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中國古代最后一部紀傳體“正史”——《清史稿》
https://mp.weixin.qq.com/s/5mRB6SQt4rinFNEDhTRLVw
中華書局1912??

唐代以來,官方設置專門機構以紀傳體裁編修前朝正史,成為每個王朝昭告本朝正統(tǒng)的慣例。清朝的乾隆皇帝,將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正史一起刊刻,定名“欽定二十四史”,更顯示出本朝的文治武功無與倫比。中國最后一個王朝——清朝結束之后,也有一部《清史稿》,為中國紀傳體正史收尾。
《清史稿》歷經十四年修成,1914年開清史館,1927年開始刊印,問世之后又一度被列為禁書,直到1977年中華書局點校本《清史稿》出版,使這部未完成的正史,有了當代最好的版本。
一、袁世凱、張作霖支持趙爾巽等清朝遺民修本朝史
1911年爆發(fā)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1912年2月12日,宣統(tǒng)皇帝溥儀退位,隨后,逼迫清帝退位有功的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原是清末重臣,此時又手握兵權,并不真心擁護共和制度,1913年他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tǒng),然后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tǒng)制,而且總統(tǒng)任期十年,可以連任。袁世凱心目中,他的北洋政府相當于代清王朝而起的新朝,所以他也要繼承歷代新王朝易代修史的傳統(tǒng)。
1914年,袁世凱發(fā)布大總統(tǒng)令,設立清史館編修清史。清史館在故宮東華門內原國史館的基礎上設立,以著名前朝遺老趙爾巽為館長,又聘請總纂、纂修、協(xié)修等先后百余人組成修史隊伍。趙爾巽(1844—1927)是漢軍正藍旗人,同治末年進士,官至湖南巡撫、四川總督等,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時任東三省總督的趙爾巽在奉天成立保安會,試圖挽救大廈將傾的清王朝。民國成立后,趙爾巽隱居青島,宣布“不當貳臣”,直到袁世凱組織纂修清史,親筆寫信邀其出山,他才赴京出任清史館館長。清史館其他重要成員如繆荃孫、柯劭忞、吳廷燮等,亦是清朝遺老。袁世凱修清史,包含籠絡前朝遺民支持本朝統(tǒng)治的目的,所以此時的清史館,在袁世凱的大力支持下,規(guī)模完備,經費充足,人員齊全。

1916年,袁世凱稱帝,不久又遭各方反對,取消帝制,然后病故,于是北洋軍閥分崩離析,皖系、直系兩大派系先后控制中央政府。這時,一方面北洋政府財政困難,一方面繼任的軍閥們不像袁世凱那樣熱心編修清史,于是清史館的經費不足,陷入困頓,很多編修者也辭職離館。直到1926年,清史館成立已經十余年,《清史》書稿初具規(guī)模,但因經費枯竭,無力完成編修和審定、刊印工作。
清史館的經費問題,是靠張作霖解決的。1926年,奉系軍閥、“東北王”張作霖控制了京津地區(qū),而他是趙爾巽的老部下。張作霖早年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政部副部長,是趙爾巽提拔起來的,因此在趙爾巽面前始終自稱僚屬、麾下。趙爾巽想從張作霖那里申請一筆撥款,托付一個中間人去游說,這個中間人是袁金鎧,他曾在清史館任職,后來投奔張作霖。張作霖對老上司趙爾巽頗念舊情,為清史館撥了款,而袁金鎧也因乞款功勞重回清史館,并成為實際主持人。袁金鎧自己沒空管具體事務,又邀請了一位較為年富力強、有從政和治史經驗的金梁(1878—1962)進入清史館,協(xié)助自己主持清史收尾事宜。
1927年,年邁多病的趙爾巽擔心見不到《清史》面世,不顧一些清史館同人反對,采納袁金鎧的建議,決定不待《清史》審定完成就以“清史稿”名義出版,并以袁金鎧主持排印事宜。趙爾巽也知道《清史稿》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在《發(fā)刊綴言》中稱“此稿乃大輅椎輪之先導,并非視為成書也”。
