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文學(xué)作品選P1
https://b23.tv/Nw68fyx
文學(xué)知識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拔逅摹毙挛幕\動的主將,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奠基人,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 《狂人日記》發(fā)表于1918年,是中國第一篇現(xiàn)代白話小說,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小說集《吶喊》和《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fēng)》、《華蓋集》、《二心集》、《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等。 .
《阿Q正傳》,魯迅小說代表作。收入小說集《吶喊》。
《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xiàn)了辛亥革命前后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 .《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共九章,是采用章回體的形式寫成的?!栋正傳》中的人物有
趙太爺、阿Q、吳媽、假洋鬼子、王胡、小D
等。 ·魯迅小說的創(chuàng)作思想是“啟蒙主義,為人生, 改造國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既指極端貧困的物質(zhì),更指極端麻木愚昧的精神“病苦”。 .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lǐng)袖之一,魯迅在長期挖掘、批判國民劣根性的同時,不僅集中地、深刻地探討了新型國民性的內(nèi)涵,而且對建構(gòu)新型國民思想道德素質(zhì)的途徑、方法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魯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問題,他一生以 筆為刀,解剖中國人的靈魂,對民族精神的消 極方面給予徹底的暴露和批判。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 《阿Q正傳》意在“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靈魂”,讓世人清醒頭腦。
本文介紹
.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nóng)村為背景,描寫未莊流浪雇農(nóng)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姓名都被人遺忘了。
悲慘的地位使他倍受凌辱,而他卻自輕自賤,自欺自慰,用精神上的勝利來掩蓋實際上的失敗和被奴役的地位。
后因向趙太爺?shù)呐汀扒髳邸?被趙秀才打出門外。為討“生計”,被迫進城入伙偷盜。辛亥革命波及未莊時,他從縣城返回。雖一向反對"造反",但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對此驚恐萬狀,于是也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 正當(dāng)他聲稱"造反",并沉浸于幼稚而糊涂的幻想之中時,搖身一變?yōu)?革命黨'的假洋鬼子揚起"哭喪棒",不許他革命,趙家遭搶后,無辜的阿Q又突然被"革命黨"抓進縣大牢處決了。
一,阿Q身份介紹
1.
名目
:飲車滿江者,流不入三教九流,故曰正傳 2.被剝奪了姓趙的權(quán)利,
姓氏模糊
3.
名字
也難確定
4.
籍貫
不明
5.
社會地位
:是社會最底層、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小人物
二,追述往事刻畫阿Q的性格特征
1.身份:到處打短工的赤貧雇農(nóng)→“我們先前比——你闊多了,你算什么東西?”
2.自我定位:
①所有末莊的居民全部在他的眼睛里,甚至兩位“文童”,他也不以為不值得一笑;
②因進過城而自負(fù),又“鄙薄城里人”(
自欺欺人,妄自尊大
)
3.
忌諱
“癩頭瘡” ·打罵(
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
) 總是吃虧多→怒目而視。人們和他玩笑 →“
你還不配
”,仿佛是高尚的癩頭瘡 →終至于打架被打,“
我總算被兒子打了……
” →打者要他說是“
人打畜生
”,他自降一級,“
我是蟲豸
”。認(rèn)為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
自譬自解、自輕自賤、自欺欺人
