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柏浪濤刑法觀點展示

2022-05-31 11:43 作者:n1ns  | 我要投稿


刑法觀點展示


?

P38|作為義務的來源

[結論]法考官方立場:“實質的二分說”。

關于作為義務的來源根據(jù),傳統(tǒng)理論采用“形式的四分說”: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職務帶來的義務、合同規(guī)定的義務、先行行為產生的義務。張明楷教授指出,這種學說由于過于簡單和形式化,應予以擯棄。法考真題考查過該學說的弊端。

第一,該學說會導致本沒有刑法上的作為義務,卻認定為有。

第二,該學說會導致,本來有刑法上的作為義務,卻認定為沒有。

新理論認為,刑法上的作為義務是指,某個危險源對法益對象產生了危險流,刑法要求行為人去阻斷危險流、保護法益對象。憑什么讓行為人承擔這種作為義務?其實質的理由根據(jù)有兩種:一是對危險源的監(jiān)管義務二是對法益對象的保護義務。這種學說被稱為實質的二分說,是法考的官方立場。

P55|存在介入因素的案件

[結論]法考官方立場:危險的現(xiàn)實化理論。

早期,判斷因果關系使用條件說,該說主張:無A則無B,A即B因。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條件說存在兩個不足:(1)第一,難以套用到假定的因果關系和雙重的因果關系;(2)第二,條件說的條件關系是必要條件關系,論證因果關系的理由并不充分,并且,在有介入因素的案件中,會導致因果鏈條無限延伸。行為與結果即使有必要條件關系,也不意味著有因果關系,不意味著結果能夠歸責于該行為。

結果能否歸責于該行為,需要根據(jù)客觀歸責理論的三項條件來判斷,也即關于行為的要求、關于過程的要求、關于結果的要求。關于過程的要求,應當根據(jù)充分條件來論證。充分條件是指,有A則有B,A即B因。顯然,在論證“A即B因”上,“有A則有B”比“無A則無B”的理由更充分。按照充分條件,行為制造的危險現(xiàn)實化為結果,結果才能歸屬于行為。這便是危險現(xiàn)實化理論。這是張明楷教授的觀點,也是法考的官方觀點。

存在介入因素的案件中,危險現(xiàn)實化理論的判斷重點是,結果是先前行為制造的危險的現(xiàn)實化結果,還是介入因素制造的危險的現(xiàn)實化結果,抑或是二因一果。對此可根據(jù)“介人因素兩步走”標準判斷。

?

P69|偶然防衛(wèi)(五星級考點)

[結論]防衛(wèi)認識不要說和必要說,沒有哪個是多數(shù)說,平分秋色。

(1)防衛(wèi)認識不要說:成立正當防衛(wèi),只要求客觀上制止了不法侵害,不要求主觀上認識

到這一點。因此,偶然防衛(wèi)構成正當防衛(wèi)。

(2)防衛(wèi)認識必要說:成立正當防衛(wèi),要求主客觀相統(tǒng)一,也即不僅要求客觀上制止了不

法侵害,還要求主觀上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偶然防衛(wèi)不構成正當防衛(wèi)。

P69|偶然避險(五星級考點)

[結論]觀點立場應邏輯自洽。

偶然避險的辨認標準:在避免危險這一點上,沒有做到主客觀相一致,也即客觀上避免了危險,但行為人主觀上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范例:甲以毀壞財物的目的砸壞乙的汽車玻璃,卻碰巧救了被鎖在車里的快要窒息的小孩。

觀點展示:

1,避險認識不要說:成立緊急避險,只要求客觀上避免了危險,不要求主觀上認識到這一點。結論:偶然避險成立緊急避險。

處理結論:甲成立緊急避險,不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

2,避險認識必要說:成立緊急避險,要求主觀上具有避險認識。結論:偶然避險不成立緊急避險。

處理結論:甲不成立緊急避險,成立故意毀壞財物罪,但是由于甲制造了好結果,所以不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既遂,而構成未遂。


?

