址有直接的關系。



根據(jù)《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王畿之內(nèi)的三川地區(qū)也就是涇水、渭水和北洛水流域發(fā)生地震,當時目睹這一災難的伯陽甫說了這樣一番話: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徳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征也。

——《史記·周本紀》

中國古代都城的選址講究憑山藉川,依地利而建。

山脈形成相對封閉的空間,成為軍事防御的屏障。而川流一方面打通了走向外部的孔道,另一方面又提供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必須的水利資源。西周的都城鎬京坐落于關中平原上,就是這個原因。


從軍事防御上看,關中南界秦嶺,北阻高原,西有龍山延綿,東攬華、崤之固,號稱“山河四塞”。

而群山拱衛(wèi)中的這塊區(qū)域則因為有了涇河、渭河與北洛河形成的沖積平原,成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天然沃土。因此周都鎬京,秦都咸陽,漢、唐都長安,都坐落于這個地標上。

非但關中,它西南方向的成都也同樣是在這種選址思路下形成的古都:龍門山與龍泉山東西拱衛(wèi),成都夾山而立,易守難攻。

同時岷江及其支流又為川西平原的農(nóng)耕提供了豐富的水利資源,這才有了歷史上美名傳揚的“天府之國”。


伯陽甫說得很清楚,對以農(nóng)業(yè)立國的政權而言,土地的農(nóng)業(yè)產(chǎn)出是立國的經(jīng)濟基石,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豐欠則與川河水利的使用關系密切。

所以伊水與洛河的枯竭足以導致夏朝的覆滅,而黃河的干涸則直接葬送了殷商的國祚。

既然以農(nóng)業(yè)為生的先民們必須傍水而居,那么這些川流無可避免地會帶來洪水泛濫的自然災害。

所以先民治水的意圖是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史記》當中記載的大禹治水應該是這個意思。

《史記·夏本紀》中說,大禹治水的時候,帝舜為他安排了兩位助手:益和后稷。益職司虞人,掌管山林川澤。后稷則是教民稼穡的農(nóng)業(yè)官員。

當大禹治水成功之后,益隨即“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繼而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diào)有余相給,以均諸侯”。

從這個記載看,益和后稷兩位賢臣著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時間和大禹治水銜接得很緊密,傳說中的這個細節(jié)透露出的正是當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治理水患之間的因果關系。

或許有人會提出質(zhì)疑:

如果大禹治水就是一個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尋常故事,為什么傳說中的洪水規(guī)模會顯得這么夸張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傳說中對洪水的描寫表現(xiàn)的不是歷史的真實而是先民們的主觀感受。

對于從事脆弱的原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先民們而言,尋常水患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破壞遠大于今天。更兼農(nóng)業(yè)豐欠事關國運興衰,水災對先民們的心理沖擊之巨大是我們今天難以體會的。

無法復原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朋友不妨去看一看1989年楊國立導演的《魯冰花》。

電影中那個嗜畫如命的天才少年古阿明在畫茶蟲的時候為什么把它畫得跟蛇一樣大?


因為山茶是他們一家三口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而茶蟲正是蛀空家庭經(jīng)濟支柱的罪魁禍首。把茶蟲畫得像蛇一樣大,這夸張的背后反映出的正是對自然災害的畏懼??!

在梳理了史前洪水的來歷之后,我們還需要解決另外兩個問題:


其一,縱觀《五帝本紀》的歷史敘述,為什么傳說中的黃帝、顓頊和帝嚳時代不見洪水泛濫之事,而到了堯、舜時期,洪水卻似乎毫無征兆地自天而降?


如果將《五帝本紀》看作一個完整的歷史敘述,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從黃帝開始,原始中國就已經(jīng)進入了農(nóng)耕時代。

但是對于如何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這個執(zhí)政的核心問題,從黃帝到帝堯,傳說中的早期天子們的關注焦點都不在興修水利而在觀測氣候、制定歷法上。

所以《五帝本紀》中才有了黃帝“迎日推筴”、帝堯“敬授民時”的記載。

這說明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技術最早是從制定歷法、順應氣候這一點上逐漸發(fā)展起來的。


當制定和使用歷法的經(jīng)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水利的薄弱便成為了制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進一步發(fā)展的最大瓶頸。因此治水的必要性就被凸顯出來了。

正是因為這個關注點被突出,所以才有了關于史前洪水的傳說,而并非洪水只發(fā)生在特定的堯舜時代,之前的時代就不存在。

大禹治水這個傳說出現(xiàn)的時間點表明的是制定歷法與興修水利在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技術發(fā)展上的前后相繼關系。

第二, 為什么《史記》中記載,帝堯時代的鯀治水九年無成能,到了帝舜時代,大禹治水卻取得了成功?這一成一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歷史上傳說大禹治水的成功是因為他采用了疏導的方法而鯀錯誤地選擇了圍堵洪水。

