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男人”刷屏:可怕教育,成了多少人的噩夢


前一段時間,看過一段廣受追捧的視頻。
視頻里這個2歲的小男孩正準(zhǔn)備喝藥,可能是因?yàn)樗幙?,小男孩有點(diǎn)抗拒,媽媽就舉著藥問孩子:“你是不是男人?”

此時,小男孩的勝負(fù)欲爆棚,說“是男人”。媽媽借機(jī)說道:“是男人,就把這藥喝了!”

當(dāng)男孩大口大口把剩下的藥喝完,放下杯子的瞬間,臉上笑意全無。
很多網(wǎng)友夸贊媽媽有辦法,會套路孩子。

事實(shí)上,這位媽媽上傳的視頻中還有不少用這種激將法教育孩子的方式。并且,就連簽名也是:全網(wǎng)“嘴最硬”的男銀小可樂。

把孩子吃藥的問題和“是不是男人”掛鉤,讓吃藥這件小事背負(fù)上了面子、尊嚴(yán)、責(zé)任等太多東西,這無形中給了孩子很大的精神壓力。

而這種所謂的“激將法”教育,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
《少年說》中有一期,一位六年級的女孩,就曾吐露自己的心酸經(jīng)歷:
從小到大,她聽的最多的就是媽媽的“貶低式激勵”。

她說,我覺得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巴那么毒。
她說說,有一次數(shù)學(xué)考試她發(fā)揮不是很穩(wěn)定,只考了50多分。她很害怕,接下來有三天沒有跟媽媽打電話。
但是在一個夜晚,媽媽還是打來了電話。

媽媽在電話那頭咆哮著:“你真是一個人才,怎么考出這個鬼東西呢,你要是再考成這樣,你就不用來學(xué)校了,哪涼快哪待著去。你看看我的智商,再看看你的智商,真是半點(diǎn)沒有遺傳?!?/p>
還有一次她托爸爸買了一條裙子,媽媽看到裙子的那一瞬間,整個人臉色都變了。

又開啟毒舌攻擊模式:“你看看你,哪里覺得這個衣服好看了,面料又土又丑,又廉價(jià)又幼稚。請問你買回來干嘛,做裝飾品嗎?”
盡管媽媽站在臺下,一再解釋自己只是想讓孩子變得更好,才采用犀利直白的“激將法”??膳s始終不愿意認(rèn)同。

因?yàn)閶寢尩哪切┰?,已?jīng)對她造成了傷害,時常讓她自我懷疑。
而更令人揪心的是,這不是個例。
云南有一位15 歲的小男孩,因“父親句句逼人”,在 2017 年 1 月 27 日,也就是大年三十,服農(nóng)藥自殺。
遺書里,每一個字,每一段話,都彌漫著他對父親的恨意,和對世界的失望?!鞍职治宜懒四憔透吲d了,因?yàn)椴粫惺裁词聲┠懔?,我的死是你造成的,與他人無關(guān),你句句逼人,我沒有辦法”

遺書的最后,他寫:“你的不孝兒子,當(dāng)然也是啥子事都干不了的一個兒子”。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除了辛酸更多多是遺憾。
“就你,還想考第一?”
“天天就知道玩,跟人家xx比差遠(yuǎn)了?!?/p>
“你要是變乖了,豬都會上樹!”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呢?
這種所謂的激將法教育的方式,我相信任誰都不會喜歡。
因?yàn)榧⒎ǖ谋举|(zhì),就是貶低,更是羞辱。

中國社科院曾發(fā)布一份《青少年藍(lán)皮書》,調(diào)查整理出了孩子們最常聽到但最不喜歡的五句話。
其中,有兩句就與“刻意貶低”有關(guān):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
“真沒用!”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父母長期使用激將法,對子女有什么影響?

題主說,父母每次跟他說話都是激將式的教育,每次都說“有本事你怎樣怎樣”、“有能耐你怎樣怎樣”、“有膽子你怎樣怎樣”。
從小到大,沒有被表揚(yáng)過,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是錯的,好像做什么都不行,就是廢物一個。
家庭教育中,最傷人的東西,永遠(yuǎn)都不是拳頭,而是舌頭。孩子的世界里,父母的每一句評價(jià)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心理學(xué)家威廉·杰姆士說:
“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得到別人的贊美和欣賞?!?/p>
孩子也是如此,當(dāng)父母們對孩子使用激將法,卻又裹挾著一大片的“侮辱”與“否定”時,無疑是讓孩子陷入生的困境。

一句話可以殺死一個人;一句話也能讓一個人重生。
“為你好”永遠(yuǎn)都不是侮辱的擋箭牌。
真正的為你好,是每天都能讓你更自信一點(diǎn),更接納自己一點(diǎn)。
同時,你要接受一個事實(shí):不是每個孩子都能一樣優(yōu)秀,但每一個活得好的孩子,都需要那一抹自信。
愿每一個你、我、他、還有孩子們都沐浴在肯定、鼓勵的陽光下,快樂成長。
好了,我是半耳聆,感謝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