) 4.押牌寶事件: 不幸贏而被搶被打→說是算被兒子拿去了罷,總還是忽忽不樂 →說自己是蟲豸罷,也還是忽忽不樂→感到失敗的苦痛 →自打兩個嘴巴,仿佛是打別一個→心滿意足,得勝。(
自我摧殘、自我虐待
)
三,續(xù)寫阿Q精神勝利法
1.自稱姓趙事件: 被趙太爺打嘴巴→“現(xiàn)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 →以為威風(fēng)的趙太爺成了自己的兒子,得意了許多年。(
轉(zhuǎn)嫁屈辱、欺凌弱者、畏強凌弱
) 2.與王胡比抓虱子被打→罵假洋鬼子被打 →是平生第一件、第二件屈辱→遷怒、欺負(fù)小尼姑 →十分得意的笑。
四,阿Q拙劣的求愛經(jīng)過和遭到可悲結(jié)果
1.女性觀: ①
女人是禍水
。“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圣賢,可惜全被女人毀掉了。”他摸了小尼姑后嚴(yán)重失眠,可知“女人是害人的東西”。 ②老小尼姑是
異端
。 ③女性心理都是要
勾引男人
:“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薄耙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野男人?!薄耙荒幸慌谀抢镏v話,一定要有勾當(dāng)了。 2.與女性關(guān)系: ①怒目而視,說“誅心話”,冷僻處扔小石頭。 ②性騷擾:動作騷擾--"五六年前,在戲臺下的人叢中擰過一個女人的大腿?!薄巴蝗簧焓秩ツχ列绿甑念^皮,呆笑著。"語言騷擾--“禿兒!快回去,和尚等著你……”“和尚動得,我動不得?” ③希望被勾引:對“一定想引誘野男人”的女人,他時常留心看、留心聽。 ④沒人勾引他:“然而伊并不對他笑,”又不跟他做“勾當(dāng)”??梢?,女人太可惡,都裝“假正經(jīng)” 3.求愛悲劇 ①
太外行
:時機不對。吳媽正和他談閑天,嘮叨著的時候,根本沒有做好半點思想準(zhǔn)備 ②
假浪漫
:“忽然搶上去,對伊跪下了?!?③
赤裸裸
:“我和你困覺,我和你困覺!” 4.結(jié)果: ①被打罵,逃回土谷祠,一段初戀的強烈情感在外在暴力的摧殘下宣告天折! ②最終得地保調(diào)解,接受五個不平等條約,被逼上末路。(
自以為是又率真任性
)
五 ,阿Q的生計問題
1.因趙太爺逼迫而失業(yè)→不敢找趙太爺算帳而找小D“龍虎斗”→到尼姑庵偷蘿卜又當(dāng)面狡辯(
流氓無賴
)
六 ,阿Q從短暫的中興到末路
1.中興:進城回來,有錢有物。 ?①未莊人:敬畏,覺得阿Q“地位有如趙太爺” ②婦女: 先前-怕性騷擾,看見阿Q,“便個個躲進門里去。甚至于近五十歲的鄒七嫂,也跟著別人亂鉆,而且將十一歲的女兒都叫進去了。” 現(xiàn)在--"伊們都眼巴巴的想見阿Q?!薄安坏娏瞬槐埽袝r阿Q已經(jīng)走過了,也還要追上去叫住他。" ③趙太爺:“聽說你有些舊東西,…可以都拿來看一看,因為我倒要。”阿Q說都賣完了,趙太爺不覺失聲的說,“那里會完得這樣快呢??(
整個未莊就是一個趨炎附勢的社會,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
) 2.阿Q不諱飾當(dāng)賊的經(jīng)歷?(
率真任性,把自己從中興逼到末路
) ?
七 , 辛亥革命到來時各階層對革命的態(tài)度
1.
革命動機
:革命“使舉人老爺害怕?!备锩刮辞f人敬畏。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 2.
革命水準(zhǔn)
:停留在反清復(fù)明的認(rèn)識和水平上 “造反?有趣,……”“白盔白甲的革命黨“三尖兩刃刀,鉤鐮槍” 3.
革命目的:
“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歡喜誰就是誰。" ?①瘋狂報復(fù),濫殺無辜“未莊的一伙鳥男女”跪下求饒,“誰聽他!”“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還有秀才,還有假洋鬼子。”“留幾條么?王胡本來還可留,但也不要了。 ②搶劫財物,奴役百姓:“直走進去打開箱子來: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一張寧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擺了錢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趙家的罷。”“自己是不動手了,叫小D來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③搜刮女人,荒淫無恥:“趙司晨的妹子真丑?!薄凹傺蠊碜拥睦掀艜蜎]有辮子的男人睡覺,嚇,不是好東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薄皡菋岄L久不見了,不知在那里,--可惜腳太大。" 4.
革命結(jié)果
:到尼姑庵革命,沒趕上,很失意 (
阿Q與趙太爺是一路貨色:阿Q一旦得志,會比趙太爺還狠毒無恥;趙太爺一旦失意,會比阿Q還卑賤膽怯。
)
八,寫辛亥革命引起的未莊的變化
1.
