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冠帽的基本沿襲冠制
帽子已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頭部服飾之一了,具有遮陽、御寒、美觀等多種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時至今日,帽子的款式,新穎、造型各異,不論男女老少都能佩戴。但中國古代社會,關于帽子,怎么佩戴,卻有一門不小的學問。
歷史起源:
漢朝建立初,基本沿襲秦朝的冠制,種類尤多,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術士冠、卻非冠、卻敵冠、樊噲冠等16種以上,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制作流程:
漢代初期,祭祀大典上,皇帝通用"長冠",這種“長冠”為漢高祖劉邦所創(chuàng),所以也被為“劉氏冠”,高八寸,廣三寸,以黑紗、筍殼等為材料,再用竹皮編成內(nèi)框,外面罩一層黑色的漆紗,使用時,把它套在發(fā)髻上。后又規(guī)定,此冠為公乘以上的官員,祭祀時的專用著戴,故又稱“齋冠”。戴此冠時,要配黑色絳緣領袖的衣服和絳色的褲襪。
冕冠也是皇帝、公卿,文武百官最為隆重正式的祭祀配飾之一。主要由冠圈、玉笄、冕綎、冕旒、充耳等部分組成,長一尺二寸,寬七寸,外為黑色,內(nèi)為紅綠二色,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后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实鄣拿峁跒槭迹蛋子裰?,三公諸侯的冕冠為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的冠冕為五旒,黑玉為珠。
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fā)髻拴結,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 ????
進賢冠,是漢代最普通的一種冠飾,一般為文人日常所戴,它是由先秦時期的緇布冠演變而來。外形前高后低,前后連接的誕板長八寸,下面是一個套在頭上的冠圈,冠圈上裝有用鐵或竹、木所作的冠梁,梁有多寡:公侯為三梁,博士為二梁,博士以下為一梁,文官戴的進賢冠都配有介幘。
武冠是武士們所戴的一種冠帽,又稱武弁大冠,它一般與巾幘結合而戴,可以把整個頭部包裹起來,在作戰(zhàn)時,便于保護頭部,冠兩端有垂下的護耳,耳下有纓,可以系在頜下。前額部分突出,另包有巾幘。漢代的常侍、侍中等高級宮廷侍衛(wèi)武官的武冠上加戴有黃金鐺、玉蟬等裝飾品,彰顯身份,以示區(qū)別!
?除以上幾種常見的冠之外,漢朝禮服制度規(guī)定:皇帝平常上朝要戴朝天冠,諸侯戴委貌冠,文官戴進賢冠,仆射戴高山戴,左右虎賁、中郎將等戴武冠,衛(wèi)士戴卻敵冠……漢朝的官帽也是歷朝歷代中最高的一種冠冕,比春秋時期的高帽還高,俗說“戴高帽,戴高帽”,說的就是漢朝的官帽。
價值意義:
“冠帽”是每個朝代官員身份的標志,地位的象征,古代貴族與平民服飾上最顯著的一大區(qū)別,就是看他是否佩戴“冠帽”,這不僅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根深蒂固的禮制思想,更是深入了解古代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看出特定時代下的文化傳統(tǒng)、道德倫理、價值觀念、風俗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