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德神父言峰綺禮人物分析
我覺得言峰這人,其實很好分析。
只是這個角色自身處于較為空虛和壓抑的狀態(tài),還非常喜歡進行宗教和哲學上的思辨。
他喜歡提問,喜歡把事情想很復雜,還喜歡詭辯,經(jīng)常搞哲學,還會時不時的說謊,算是半個謎語人。
最關鍵的是,小說的作者老虛本人也多少沾點謎語。
作者喜歡打啞迷,角色也喜歡打啞迷,讀者自然就看的迷糊。
但是如果把一切都用最簡單直白的大白話捋一捋,言峰綺禮這個角色其實沒那么繞。
言峰綺禮這輩子最本質的目的就是解惑,解開疑惑。
為了解惑而尋求答案,愿意為此忍受天大的痛苦,簡稱求道。
他的困惑主要分為兩個時期,四戰(zhàn)前,他在摸索自己的本質。
換句話說,就是[我是誰]的問題。
四戰(zhàn)中期后,綺禮知道了自己是誰,但是他想知道自己為什么是這樣的變態(tài),想知道自己以這種扭曲的人格出生有沒有意義和理由。
言峰綺禮產(chǎn)生過很多的疑問,但請切記,他的疑問的本質都是相同的。
即:作為一個生來異常的人,我自己究竟能否認同自我
他自己想不出答案,所以寄希望于外物,希望別人能給自己答案。所以他追尋過很多東西,比如知識,比如婚姻,比如圣杯。
但這些都只是外在,他本質的需求始終是解惑。
后來他找到了能解答自己迷惑的事物——此世全部之惡安哥拉曼紐。
安哥拉曼紐和他一樣,天生就是惡。
因此他可以用安哥拉曼紐給出的答案推人及己。
只要知道安哥拉曼紐能不能認同安哥拉曼紐自己,就能解答言峰綺禮“我能不能認同我自身”的迷惑。
所以他的求道之路就變成了讓安哥拉曼紐誕生于世。
后來他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這一點服務的,為了這個目的,好事壞事他都愿意干。
那么他到底為什么無法認同自我?
——出于道德和思想兩方面的原因。
言峰綺禮終生的矛盾就在于道德和本性的尖銳對立。
先講一講道德。
在道德方面,言峰綺禮的道德意識非常高,換個說法就是三觀非常正,特正,太正了。然而,在本性方面,他又無藥可救。
言峰綺禮先天性人格異常,但他沒法放棄道德。
言峰綺禮無法放棄道德,但他人格卻無法被改正。
選擇本能,變成雨宮龍之介那樣的簡單快樂型殺人狂,他做不到。
選擇道德,永遠封印自己的本性,永遠假裝成正常人,也做不到。
既然兩邊的路都走不通,那就只能活在夾縫里,空虛、困惑、痛苦的活著。
直白點說就是活得別扭,蹭的累。
言峰綺禮大部分精神上的痛苦都因道德意識和本性的尖銳對立引發(fā)。
這點有蟲爺?shù)脑挒樽C:
?“哦?我是不是有些對你估計得太高了。我還以為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同好呢??雌饋砟銓ψ约旱臒o恥還是會感到有些羞恥心的,哈哈,實在是太青澀了。”
“你是不是以為這像是沉沒在自慰那樣不能見人的事里而感到羞愧呢?”
你看,他就算發(fā)現(xiàn)了自己愉悅的本性,也一直受到道德的譴責。
再講一講思想。
思想上的問題,是言峰綺禮具的思維方式具有神學色彩。
他認為這個世界上應有絕對意義上的善惡,并認為世上存在懲惡揚善的機制。
他認為出于懲惡揚善機制的影響,人在行善時才應感到幸福。
但是他自身確實在為惡時感到了幸福。
于是他自己本身和他自己的認知沖突了。
究竟為何我會是這樣的人?
世上理當是為善才能得到安心與快樂的,為何我為惡卻拿到了善者的獎勵?
