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那大爭之世,敬這小酌之時”

我不欺人,但絕不容人欺
人若欺我,我必加倍報之
我范雎不欺人,但絕不容人欺人。若欺我,我必加倍報之。為了報仇,他說服秦王向魏國開戰(zhàn)。武安君白起親自統(tǒng)兵,長驅直入,勢如破竹,接連吞并魏國三座大臣。魏國上下人心惶惶,
魏王嚇得六神無主。當年五國聯(lián)軍都不是秦國的對手,僅憑老弱的魏國根本難以與秦國抗衡。魏王只得求和,然而秦國并不答應。魏王急得團團轉,丞相為其察言觀色,說是秦國的新丞相張碌原本是魏國人,有罪得秦王恩寵,軍國大事都與他商量,不如派須賈出使秦國,拜見秦相,尋求契機。魏齊等人哪里知道此舉正牛范雎下懷,化名張碌的他得知仇人須賈來到了秦國,便隱蔽了相國的身份,故意化作乞丐,穿著破衣爛衫,和須賈來了個偶遇。
須賈大聲點的叫,鬼,鬼,我不是鬼,我是范雎呀。你還活著。須賈見到范雎大驚失色,還以為見到了鬼呢。膽戰(zhàn)心驚地聊了半天,才知道范睢確實沒死。曾經和魏齊一同把范睢打死的須賈,不知是做賊心虛還是良心發(fā)現(xiàn),見破天荒地請范睢吃飯,寒冷的冬季,范睢衣衫單薄,凍得瑟瑟發(fā)抖。
須賈又生了惻隱之心,
把自己的一件袍子贈給了范雎。有時候,善惡往往就是一念之差,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須賈的一念之善,無形之中為他化解了一場更大的災難,他向范雎訴苦。秦國大兵壓境,自己出使秦國好多天,謀求和談的契機,可那秦相張祿見了好些個他國使節(jié),卻唯獨不見自己,這可叫人如何是好呀。
范睢聽完打起了包票。我可讓大夫見到他,你一個乞討之人,怎能幫助我見到張丞相?
不瞞大夫,我近日正為張丞相當車夫,和張丞相略有交情。須賈大喜過望。
范雎親自給須賈駕車直奔秦國相府。一路上,秦國人看到秦相的馬車來了,都主動地避讓。須賈感到很奇怪,卻不知其中的緣由。
等到了相府之后,相府的兵丁見相國模樣怪異,又親自替衛(wèi)士拉車,心中詫異,卻也不敢多問。
范雎謊稱要進去向秦相稟報一聲,讓須賈在門外等候。須賈不疑有他,結果等了老半天,卻遲遲不見范雎出來,上前一問,才知道出大事了。
成大事者,不恤小恥;立大功者,不拘小諒
諺語
成大事者,不恤小恥;立大功者,不拘小諒,諺語,意思是做大事的人,不顧慮小的恥辱;立大功的人,不拘泥小的過錯。
成大事者,不恤小恥;立大功者,不拘小諒。子有治天下之才,未遇其時。主公志大識高,若得子為輔,以經營齊國,霸業(yè)不足道也。功蓋天下,名顯諸侯,孰與守匹夫之節(jié),行無益之事哉?
春秋時,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贖回大才百里奚。百里奚向秦穆公獻策說到:天道滄桑,順中生逆,逆中有順。
譬如,東周因戎狄侵擾,為避逆求順而遷都洛邑,然則東遷后,諸侯峰起,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大順中生出大逆。
秦國地處西陲邊塞,須時時提防戎狄,看似大逆,實則逆中蘊藏大順。
因為要時時防備戎狄襲擾,所以秦國不敢懈怠軍備,故而兵精將強。此一順。
秦暫不東出會盟爭霸,不為小利所傷,可積蓄國力。此二順。
岐山易守難攻,依崤山之險內蓄國力,時機一到東出岐山,必如猛虎下山,威震中夏。此三順。
戎狄小國不下數(shù)十,可各個擊破兼并,拓土以農耕,納民為兵,農耕為本,休養(yǎng)生息,人丁編列,則國勢日盛。此四順也。
憑此四順,今日秦立國于西戎,來日必平亂世而進天下。
逆順分析之間,百里奚確定了秦國的長遠戰(zhàn)略。秦穆公茅塞頓開,因循百里奚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先西后東、先內后外,遂霸西戎。
“順中生逆,逆中有順”,這是中國戰(zhàn)略思想的立足點。因此無論我們身處何地,都能看到生的希望,也會警惕可能發(fā)生的危機。所以,中國的戰(zhàn)略思想從不失生機勃勃,只是需要我們去領悟,去發(fā)掘。
百里奚是地緣政治戰(zhàn)略大家,然則,戰(zhàn)略必然需要足夠的時間才有積蓄和成長。非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則不能有所成。
后來,秦穆公急功近利,過早東出,以至于多次戰(zhàn)敗,損耗了國力。走了彎路后,秦穆公迷途知反,回歸原先的戰(zhàn)略,繼續(xù)積蓄國力。
即使后來商鞅變法后的秦國,其戰(zhàn)略規(guī)劃也是在百里奚戰(zhàn)略思想上的繼續(xù)延伸,再續(xù)六世之余烈后,秦國終于一統(tǒng)天下。
戰(zhàn)略,還總是對應“長期”這個時間屬性。短期的不是戰(zhàn)略,而只能叫作手段、技巧,或者小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