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基因的探索,也是對生命的探索——《了不起的基因》
拿起《了不起的基因》這本書,我才感受到我自己真的變了。按照我以前的喜好,這類型的課外書是絕對不會出現(xiàn)在我的書單之中,但是,越是絕對的事情,越是充滿著不確定性。在一次董宇輝的直播中,看到他和華大基因CEO尹燁對話,覺得他講解的生物科學是這么的有意思,這么的有趣,頓時間讓我對生物學產(chǎn)生了興趣,要知道以前上學期間,我最喜歡的是病理學,最討厭的卻是生物學。
透過他們兩個人的對話,不僅讓我感受到兩位老師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感受到知識豐富的人,他們的溝通和交流是多么的有深度和厚度,內(nèi)心默默地希望自己日后也能向他們靠齊。
當我在圖書館經(jīng)過千辛萬苦終于找到這本書并且翻開這本書閱讀時,不得不說,對于文科生的我來說,我閱讀這本書并不覺得枯燥,乏味,也并不覺得干澀而導致閱讀不下去,反倒是打開了我的另一個視角。一個我不曾接觸,不曾了解的微觀世界。那個時候,我不驚感慨自己思維的局限,視角的狹窄以及對于不同學科探索欲如此之低的窘態(tài)。

閱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從這本書中找到了一些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更多是讓我自己的腦袋上又多出了很多問號,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和意義。據(jù)說,這本書是連小孩都能讀懂的科普書,而且作者還寫了一系列關于《生命密碼》的書,主要就是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小孩,我覺得作者這樣做的意圖,是希望通過文字,去激發(fā)所有人的探索欲,提高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讓更多人主動去思考,從而推動科學的進步。
作為成年人閱讀完之后,都產(chǎn)生了很多質(zhì)疑,都對很多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更何況是對于處在天馬行空,思維還沒有被固化的小孩,如果他們閱讀完這本書后,他們又會有什么思考呢?他們又會提出怎么樣的問題呢?

這本書從結(jié)構(gòu)上來說,是有一些亂的,各個章節(jié),各個篇章之間沒有過多的聯(lián)系,而且很多問題都是點到即止,當我們正津津有味的看著時,卻戛然而止,讓人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文中描述了很多關于基因的說法,但是作者并沒有用太多專業(yè)術(shù)語來講解,而是通過一個個故事,一個個案例來向讀者揭示基因的自私性,獨特性,可復制性。
文中講述了基因的發(fā)展史,生物科學的進步,以及當下群眾比較關心的熱門話題,比如“減肥,喝酒,香菜,艾滋等”。但是,文中更值得大家關注的是作者對于生命意義的思考。
在科學的角度來說,動物、植物和人類都只是自然界中微乎其微的生物而已。我們?nèi)绾卧诘厍蛑泻椭C相處,是值得人類去思考的問題,人類不能有唯我獨大的想法。正如董卿曾在一檔節(jié)目中說過:“萬事萬物都在追求一個平衡,一旦破壞了這種平衡,槍響之后,沒有贏家”。作者也在文中多次呼吁,人類應該與動、植物和諧相處。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有幾個思考:
一、器官移植手術(shù)的興起,是人類的喜劇,卻是動物的悲劇。
沒有閱讀這本書之前,對于微生物生命的敬意確實低一些。人類用他們聰明的大腦,一直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的提出,確實給很多人類帶來了希望,比如器官移植術(shù)。每個人的器官是有限的,而且合適的器官又非常少的,當人的器官出現(xiàn)問題,又找不到合適的器官時,該怎么辦呢?偉大的科學家們,把目光放到了動物身上,在他們看來動物的生命沒有人類那么有價值,而且人類身上有很多同動物一樣的基因,一樣的器官,為何不能讓動物的器官為人類所服務呢?這或許就是自然界中肉弱強食的生存之道吧!人類作為自然界中的“勝利者”,主宰著其他生物的生命權(quán)。
文中講述了很多科學家在動物身上做研究的事情,也講述了世界上很多用動物的器官放在人類身上的案例,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但是,不得不說這項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成熟,對于人類是喜劇,對于動物則是悲劇。作者也提出,希望之后的科學發(fā)展到可以不傷害動物生命的基礎上,也能實現(xiàn)科學的進步,可是,真的會有這一天的到來嗎?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吧!