P92|打擊錯誤

[結論]兩種觀點平分秋色,沒有哪種是多數(shù)觀點。法考從未將法定符合說作為唯一正確答案。

例如,甲看到前方樹下站著仇人乙,向其開槍,打偏了,不慎打死附近忽然出來的丙。

1,具體符合說:其理念是實事求是,尊重案件事實,側重于保障人權。該說認為,甲對乙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對丙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一個行為觸犯兩個罪名,想象競合,擇一重罪論處,定故意殺人罪未遂。

2,法定符合說:其理念是側重于保護法益,既然兇手致人死亡,就應嚴懲兇手,為此可以修改案件事實。該說認為,甲對乙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對丙的死亡雖然持過失心理,但是可以修改為對丙的死亡持故意心理,因此對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一個行為觸犯兩個罪名,想象競合,擇一重罪論處,定故意殺人罪既遂。

P93|打擊錯誤與對象錯誤的結合

例:太子為防止被二皇子暗殺,與太監(jiān)互換服裝,在皇家園林打獵。二皇子為奪位,以為騎馬的太監(jiān)是太子,向太監(jiān)射箭,箭法很爛,射偏,不慎將附近的太子射死。二皇子以為不慎射死了太監(jiān),事后方知射死了太子。對二皇子如何處理?

?

二皇子對太監(jiān)存在對象錯誤,對太子存在打擊錯誤。由于對象錯誤不存在觀點展示,而打擊錯誤存在觀點展示,故主要分析打擊錯誤。具體符合說認為,二皇子對太監(jiān)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對太子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想象競合,擇一重罪論處,定故意殺人罪未遂。法定符合說認為,二皇子對太監(jiān)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對太子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想象競合,擇一重罪論處,定故意殺人罪既遂。

P93|打擊錯誤與偶然防衛(wèi)的結合

例:甲乙共同向丙射擊。未料甲擊中乙,致乙死亡。事后查明,甲若未致乙死亡,乙便會射中丙。

打擊錯誤是三邊關系:犯罪人(甲)、預定目標(丙)、實害對象(乙)。甲朝丙開槍,卻不慎打死乙。這是打擊錯誤。偶然防衛(wèi)是雙邊關系:犯罪人(甲)→實害對象(乙)。甲打死乙,客觀上制止了乙的不法侵害,但甲主觀上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屬于偶然防衛(wèi)。討論順序是,先討論完整的三邊關系,再討論其中的雙邊關系。

?

第一,打擊錯誤。(1)具體符合說認為,甲對丙構成故意殺人未遂,對乙構成過失致人死亡,想象競合,擇一重罪論處。(2)法定符合說認為,甲對丙構成故意殺人未遂,對乙構成殺人既遂(此處可見法定符合說修改案件事實的問題),想象競合,擇一重罪論處。

第二,偶然防衛(wèi)。(1)防衛(wèi)認識不要說認為,甲構成正當防衛(wèi)。(2)防衛(wèi)認識必要說認為,甲不構成正當防衛(wèi)。甲涉嫌過失致人死亡罪。通過綜合比較,甲導致乙死亡,救了丙,沒有制造壞結果,所以不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要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要求制造壞的實害結果),對甲作無罪處理。

P94|結果的推遲發(fā)生(也稱事前故意)

[行為公式]前行為(甲故意殺乙,致乙重傷昏迷,以為死亡)+后行為(拋“尸”水里,乙死亡)。

(1)多數(shù)說認為,前行為和后行為對死亡結果的發(fā)生,作用都大,屬于二因一果。前一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后一行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對二者不能數(shù)罪并罰,否則對一個死亡結果作了重復評價和處罰。因此,用故意殺人罪既遂吸收過失致人死亡罪,定故意殺人罪既遂。

(2)少數(shù)說認為,后行為對死亡結果的發(fā)生作用大,屬于后因一果。前行為與死亡結果沒 有因果關系,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后行為與死亡結果有因果關系,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兩罪并罰。

?

