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髓冒險譚 第十八章第5節(jié)
第五節(jié)
晃動了數(shù)秒之后,終于停下來了。
隨著房間劇烈的晃動,之前左邊的門,沉入了地底。
原本門所在的位置,露出了一面石墻。墻上有一個非常顯眼的圓形凹槽。
拿著金屬轉(zhuǎn)輪型把手,走到近前。
安裝上去,嚴(yán)絲合縫。
嗯,看來打開逃離這房間的通路的機關(guān),就是這里沒錯了吧。
轉(zhuǎn)動把手。
啪嗒。
右邊傳來什么東西掉落的聲音。
哦呼,是之前封住天然氣灶按鈕下方那個拉不開的區(qū)域的隔檔部分,脫落了下來。
跟想象的不同,里面并不是燃?xì)夤芫€,而是什么也沒有……準(zhǔn)確的說,是一條可以通向外面的狹窄通道。
呼……
看來這玩意兒果然不是真正的天然氣灶啊。只是個偽裝成天然氣灶的機關(guān)罷了。
門是假門,真正的出口卻隱藏在看似天然氣灶灶臺的下方嗎?這設(shè)計還真是頗有新意,沒想到呢。
我爬入了通道。
前方,有光。
果然,是傳送魔法陣呢。
就這樣,我被傳送到了第七個房間。
……
房間?
我環(huán)顧四周。
不太確定,這里是否能稱得上是【房間里】呢。
沒有屋頂。也沒有地板。
腳下所踩的是土地,然而,也并不能說我就在【戶外】。
四面都被很高的高墻圍住。雖然其中一面墻的邊上豎著一把梯子,但卻非常短小。
這梯子甚至沒有我高,就算用上它,也不太可能越過這些圍困住我的高墻呢。
被圍住的這片空間的面積。倒是和之前我所在的房間差不多大小??傊褪堑孟雮€辦法,從這個區(qū)域離開唄。
還是跟之前一樣,只有一半的區(qū)域有放置東西。
總之還是站在沒東西的這一半?yún)^(qū)域,開始進(jìn)行觀察。
左側(cè)的墻壁上有一塊石板。石板上有些數(shù)字和圖案。還有4X4,一共16個方形按鈕。
雖說按動那些按鈕,說不定會發(fā)生些什么。但我卻無法靠近左側(cè)的墻壁。
因為那墻壁的下方是一片寬約一米的泥沼。搬起梯子試了試,這片泥沼深不見底。只怕踩上去的瞬間我就會陷入進(jìn)去。
想用梯子平鋪當(dāng)橋也不太可行的樣子。梯子恐怕會沉下去,就算不會沉下去,梯子之間的空隙也太大了,作為落腳點實在是不夠安全?,F(xiàn)在還不知道這梯子有什么用,總之還是先把它豎到正面墻壁旁邊備用吧。
左側(cè)墻壁,那塊石板的上方,有一個藍(lán)色的梅花圖案。啊,并不是作為花卉的那種梅花的意思,而是指的撲克牌里的花色之一的那種梅花,也有人將其稱為草花。
所以說,這到底有何含義呢?
左側(cè)墻壁就是這樣了。
正面的墻壁正中,橫著列出了一個算式。
?+?×?-?=?
四個運算符號以及最后一個問號都是黑色。
前面四個問號,從左到右分別是紅色、藍(lán)色、綠色和紫色。
算式的右下角,有一個紅色的黑桃標(biāo)記。
嗯?什么叫紅色的黑桃標(biāo)記?
我說的黑桃,指的是撲克里的四種花色里的那個黑桃。只是形狀如此。顏色卻是紅色。
正面這墻壁,除了上面寫有這個格外醒目的算式之外,墻角還擺了不少東西呢。
擺在偏左位置的,是剛才就提到的那個矮小的梯子。
再靠右一些是一個上面畫有綠色菱形的小花盆。
不對,考慮到之前看到的【梅花】與【黑桃】的圖案,這個菱形,準(zhǔn)確的說應(yīng)該是撲克牌四種花色里的【方塊】才對吧。
花盆右邊是一株看起來就很危險的,長有許多尖刺的綠色植物。那些刺不出意外的話應(yīng)該是有毒吧。別碰為妙。
植物右邊隔了一小段距離是個大寶箱。打不開。而且沒有可以插鑰匙的地方。多半是需要什么機關(guān)才能開啟。
寶箱右邊是個破舊的小桌子,桌上擺著一個需要輸入三位密碼的密碼箱,以及一個倒扣的花盆。桌下則是兩個花盆。
桌子右側(cè)是個橫翻在地的花盆。
正面的墻壁差不多就是這樣了。
右側(cè)墻壁則簡潔得多。上面有一個小洞,洞上封著一根木板。如果有什么工具能把木板取下來的話,說不定能看到洞的對面有什么東西吧。
然后是被圍困的這片空間的中間區(qū)域。
略偏左邊,靠近那片沼澤的地方,倒著一個花盆。里面有土。
伸手在里面掏摸了一下,嗯,果然是有東西。
是一枚我之前在每個房間里都發(fā)現(xiàn)過的那種硬幣。這次上面的刻著數(shù)字是【6】。
區(qū)域正中間是一個噴水池。雖說池子的外觀臟兮兮的,卻從里面涌出非常清澈的水,而且聞起來還有些香甜。
感覺這種水喝了的話肯定會出事,雖然有些口渴,還是忍住吧。
噴水池底部的右邊側(cè)有一小塊軟土。如果拿到什么道具的話,說不定能挖開看看吧。
然后,就是噴水池的右邊。這個空間里違和感最劇烈的東西。
一只身軀龐大的大肥豬。一動不動的站在那里。
紋絲不動,也沒有在呼吸。雖然看起來栩栩如生,應(yīng)該只是個擺件而已。
大肥豬的身上,用藍(lán)色寫著【12】的字樣,不知是何含義。
嗯,觀察到的線索差不多就這樣了,開始解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