二、大多數(shù)人能接受基因的差距,卻不能接受生活的差距?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才知道原來有人天生就能低于艾滋疾病的攻擊,只因他們身體里面有一種CCR5的基因;還有人天生就擁有超高的智商,更有人天生就能保持好身材,還有人天生就能“千杯不醉”。我們都知道盡管大家都擁有一樣的五官,一樣的器官,但是細胞在復制的過程中,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而產(chǎn)生一些不同,從而導致我們?nèi)说膫€體差異性。我比較疑問的是,為什么很多人能夠接受人與人之間基因的不同,卻不能接受人與人之間生活的不同呢?難道是因為我們自己對基因沒有改變的主動權(quán),而對生活的改變有主動權(quán)嗎?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年輕人為什么會焦慮,抑郁?那是因為他們不能接受別人過著光鮮亮麗的生活,而自己只能過普通平凡的生活?,F(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階級之間的差距,物質(zhì)及精神方面的差距,讓很多人心理存在嚴重偏差,從而導致內(nèi)心不平衡,情緒出現(xiàn)問題。如果大多數(shù)人不能接受生活中的差距是因為主動權(quán)的問題,那我們又能夠改變生活中的什么呢?大多數(shù)人在既定的環(huán)境,規(guī)則和制度中,他們的主動權(quán)又有多少呢?能改變的又有多少呢?面對生活中的差距,你是會向面對基因差異一樣,選擇默默地接受,還是奮力的反抗呢??

三,基因的自私性是否可以論證“人性本惡”的觀點呢?
《自私的基因》是英國演化理論學者理查德·道金斯創(chuàng)作的科普讀物,作者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人們生來是自私的?!蔽覀冃r候接觸最多的是孟子《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人之初,性本善”?!叭诵员旧啤钡挠^點從小就植入到我們的思想當中了,直到進入社會后,我才接觸到荀子提出的“人性本惡”的觀點。
可能是經(jīng)過社會的毒打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之后,我個人是比較支持“人性本惡”的觀點。當讀完這本術(shù)之后,更加堅定了這個觀點。從我們體內(nèi)的基因和細胞,再到我們的思想都論證了人類的本性就是自私,基因是自私的,細胞是自私的,性格更是自私的,生物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的。如果人性本善的話,為何我們還需要教育幼崽們“善”的概念和行為呢?如果人性本善的話,為何要有道德和法制去約束人的思想和行為呢?
很喜歡思考的那種感覺,也很喜歡自己的想法被別人提出質(zhì)疑的感覺,因為越多人提出質(zhì)疑,提出不同的聲音,我們才能看到自己想法的狹窄,思維的偏見,知識的淺薄,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我們才會有動力及方向去完善自己。

最后,分享這本書中的一些知識,希望對你有幫助。
1、DNA屬于核酸的一種,核酸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DNA是螺旋結(jié)構(gòu),RNA是單鏈結(jié)構(gòu),缺乏穩(wěn)定性,容易發(fā)生變異。
2、正常人體細胞的染色體是23對,46條,22對常染色體,1對性染色體,性染色體XY是男性,XX是女性。
3、生命的本質(zhì)是化學,化學的本質(zhì)是物理,物理的本質(zhì)要用數(shù)學來描述?;瘜W統(tǒng)一在元素上,經(jīng)典物理統(tǒng)一在原子上,量子物理統(tǒng)一在量子上,而生命統(tǒng)一在DNA上。
4、我們所說的永生,不是說一個個體要一直存活下去,而是說一個種群的永久存續(xù)。
5、中樞神經(jīng)細胞不變,也正是我們記憶能長久不變的原因。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拓撲結(jié)構(gòu)。
6、愛是我們的神經(jīng)細胞、神經(jīng)元通過連接,消耗能量,所產(chǎn)生的一組腦電波、一種意識活動。
7、在生物世界里,生存的核心意義就是基因的傳遞,性是基因傳遞的核心要素之一。
8、酒量與乙醇脫氫酶,乙醛脫氫酶有關,酒量不好可能是因為體內(nèi)缺乏乙醛脫氫酶,導致乙醛不能完全分解,其持續(xù)作用與中樞神經(jīng),從而出現(xiàn)臉紅、嘔吐,昏睡等情況。
9、不愛吃香菜是因為11號染色體的組合不一樣。AA、AC嗅覺不是臺敏感,CC嗅覺比較敏感。
10、人是“三脈合一”的產(chǎn)物,基因遺傳是“血脈”;菌群傳遞是“菌脈”,社會文化傳承是“文脈”。“三脈”共同影響著一個人的方方面面。
11、爬行動物可以進行孤雌生殖,哺乳動物是需要進行性生殖;人類是碳基,機器人是硅基。
12、以好奇心為驅(qū)動的人類永遠不會停止探索未知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