《清史稿》歷時14年終于修成,共536卷,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肚迨犯濉方永m(xù)了二十四史的紀傳體正史體裁,分本紀、志、表和列傳四個部分,把清朝統(tǒng)治296年間的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典章制度囊括其中,但在體例上也有一些變化,體現出清朝所經歷的“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例如本紀部分,最后一個本紀名為《宣統(tǒng)皇帝本紀》,不符合以皇帝廟號命名的常規(guī),因為末代皇帝溥儀遜位后仍然在世,沒有廟號,于是以年號“宣統(tǒng)”命名本紀。志的部分,新創(chuàng)《交通志》《邦交志》,《交通志》包括鐵路、輪船、電報、郵政各章節(jié),《邦交志》包括與俄、英、法、美、德、日等國的外交事務,這些都是前所未有而在清末政治中舉足輕重的主題。列傳部分,新創(chuàng)《疇人傳》《藩部傳》《屬國傳》,《疇人傳》主要是有清一代自然科學方面的學者傳記,可見時代風氣的變化,《藩部傳》《屬國傳》則是關于清代控制下的周邊民族地區(qū)和東亞受漢文化輻射的國家的相關記載。
二、金梁刊印出的《清史稿》被南京國民政府查禁
1927年9月趙爾巽去世,北洋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頒布“大元帥訓令”,以柯劭忞代為清史館館長,但實際上館內工作由袁金鎧控制,《清史稿》的書稿校對和刊印等具體工作由金梁負責。金梁是光緒三十年進士,在清朝覆亡后,雖然在民國政府任職,但對清朝皇室頗為眷念,他對清史編修工作十分投入。
1928年初,國民革命軍北伐,張作霖打算放棄京津,退守關外,對清史館自然無暇顧及。時局紛擾之際,清史館人員四散,稿件也有毀于兵燹的危險,而金梁將成箱的《清史稿》搬回自己的私宅,繼續(xù)從事收尾工作。金梁在家修史期間,在未經清史館其他人同意的情況下,對原稿頗多改動,如加入?;庶h張勛、康有為等傳記;修改編修者名單,把自己列為“總閱”,抬高自己地位;還撰寫了《校刻記》。在北伐軍到達北京前,金梁把經過修改的《清史稿》刊印了1100部,將其中的400部運往東北發(fā)行,剩余700部留在北京。在東北發(fā)行的《清史稿》,就是所謂“關外一次本”。
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占領北京,接收了故宮博物院,并由故宮接收查點清史館。在查點過程中,曾任職清史館的其他編修者發(fā)現刊印出的《清史稿》被金梁擅自改動過,他們不同意金梁的增刪,尤其是對改動過的編修者名單大為不滿,于是將留在北京的《清史稿》原印本進行抽換、回改,形成了所謂“關內本”。
故宮博物院也注意到了《清史稿》,因其“系清孽趙爾巽等主編”,懷疑有政治問題,于是組織了一些文史學者到故宮召開《清史稿》的審查會議。經過多位學者分工審查,認為該書編纂者都是清朝遺老,立場是褒揚清朝而貶斥革命的,而且存在很多體例和史實錯誤。1929年底,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易培基,呈文國民政府行政院,稱《清史稿》存在政治上的違礙和內容上的謬誤共有十九項,認為“以民國之史官而有反革命、反民國、藐視先烈諸罪狀,……宜將背逆之《清史稿》,永遠封存,禁其發(fā)行”。根據呈請,國民政府下令將《清史稿》禁止印行。
南京國民政府查禁《清史稿》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考慮,但是從學術角度來看,《清史稿》還是有價值的。雖然《清史稿》由眾人編纂、倉促成書,存在體例和史實上的問題,但它把大量文獻資料和檔案經過審定挑選、整理匯集,便于學者了解清朝全貌。而且編修《清史稿》所利用的材料,除了原國史館庫房所存的清代實錄、起居注、奏疏、傳記等,還有從各地征選的地方圖志和私家傳記碑銘等,具有史料價值。因此,當時很多學者都不贊同查禁《清史稿》,撰文要求解禁。如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孟森先生認為:“《清史稿》為大宗之史料,故為治清代掌故者所甚重,……史學家所必保存,供百世之尚論。”燕京大學中文系容庚先生說:“欲知中華民國肇建之由,不能廢清代二百六十八年之歷史而不講,即不能廢此一百冊之《清史稿》而不用?!?/span>