前行為:故意殺人行為;后行為:拋“尸”行為。結論:

多數(shù)說:二因一果,定故意殺人罪既遂 。

少數(shù)說:后因一果,定故意殺人罪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罪,并罰。

P95|結果的提前實現(xiàn)(也稱構成要件的提前實現(xiàn))?

[行為公式]前行為(計劃殺人的預備行為)+后行為(計劃殺人的實行行為),實際上前行為導致死亡結果。

焦點問題是,前行為是否屬于著手,是否屬于實行行為?如果是,則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否則構成故意殺人罪犯罪預備與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競合。這是因為,死亡結果只有是著手之后的實行行為導致的,才屬于既遂結果。


?

10·P96|著手

[判斷標準]行為對法益產生了現(xiàn)實、緊迫、直接的危險。

例(對比總結):

(1)甲欲殺乙,計劃先將乙推入坑里,再活埋,后如此照辦。事后查明,乙掉坑里時脖子摔斷,已經死亡,甲實際埋的是尸體。這是結果的提前發(fā)生。甲的前行為(推下坑)屬于著手,所以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2)甲欲摔死乙,將乙推下深坑,乙重傷昏迷。甲以為乙死亡,便填土掩埋。乙窒息死亡,也即實際被活埋了。這是結果的推遲發(fā)生。按照多數(shù)說,對甲定故意殺人罪既遂。

11·P115|犯罪中止前提條件(外在條件)

[結論]關于“能不能繼續(xù)犯罪”的判斷,理論上曾有純粹主觀說和純粹客觀說。這兩說均不妥當。理論上現(xiàn)采取客觀說。

例:狗剩夜晚要劫色,將婦女二丫打暈后,發(fā)現(xiàn)二丫長的跟自己期望值差距太大,實在無法下手,便當場離去。對狗剩如何處理?

1,純粹主觀說認為:應根據(jù)犯罪人主觀看法來判斷能不能繼續(xù)犯罪,犯罪人認為不能繼續(xù)犯罪,就認定不能繼續(xù)犯罪。然而,該說并不妥當?!皵r路強奸案”中,依主觀說,狗剩認為不能繼續(xù)犯罪,那么便認定為不能繼續(xù)犯罪。依此,狗剩便是在不能繼續(xù)犯罪的情況下被迫放棄犯罪,構成未遂。這種結論并不妥當。

2,純粹客觀說認為:應根據(jù)客觀的、物理的條件來判斷能不能繼續(xù)犯罪,從客觀角度看能繼續(xù)犯罪,就認定能繼續(xù)犯罪。依照該說,在“攔路強奸案”中,雖然婦女長得丑,但在客觀上能繼續(xù)強奸,在此前提下放棄犯罪,屬于主動放棄,應認定為中止。該說在此似乎沒問題。但是該說仍存在缺陷。例如,甲強奸婦女,忽然發(fā)現(xiàn)對方是自己的親妹妹,便放棄。依客觀說,在客觀上對親妹妹仍能夠繼續(xù)強奸,在此前提下放棄便屬于主動放棄,應認定為中止。然而,這種結論并不妥當。對此應認定為未遂。

3,客觀說(多數(shù)說)認為,依據(jù)社會一般人的看法,看在當時情境下能不能繼續(xù)犯罪。社會一般人的標準(平均人格)是個客觀標準,因此稱為客觀說。

12·P127|共同犯罪之“共同”

[結論]部分犯罪共同說與行為共同說,存在觀點展示,但行為共同說是多數(shù)說。

1.犯罪共同說:傳統(tǒng)理論根據(jù)“相同性”的程度,發(fā)展出“完全犯罪共同說”和“部分犯罪共同說”。

(1)完全犯罪共同說認為,成立共同犯罪,要求二人方方面面都完全相同,客觀行為完全相同,主觀故意完全相同,定的罪名完全相同。這種觀點要求過于苛刻,已遭淘汰。

(2)部分犯罪共同說認為,成立共同犯罪,只要求二人有部分相同的地方即可。不要求定相同罪名。

2.行為共同說:該說認為,只要行為一起制造違法事實,違法具有連帶性,就是共同犯罪。成立共同犯罪,不要求有相同特征,特別是不要求主觀階層的要素保持相同,也不要求定相同罪名。行為共同說符合共同犯罪的本質,因此在法考界屬于多數(shù)說。張明楷教授主張行為共同說。

13·P133|共同正犯主觀(責任)階層?