莫不是說,我的所作所為亦是善舉?
那么,究竟何為善?何為惡?
他自身的存在,否定了他的認知。
于是他當會痛苦,當然會無法認同自己。
因此,他才尋求答案。
要是能像雨宮龍之介那樣自創(chuàng)一套哲學就解脫了,他要是能像老蟲子那樣壓根就沒有任何神學思想也解脫了。
問題就在于言峰綺禮過于具有神學思想,過于在意善惡、正確、懲罰之類的問題。
好了,接下來讓我們聊一聊,他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道德觀和神學思想?
很簡單,因為宗教教育。
他爹就是個虔誠且堅定的教徒,他從小就接受了全方位無死角的宗教教育,他這一生都活在宗教里。
有這種出身,他當然會追求道德,他當然會有神學思想。
言峰綺禮從小就被宗教腌入味了,硫酸都洗不掉那種,本性覺醒了都繼續(xù)做神父。
關于這一點,小說原文理有講:
?綺禮終于知道時臣是認真的,而不是嘴上說說而已。雖然心中覺得諷刺至極,但是他特有的嚴肅認真?zhèn)€性讓他謹慎地接下了這份責任。綺禮畢竟是圣職人員,對于他人所托之事一定要以誠實嚴謹?shù)膽B(tài)度去完成。
即使變成了愉悅黨,還是一本正經(jīng)的當了十年的神父,這也是沒誰了。
其實言峰綺禮還有一個隱秘的奢望,那就是得到幸福。
在夫人死去之前,他尚有幻想,希望矯正自己的問題,找到普通的幸福。
四戰(zhàn)結束后,他便不指望能得到幸福了,因為知道不可能。
因從未幸福,言峰綺禮嫉妒幸福的人。善妒也是他的性格之一。
言峰綺禮厭惡衛(wèi)宮切嗣的原因就是,切嗣有的每一種幸福都值得綺禮拿命去換,但是切嗣卻主動拋棄了這些幸福。
綺禮因此嫉妒和仇視切嗣
以上這些是出于游戲、動畫、小說的解讀。
接下來我想說一下我個人的解讀。
當一個人問你我該不該穿紅褲子出門時,證明他已經(jīng)覺得穿紅褲子不太妥當了。
要是真覺得紅褲子很好,他早就穿褲子出門了,何必問你。
言峰綺禮也適用于這個情況。
當他開始問我該不該認同自我時,就證明他覺得不該認同自己。
他實際上是想否認自己的本性的,實際上是渴望道德的。
他質問衛(wèi)宮切嗣,求問圣杯,企圖求問安哥拉曼紐,不惜花十年的時間去求證。
有這時間,聽憑本能找找樂子不好嗎?
可他就不,他就是不去到處作惡,就是不去當愉悅殺人犯,為啥?
要是不想否認自己,他早就可以像龍之介一樣陽光開朗了!還用得著等十年嗎?
說白了,他內心深處還是放不開/想否認。
所以,言峰綺禮這個人一生的悲劇,其實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生而為惡人,卻有著正直的三觀,贊揚善行,鄙視惡行,渴望成為好人。
這就和鵪鶉有了老虎的靈魂一樣,注定會一生都活的不幸福。
從言峰綺禮的一系列行為上來看,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求道者。從他的性格上來看,思想和道德都很有宗教色彩。
這實在是諷刺,他早就背離了基督的教誨,自己都不覺得自己還是神的羔羊了。
結果他活得還是如此富有宗教氣息,走過了苦行僧般的一生,終生都是個求道者。
實在是諷刺。
言峰綺禮一生都在尋找答案,最沒能得到安哥拉曼紐的答案就死了,終生都沒能擺脫疑惑,終生都沒能擺脫空虛,終生都沒能得到幸福。
嗯,這個結局倒是與他很相稱。
最后,27歲還能長高8厘米的神父是屑!
最最后,讓咱們整點樂子!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