其實,當時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禁令,也并未真正禁錮住《清史稿》的流通,反而刺激了民間盜刻《清史稿》牟利者。1934年,金梁在東北地區(qū)將《清史稿》關外一次本進行修訂發(fā)行,這一次的改動,把全書由536卷縮減為529卷,成為“關外二次本”。后來市面上還出現過《清史稿》的其他版本,如上海聯合書店以關內外為主、參考關外本的影印本,日本翻印關外一次本形成的日本鉛印本等。
三、中華書局點?!肚迨犯濉?/strong>
《清史稿》刊印后,雖一度遭到南京國民政府查禁,然而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史學家金毓黻先生《讀清史稿札記》認為該書“積十余年之歲月,經數十學者之用心,又有國史原本可據……采摭甚富,史實賅備,囊括以成一代大典,信足以繼前代正史之后而同垂于奕祀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為了繼承“二十四史”這項歷史文化遺產,中華書局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和國家有關部門直接領導下,自1958年開始了著名的“二十四史”點校工作,1971年又新增了《清史稿》的點校任務。
《清史稿》的點校工作由啟功、王鐘翰、孫毓棠、羅爾綱等對清朝歷史、制度、文化等各有專長的學者承擔。其中王鐘翰先生(1913—2007)是著名清史專家,曾師從鄧之誠、洪業(yè)、顧頡剛等著名學者,此時任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教授,已經發(fā)表不少代表當時清史研究最高水平的論著。啟功先生(1912—2005)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熟悉滿族制度、掌故,他回憶:“整理此書最大的困難有兩個:一是滿清入關前,即滿清建立初期——努爾哈赤時代,很多典章制度都不系統(tǒng)明確,很多記載也比較簡略凌亂,整理起來很困難;二是清史中的很多稱謂,如人名、地名、官職名,和歷朝歷代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特別是人名,本來就挺復雜,再加上后來乾隆一亂改,很多人一遇到這種情況,就拿不準、點不斷了。但正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這些對我來說就跟說家常一樣,易如反掌,因為我對滿人的這套風俗習慣和歷史沿革還是很熟悉的?!?/span>

中華書局點?!肚迨犯濉芬躁P外二次本為底本,與關外一次本和關內本???,凡三本篇目、內容不同的地方,都有附注,錄出異文。整理過程中,還改正了原書中的脫、誤、衍、倒和異體、古體字等,統(tǒng)一了人名、地名、官名、部落名稱的譯音,另外進行標點、分段,方便閱讀。點校本《清史稿》最初是分冊出版,內部發(fā)行,1977年出齊,后來又出版了全48冊向社會發(fā)行,至今已經印刷了15次。《清史稿》這部曾經被南京國民政府查禁的清朝史書,在當代有了被學術界視作最好的版本。中華書局點校本《清史稿》在版式、裝幀方面都與點校本“二十四史”配套,也有人將其合稱點?!岸迨贰?。如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領導規(guī)劃小組組長李一氓曾在《光明日報·史學周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中華書局標點出版過“二十五史”,即是指“二十四史”和《清史稿》。

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內文版式都是繁體豎排,雖然有利于呈現古籍原貌,但對普通讀者來說存在門檻。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代人的閱讀習慣,中華書局在2000年前后出版了“二十四史”簡體字本,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2020年,我們又把“二十四史”之后的最后一部紀傳體正史《清史稿》進行轉簡、重新排版,出版了簡體字本全12冊。于是,舉世無雙、延綿近四千年未曾中斷的中華民族的文字記載——“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都有了最為親民的普及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