[結論]關于共同正犯可否由過失構成,若考查觀點展示,答哪一種觀點都給分;若考查唯一正確答案,則按照行為共同說作答。

1,完全犯罪共同說(被淘汰):客觀實行行為,完全相同;主觀要件,必須是故意,故意內容須完全相同;定罪罪名,完全相同。

2,部分犯罪共同說:客觀實行行為,部分相同;主觀要件,必須是故意,故意內容可部分相同,不贊成過失的共同正犯;定罪罪名,可以不同。

3,行為共同說(多數(shù)說):客觀實行行為,相互協(xié)作;主觀要件,只需要有參與意識,故意、過失在所不問,贊同過失的共同正犯;定罪罪名,可以不同。


14·P137|共犯從屬性?

[結論]共犯從屬性說是多數(shù)說。

例:甲教唆乙盜竊,乙表面答應,實際上沒有去。次日,乙欺騙甲盜竊了。

1,共犯獨立性說認為:即使乙(正犯)沒有實施犯罪,沒有制造違法性(法益侵害性),甲(共犯)也構成犯罪。也即甲(共犯)成立犯罪,不以乙(正犯)成立犯罪為前提,共犯在成立犯罪上具有獨立性。共犯獨立性說的重要理由是甲(共犯)主觀上具有教唆或幫助他人犯罪的故意。這是主觀主義立場。

2,共犯從屬性說認為:正犯是直接實施犯罪的人,對法益的侵害具有直接性;共犯只是促使犯

罪、幫助犯罪的人,對法益的侵害具有間接性,需借助實行犯去實施犯罪才能實現(xiàn)對法益的

侵害。如果實行行為缺位,教唆行為、幫助行為便失去了憑借,對法益便不具有侵害的危險。

這樣,教唆行為、幫助行為便不會成為危害行為,也就不構成犯罪。這種定罪思維符合客觀

主義立場。共犯從屬性說正確說明了共犯與正犯的必要條件關系,是法考的官方立場。

15·P154|片面幫助

[注意]片面的幫助犯的幫助行為僅限于物理性幫助。這是因為,心理性幫助要發(fā)揮幫助作用,需要讓被幫助者(實行者)感知到,對實行者有精神上的鼓勵作用,然而,片面的幫助犯是指實行者對幫助者不知情。實行者沒有感受到幫助者的心理性幫助。

例:甲欲殺丙,看到乙在追殺丙,便暗中設置繩索將丙絆倒(輕微傷),乙順利殺了丙,乙不知道甲幫了自己。

1,肯定說認為:甲構成乙的故意殺人罪的片面的幫助犯,應對乙的殺人的違法事實負責。從乙的角度看,乙構成單獨的故意殺人罪。也即,這里的共同犯罪不是相互構成,而是單向性構成。片面的共同犯罪,是指單方面構成共同犯罪。

2,否定說認為:甲不構成乙的故意殺人罪的片面的幫助犯,對甲應單獨處理。由于甲只是導致丙輕微傷,因此不構成犯罪。由于這種結論不合理,因此當今的否定說也轉而承認肯定說的結論。

16·P155|片面教唆

[注意]這是指甲暗中教唆乙犯罪,而乙沒有認識到被教唆。

例:甲偷偷將乙的妻子與丙通奸的照片放在乙路過的地方,乙偶然發(fā)現(xiàn),以為是丙不慎弄丟的,火冒三丈,殺了丙。

1,肯定說認為:甲構成乙的故意殺人罪的片面的教唆犯,應對乙的殺人的違法事實負責。從乙的角度看,乙構成單獨的故意殺人罪。也即,這里的共同犯罪不是相互構成,而是單向性構成。