革命的影響
:除了大家盤起辮子,一切不變
2.?假洋鬼子不準(zhǔn)阿Q革命。
阿Q心態(tài)
:不被準(zhǔn)許革命,就要告狀,讓革命者被殺頭,“滿門抄斬,--嚓!嚓!”
九 , 阿Q被當(dāng)作替死鬼被捕
1.審訊: ① 看到官,“膝關(guān)節(jié)立刻自然而然的寬松,便跪了下去了?!? ②畫圈不圓:先是“羞愧自己畫得不圓”,不多時就釋然了,“孫子才畫得很圓的圓圈呢。 2.上刑車:知道要殺頭,先是急,卻又泰然了,“覺得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 游街 3.“以為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游街要示眾罷了?!薄靶呃⒆约簺]志氣”,“竟沒有唱幾句戲”。無師自通說了句“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想說“救命”,終沒有說。(
精神勝利法的最后大表演:死要面子活受罪。)(阿Q在棺材里可能還在想:“媽媽的,可惡!這一回總算是兒子把老子給冤殺了!"但轉(zhuǎn)念一想,自己是第一個被兒子冤殺的人,除了“被冤殺”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你算是什么東西呢!?”
)
文章分析
.魯迅對阿Q抱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tài)度,刻畫出了國人的魂靈,暴露出國民的劣根性,目的是“
引起療救的注意
”,表達(dá)了魯迅以改造國民性為核心的啟蒙主義文學(xué)主張 .阿Q是生活于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農(nóng)村(未莊》的普通落后的雇農(nóng),是質(zhì)樸、愚昧、沾染上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農(nóng)民。
國民性
國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國民素質(zhì),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質(zhì),或者說國民性與民眾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在一般情況下是通用的。基本內(nèi)涵都是指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尺度、性格特質(zhì)、道德規(guī)范、思維方式乃至于心理、風(fēng)俗習(xí)慣等等。
阿Q形象的典型意義
1.魯迅抱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tài)度,刻畫出了國人的魂靈,暴露出國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療救的注意”,表達(dá)了魯迅以改造國民性為核心的啟蒙主義文學(xué)主張。 2. 小說通過對阿Q“大團圓”結(jié)局的描寫,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即資產(chǎn)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僅僅推翻了封建皇朝,但沒有改變社會底層人民的命運,也沒有喚醍人民群眾為 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斗爭,所以貧苦農(nóng)民阿Q最終還是成為“革命”的犧牲品。 3.通過對阿Q刻畫,分析了當(dāng)時社會所存在的弊端,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國國民的劣根性,而且對于現(xiàn)在社會也具有典型意義。 4.阿Q是許多現(xiàn)代國人的靈魂,幾乎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隱藏著一個“阿Q”,而且許多現(xiàn)代中國人的身上都有著同阿Q一樣的思想觀、道德觀 5.阿Q是現(xiàn)實的教科書,所犯的毛病是社會的通病,許多人站在他面前都能被照出影子來;阿Q還具有國際上的典型意義,阿Q不光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
分析作品中現(xiàn)實主義特色和傳神的白描手法。
(1)小說以現(xiàn)實主義手法,塑造阿Q藝術(shù)典型。阿 Q生活的未莊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nóng)村的縮影,阿 Q身上以精神勝利法為核心的性格與思想是中國人身上封建專制壓抑下國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現(xiàn),是人類在艱難的生存困境中無法憑自己的力量戰(zhàn)勝環(huán)境時的普遍性的精神特質(zhì)。 (2)小說不追求情節(jié)的離奇曲折,而是采取了漫畫式的、邊議論邊敘述的敘事方式,將一些生活片斷 的場面相銜接,既完整地描寫人物命運,又能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3)采取悲喜交融的手法,阿Q看似可笑的芒行為與觀念,都帶來了悲劇性的遭遇與結(jié)局,喜劇因素與悲劇因素渾然一體 (4)具有強烈諷刺性,用夸張、怪誕的藝術(shù)手法,描寫社會上種種可笑而荒誕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