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在宥》:天下將安其性命之情,聰明仁義禮樂圣知,存也可【兩不相傷】
接著看莊子的《在宥》篇,這篇講的是無為而治,無為而化,自由自在,回歸本性,從心而動,自然而然……,我們跟著莊子繼續(xù)往下看。

如果說想要“明”,那是對色彩變化的過度追求;如果說想要“聰”,那是對細(xì)小聲音的過度追求;如果說想要“仁”,那是對道德的過度追求;如果追求“義”,那可能是道理已經(jīng)說不清了;如果特別提倡“禮”,那可能是相互對技巧的吹捧;如果想要“樂”,那可能是想獲得認(rèn)同了;如果想要“圣”,那可能是才能的較量了;如果想要“知”,那可能是要開始挑毛病了。
以上八個方面,聰明、仁義、禮樂、圣知,都是世間相互追逐的東西,而莊子卻認(rèn)為這是超過了本性的,一般就足夠,超過一般的喜愛,則是越線了,越線則不自然了,不自然則是亂之首了。

其實(shí)這些追求有沒有錯呢,沒有!莊子說有這些追求是可以的,沒有這些也是可以的。最主要的是天下人有沒有守住自己的本性,有沒有超過本身的承載能力去追求。
如果本身沒法耳聰目明,還偏偏是耳聾失明,那他還去追求千里眼、順風(fēng)耳,這豈不是要痛苦一生了。一生為追求不到的東西浪費(fèi)了生命。所以人應(yīng)該先學(xué)會了解人的本性,和學(xué)會認(rèn)命。

人們在吃飽喝足后是可以追求所謂的仁義禮樂的。但是,如果食不果腹,還要在那里大談仁義,這是不是也是要鬧笑話了呢??蛇@世間卻真的有那么多的窮書生在??!被說為“窮書生”,“酸秀才”,“百無一用是書生”,也不是沒一點(diǎn)道理??!
一個書生,如果吃不飽飯,還天天齋戒沐浴,跪拜圣人,這種精神如何呢?在莊子看來,這都是所謂的圣人的錯,他們迷惑了眾人,讓他們看不清全局,就陷入了圣人之道。從此蜷曲著不得舒坦,從此拿捏著不得逍遙,悲乎!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