2,否定說認為:甲不構成乙的故意殺人罪的片面的教唆犯,對甲應單獨處理,不構成犯罪。由于這種結論不合理,因此當今的否定說也轉而承認肯定說的結論。

17·P155|片面實行

[注意]這是指甲暗中和乙共同實行犯罪,而乙對此不知情。在此存在觀點展示??隙ㄕf是多數(shù)觀點。

例:甲得知乙欲強奸婦女,便提前將婦女打暈(輕傷),然后退出,乙順利強奸了婦女,但乙不知是甲將婦女打暈。強奸罪的實行行為包括暴力行為和奸淫行為,所以甲屬于片面實行。

1,肯定說(多數(shù)說):(1)甲有幫助乙犯罪的參與意識,對乙的違法事實(強奸)負責,結合自己的暴力行為,構成乙的強奸罪的片面的實行犯。(2)乙構成單獨的強奸罪。

2,否定說(少數(shù)說):(1)甲不構成乙的強奸罪的片面的實行犯,構成單獨的故意傷害罪。注意:否定說雖然不承認“片面的實行犯”概念,但承認“片面的幫助犯”概念,也即承認甲構成乙的強奸罪的片面的幫助犯。匯總后,甲同時觸犯故意傷害罪和強奸罪的片面幫助犯,想象競合,擇一重罪論處。(2)乙構成單獨的強奸罪。


?

18·P247|侵占罪?

[注意]不是基于不法原因委托保管的財物,而是基于合法原因委托保管的財物,是侵占罪的保護對象。

(一)委托給付的財物。例如,甲欲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將財物委托給乙,讓乙轉交給國家工作人員,乙卻將財物據(jù)為己有,乙是否構成侵占罪?(2017年第18題)

1,肯定說的理由:①乙的行為完全符合侵占罪的犯罪構成。②不處罰這種行為,不合適。

2,否定說(多數(shù)說)的理由:①對于賄賂款,甲沒有返還請求權,因此,乙拒不返還,不構成侵占罪。②如果認定為侵占罪,會得出民法上甲沒有返還請求權,但刑法上認為其有返還請求權的結論,刑法和民法對相同問題會得出不同結論,法秩序的統(tǒng)一性會受到破壞。

(二)委托保管的財物。例如,甲將其盜竊的財物委托給乙,告知是偷來的,讓乙窩藏(或代為銷售),乙卻將財物據(jù)為己有,乙是否構成侵占罪?

1,肯定說的理由:乙的行為完全符合侵占罪的構成要件。

2,否定說(多數(shù)說)認為:對乙應以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論處。理由:甲是盜竊犯,沒有返還請求權。因此,乙拒不返還,不構成侵占罪。

19·P247|搶劫罪

實行行為:當場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暴力、威脅的對象不限于被害人,包括其他抓捕人、妨礙人,但不包括動物。)

1,對象錯誤。例如,甲盜竊后逃跑,誤以為乙是主人,對乙實施暴力,現(xiàn)場沒有抓捕者。甲不轉化為搶劫罪,因為“為抗拒抓捕而實施暴力”,要求存在現(xiàn)實的抓捕者。甲構成盜竊罪和故意傷害罪,并罰。

2,打擊錯誤。例如(2017年第60題),甲搶奪后逃跑,主人乙追趕,甲為抗拒抓捕,向乙開槍,不慎打中附近行人丙,致丙死亡。首先,甲向乙開槍,便構成轉化搶劫。其次,甲存在打擊錯誤,按照具體符合說,甲對丙屬于過失致人死亡,構成搶劫罪(過失)致人死亡;按照法定符合說,甲對丙屬于故意殺人,構成搶劫罪(故意)致人死亡。

