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僅僅是一個陶罐|何愷然與udu鼓



我是打擊樂手何愷然,我剛才演奏的這件樂器是叫嗚嘟鼓(udu)。
udu在伊博語中的意思是“容器”,早來自于非洲的尼日利亞的伊博人(lgbo people)。

陶器對伊博族生活上是相當中要的一項工具,他們用陶器打水、做飯、儲酒、洗手等。
據說udu鼓的由來,就是一位婦女頭頂著陶罐去打水時,不小心把陶罐摔了一個洞,她心疼地在那里邊哭邊拍著罐子“咚”、“咚”,便發(fā)現了這個獨特的聲音,之后就慢慢演變成為了現在的udu鼓。
根據伊博族傳統(tǒng),只有女性能夠制造udu。因為制造陶器所需的泥土收集地是圣潔的,如果男人闖入這些地點則是一種罪行,會使能他們變得無能。
同理,udu最早也只能由女性演奏,如同其他非洲傳統(tǒng)樂器,udu也常出現在伊博人的典禮儀式中,他們認為陶器是與祖先溝通的媒介,嗚嘟鼓的聲音則象征著祖先的聲音。
udu的演奏方法多種多樣,有單獨演奏、伴唱用的、集體演奏(做一些interlock或者對位正反拍、正反拍的節(jié)奏、同時再加入人聲)。
注:1?? interlock(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節(jié)奏),不同節(jié)奏交替,形成完整的節(jié)奏線,音樂家需要互相傾聽和合作。在印度、非洲等音樂中較為常見。2?? 對位法 (Counterpoint):使兩條或者多條相互獨立的旋律同時發(fā)聲,并且彼此融洽的技術,是復調音樂的主要寫作技術。

簡單來說,udu可以理解成有低音和高音,高音一般就是用指頭來敲擊。低音根據按法能分兩種不同的音色,如果我按下去不動,則是一個沉下去的聲音。然后我如果按下去后又迅速抬起來,則是一個短促的往上走的聲音。
我想,udu最吸引各位打擊樂手的音色應該都是這個低音吧?這個類似水聲的低音也是udu最迷人的,根據我的手覆蓋音孔的多少,也可以改變低音的音高,因此也可以用作貝斯來使用。



從外觀上來說,udu通常為陶制,就是現在我手里的這種形狀,有一個“脖子”和“圓的身體”,之后在身體側面開一個圓形的孔,這是比較傳統(tǒng)的造型。

現在很多音樂家為了追求新的音色,可能會做一些比較奇異的造型。比如,我現在拿著的這個udu,像不像是在剛才那個udu的“脖子”上多了一個碗狀的扣著的東西?這個udu的高音更豐富,會更亮一些。還可以從頭到身直接往下滑,作為一個裝飾音的演奏使用。


此外,有些udu則會多開幾個孔,再并蒙上獸皮,于是udu則新增了鼓皮的音色。


還有材質上的改變,有的udu是用木頭做的,上面會安一些響板。有些udu是則是玻璃纖維制成,里面還可以加水。

金屬材質的udu,可以接電,連一些效果器,還會配上一個鼓刷。
我個人覺得,udu這件樂器更適合在世界音樂里使用,因為本身它是非洲的樂器。很多非洲的樂器看似簡陋,但是有非常獨到的音色和演奏方法,需要我們去細細體會。
當然,現在就不止是非洲人在做這件樂器,中東人也有人在做這種udu,但是他們的做得非常有意思,是定調的udu,因此你可以有一組udu來敲旋律。
udu的融合性非常強,我可以用它打一些非?,F代的節(jié)奏、印度的節(jié)奏、包括打些中東的節(jié)奏。但是當你真正使用udu在音樂中,更多的取決于你對音樂和這件樂器的理解。這個音樂可能是表現一種什么畫面?在一種什么情景時候用?
比方說,我所在的三重奏樂隊(JUMUA TRIO)有首曲子《before the rain》,我會用udu來表現一些下雨的畫面、或者雨前的一些風聲的意境。
Before?the?Rain音樂:Jumua?Trio?-?After?the?Rain


講者|何愷然
畢業(yè)于天津音樂學院,西洋打擊樂專業(yè),碩士學位。曾多次參加天津音樂學院青年交響樂團的演出,參加多屆天津五月音樂節(jié)開閉幕式演出, 分別于2012年,2015年及 2016年成功舉辦三場打擊樂獨奏音樂會。除了古典打擊樂器,還致力于研究與演奏多種世界民族打擊樂器。在世界音樂風格的 Samaga樂隊擔任打擊樂手,并參與樂隊專輯《甜苦木》的錄制,并參加多場演出。作為那木廠牌行走的聲音計劃的成員,隨團隊進行采風,并參與專輯錄制,于2020年參加騰訊騰云峰會開幕演出,于2021年參加青海春晚的錄制。2020年 10月作為打擊樂手參加門巴族音樂人央吉瑪在北京保利劇院的《秘境》專場音樂會。
策劃制作
策劃:unintended小米?朱芳瓊
導演:楊建華
監(jiān)制:老貓(鼓童)
視覺:楊建華?
攝影:李柯
文編:曠四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