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泡茶指南|04 綠茶·細嫩綠茶篇

【省流文字版】
一、綠茶
綠茶:綠茶是不發(fā)酵茶,基本工藝流程殺青-揉捻-干燥,根據(jù)工藝不同分四個類型,殺青通過蒸汽殺青的是蒸青綠茶,干燥通過炒干、烘干、曬干的分別是炒青、烘青、曬青。
典型的香型:嫩香型、清香型、栗香型。有時是這幾者的復合香型,如嫩香帶清香/鮮香/栗香型,等。滋味類型:鮮醇(嫩度高)、濃醇、醇厚、醇爽。
松陽香茶:香茶屬于大宗綠茶,發(fā)源于浙江省松陽縣,是90年代后期在傳統(tǒng)炒青綠茶加工工藝基礎上,開發(fā)成功的一種新類型炒青綠茶,其顯著特點是香氣高,故稱之為“香茶”。香茶一般使用一芽一葉到一芽三、四葉的鮮葉原料,采用滾筒循環(huán)炒干的獨特工藝,所加工出的香茶產(chǎn)品具有條索細緊、色澤翠潤、香高持久、滋味濃爽、湯色清亮、葉底綠明等特點。
“幽竹泉邊”:“幽竹泉邊”是在松陽香茶基礎上,干燥環(huán)節(jié)更多使用烘干,不全是炒干,比較接近過去綠茶另一個分類:半烘炒型綠茶;
綠茶以烘干的方式干燥,可以促進雜環(huán)化合物的生成,豆香、栗香這類香型會更易顯。
二、沖泡(工夫泡)要點
——綠茶殺青工藝,破壞酶的活性,阻止多酚類物質(zhì)的氧化,最終形成清湯綠葉的品質(zhì)特征,又因名優(yōu)綠茶采摘嚴格,單芽或者一芽一葉初展、半展,沖泡后不僅色澤清亮,外形亦美觀,因此在沖泡綠茶時人們大多會選用玻璃器皿,可以在品其味的同時,觀其色、賞其形。如此,許多人在接觸綠茶沖泡時,似乎形成了“泡綠茶就用玻璃杯”這樣一個固定模式。
其實除了玻璃杯、紫砂壺、蓋碗都是可以的,紫砂壺需要一定條件:選壺口大一點的,別悶到;另外就是燒結(jié)溫度更高的接近瓷質(zhì)不那么具吸附性的,不會帶走更多茶香,沖泡時因為保溫性,看季節(jié)如高溫時可選擇開蓋;相比起來,蓋碗更便利。
蓋碗工夫泡:茶水比1/30,80℃~90℃,這里選了85℃,稍低溫沖泡綠茶,會比沸水沖泡,茶多酚和咖啡堿溶出更少一些,因此苦澀味會減少,而不影響決定鮮爽口感的氨基酸的溶出,以及相關(guān)研究有表明,溫度降下來沖泡綠茶,黃酮類物質(zhì)會增加,且是比較顯著的。
這里選擇下投法,第二道相較第一道坐杯時間短一點,第三道起適當延長,溫度稍低會更鮮爽。開蓋。潤茶棄之,少量,轉(zhuǎn)一轉(zhuǎn),也會使之后茶湯更均勻。
推薦用水,純凈水,不要用反復滾過的水,可能會有“熟湯味”。
三、品賞
外形:品質(zhì)好的綠茶色澤灰綠或者深綠,有光澤甚至油潤感;條索(或顆粒)干凈勻整,用手輕輕觸摸,有緊實感;“幽竹泉邊”的外形卷曲細緊,這是在揉捻環(huán)節(jié)形成的,揉捻對綠茶品質(zhì)形成有利,所以卷曲型綠茶的滋味類型更為豐富。
香氣:好的綠茶有淡淡的香味,或如蘭花的清淡,或如板栗般濃暖,這款則是豆香明顯。
湯色:黃綠明亮;嫩度高的會保留一定茶毫。
滋味:好的綠茶入口濃厚鮮爽,咽下后口中會有濃醇、生津、甘甜等奇妙的感受;
葉底:好的綠茶;葉底肥嫩勻整、黃綠明亮。
四、其他沖泡方式
大杯(熱)泡:茶水比3g/200ml,4.5g/300ml,85℃左右,中投法,第一次沖泡時,先在杯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水量,然后投入茶葉泡1min,再加足水沖泡2min。待茶湯飲至剩三分之一時續(xù)水繼續(xù)沖泡,通??衫m(xù)水兩到三次,第一泡沖泡時間控制在3min左右,續(xù)水沖泡時間可適當延長。第二泡至第四泡沖泡時間:4min,5min,5min。
冷泡:茶水比4g/300ml浸泡1.5h,茶水比5g/300ml浸泡1.0h時,其香氣和滋味相對較好,建議在沖泡后的3~5h內(nèi)飲用完畢,未喝完的茶應放入冷藏箱中4℃左右冷藏,但不要超過24h。
冷泡綠茶之茶湯內(nèi)含物質(zhì)豐富,湯色清澈透亮,滋味清爽,香氣清新怡人,因其可用瓶裝水直接沖泡,亦適于旅游隨身攜帶。
五、上中投法
上投法,先加水,后加茶,像碧螺春、信陽毛尖等,不適合松散型的,比如白毫銀針,得用下投。
中投法,可以充分讓茶、水整合,對茶類要求不高,綠茶都可以用中投法來沖泡,尤其適用于扁平型的龍井。
下投法,先加茶后加水,這就是杯、蓋碗、壺用的方法了,大部分茶都可以,茶和水接觸更快(安吉白),特別是冬季,用下投可以避免水溫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