20·P293|詐騙罪、盜竊罪、侵占罪的區(qū)分與聯(lián)系

[]霸王餐:甲開始有支付費用的意思,吃完后不想付錢,從后門偷偷溜走。

觀點一:甲構成盜竊罪,盜竊財產性利益(餐費這種債權)。

觀點二(多數(shù)觀點):甲不構成盜竊罪。理由一,甲沒有對財產性利益實施轉移占有。理由二,這種現(xiàn)象太多了,都定罪,過于擴大刑罰的打擊面。

[]免除返還義務(先侵占后詐騙):甲接受乙的委托,保管乙的財物。甲將財物變賣。當乙要求返還時,甲欺騙乙:“被盜了(或被搶了)”,乙免除了其返還義務。甲的第一個行為構成侵占罪,第二個行為構成詐騙罪,詐騙財產性利益。

觀點一:第二個行為是一種事后的維持手段,沒有侵犯新的法益,屬于不可罰的事后行為,因此只定第一個行為的犯罪。

觀點二(多數(shù)觀點):第二個行為構成犯罪,但不需要數(shù)罪并罰,可以重罪吸收輕罪,因為乙最終遭受的財產損失只有一份,甲最終獲得的好處只有一份。

[三]?先偷后騙:甲從超市盜竊一部手機,又要求“退貨”,換取到現(xiàn)金。甲的第一個行為構成盜竊罪,第二個行為構成詐騙罪。

觀點一(多數(shù)觀點):由于甲最終只獲得一份好處,被害人最終只遭受一份財產損失,所以沒必要數(shù)罪并罰,可重罪吸收輕罪。

觀點二:兩個行為是獨立行為,且兩個行為的對象不具有同一性,前者是財物,后者是現(xiàn)金或另一財物,應數(shù)罪并罰。

[]債權債務關系:狗蛋是甲公司的業(yè)務員,一直負責向乙客戶收款。甲公司辭退了狗蛋,但未將該情況及時通知乙客戶。狗蛋謊稱代表公司來收款,乙客戶不知情而將款項給了狗蛋。

觀點一:狗蛋對甲公司構成盜竊罪,在甲公司不知情的情況下代為行使了甲公司針對乙客戶的債權,屬于盜竊債權(財產性利益)。

觀點二:狗蛋構成新型三角詐騙,受騙人是乙客戶,被害人是甲公司,受騙人與被害人不是同一人,所以是三角詐騙。之所以是新型三角詐騙,是因為,傳統(tǒng)三角詐騙中,受騙人處分的是被害人的財物,而新型三角詐騙中,受騙人處分的是自己的財物。也即,受騙人乙客戶處分的是自己的財物。


?

21·P306|交通肇事罪

關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體系地位,存在觀點展示。

1,主流觀點認為(前提條件說):法條規(guī)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情節(jié)(法定加重處罰情節(jié),法定刑升格條件),因此,適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前提是,前面肇事行為已經成立交通肇事罪。在此基礎上,才可能適用“因逃逸致人死亡”。理由是,先有定罪,后才會有量刑;沒有定罪,不能直接量刑。張明楷教授主張這種觀點。

2,少數(shù)觀點認為(非前提條件說):適用“因逃逸致人死亡”不要求前面肇事行為成立交通肇事罪。這種觀點的問題在于,“因逃逸致人死亡”不是個罪名,只是個量刑情節(jié)。適用“因逃逸致人死亡”時,總得給被告人定個罪名。而這種觀點又認為前面肇事行為不需要成立交通肇事罪。那么給被告人認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時,定什么罪名?

?


柏浪濤刑法觀點展示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蒙城县| 井陉县| 平远县| 明溪县| 应城市| 崇仁县| 金川县| 恩平市| 龙泉市| 仁化县| 柘荣县| 边坝县| 泌阳县| 锡林浩特市| 贡山| 广汉市| 宜丰县| 松滋市| 白山市| 时尚| 益阳市| 阳高县| 吴忠市| 茶陵县| 东乌珠穆沁旗| 会泽县| 海盐县| 梅河口市| 奈曼旗| 奉节县| 丰县| 阜新| 天长市| 隆尧县| 长岛县| 秦皇岛市| 黄冈市| 修水县| 绥棱县| 台北市| 开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