選擇哪一種方法更有利于控制水患,發(fā)展水利?這是一個非常具體而專業(yè)的技術問題,限于學力,我無法從這個角度給出科學分析。


但是,無論是筑堤圍堵還是通川疏浚,這樣的工程用我們今天的話說都屬于大型基礎設施建設。

在國家層面組織實施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它的成敗絕不完全取決于采用哪種技術,甚至可以說,這樣的微觀因素都還不是影響工程成敗的關鍵。

影響工程成敗的首要因素應該是國家在宏觀層面是否具有強有力的組織能力,對人、財、物的調(diào)配是否具有高效率。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史記·五帝本紀》中的治水記載,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鯀的失敗和禹的成功反映出,他們所得到的行政支持是不一樣的。

作為上古之君的帝堯,孔子曾經(jīng)這樣評價他的執(zhí)政特點:

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論語·泰伯》

上天對人類繁衍生息的助力是潤物無聲,有質(zhì)而無形的。所以我們雖然意識到上天的對人類有恩惠,卻很難確指它究竟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孔子說,堯的執(zhí)政就是以天為榜樣的。


如果用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術語來表述,帝堯執(zhí)政的特點是“無為而治”。

如果用今天通行的政治術語來表述,因為政治體制的發(fā)展相當初級,所以帝堯領導的是一個弱勢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之所以把“無為而治”這個褒義詞與“弱勢政府”這個貶義詞聯(lián)系在一起,是因為它們極有可能是同一事實的不同表述。

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秦穆公問由余)“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

由余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夫自上圣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驕滛。阻法度之威,以責督于下。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于上。上下交爭,怨而相簒弒,至于滅宗。皆以此類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秦穆公的困惑是:中原諸侯國在嚴密的政治制度管理下尚且不時生亂,為什么缺乏政治制度建設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卻表現(xiàn)得更加穩(wěn)定?

由余的回答歸結起來就是四個字:“無為而治”。

但這個“無為而治”并不真的意味著當時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組織形式較之中原諸侯國更高級,相反,它一定是處于更蒙昧的狀態(tài)。

最直接的證據(jù)是:當秦穆公向戎王贈送女樂以便腐蝕他的時候,戎王對秦穆公射來的糖衣砲彈根本沒有任何抵抗能力。

因此,由余的“無為而治”說,與其說是他對戎狄政治的褒獎,不如說是這個生長在戎狄的晉國后裔對中原政治的觀察和批判。

孔子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應該與此異曲同工。


堯領導的是一個弱勢政府。

這個弱勢政府之所以能夠完成觀測氣象、制定歷法的工作,是因為人類對氣象只能順應,不能改造,因而也就無需大規(guī)模的政府行動。

由此,堯成了孔子口中的“法天而治”的圣君,其實也就是無力做出大有為的事情。

這個弱點在治水的必要性被凸顯出來之后就被放大了。

因為治理水患、興修水利必須有所作為,而帝堯領導的弱勢政府達不到這一要求。因此鯀治水九年,功用無成,最后他還得站出來背鍋。


鯀的兒子禹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較之帝堯,帝舜的執(zhí)政風格更加強勢,而且行政體制也更為完備。

堯舜時代執(zhí)政風格的轉變從鯀的身上就可以看得出來。

在帝堯執(zhí)政時,鯀治水九年沒有成功,但是也沒有遭遇任何問責。而帝舜上臺之后立馬就處置了他,導致大禹在此后十三年的治水實踐中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三過家門而不敢入。

政府的強勢作風可能是大禹最終能夠成功治水的原因之一。


另外,根據(jù)《尚書·堯典》和《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當?shù)鬯磮?zhí)政之后,對大禹等二十二位大臣的工作職責做出了詳細的區(qū)分與規(guī)定。

這些記載容或參入了后人想象的成分,但傳說中體現(xiàn)出來的基本事實是,較之帝堯時代,帝舜時代的行政分工更加明確,政府的組織形式更加嚴密,而這將為大禹治水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持。

因此,大禹治水的成功,既是他對自己的成全,也是時代對他的成全。


治水的成功對上古時代的先民而言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從流傳下來的治水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共同特點:成功治水的大禹與鱉靈最后都被推上了王位。

這意味著在那樣一個時代,誰能在治水這一關鍵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環(huán)節(jié)中取得成績,夯實國家的經(jīng)濟基礎,誰也就擁有了號令部落民眾的資本。

王位,便是對上古時代的“水利專家”們最好的褒獎了。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chuàng)。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chuàng)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fā),您的分享轉發(f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wǎng)絡


大禹治水另類解讀:大禹所治理的恐怖洪水,是歷史真有其事?還是傳說夸大其詞?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邳州市| 泸州市| 九寨沟县| 青海省| 新野县| 新平| 克东县| 阿坝县| 防城港市| 凤翔县| 门头沟区| 阜南县| 漠河县| 竹山县| 大竹县| 宣汉县| 长沙市| 蕉岭县| 江源县| 赣榆县| 白山市| 海兴县| 盐池县| 靖安县| 三河市| 青神县| 东城区| 乐业县| 公主岭市| 沙雅县| 莲花县| 阳曲县| 天全县| 大化| 尤溪县| 望江县| 蓬溪县| 新巴尔虎左旗| 嘉善县| 扎囊县| 东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