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拒絕精神內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那種明明有很多事要做,卻根本無法起身去做的時候。想著還有那么多事要做,沒時間怎么辦?做不完怎么辦?自己能做好嗎?把一切或許會發(fā)生的事都想一遍再去行動,最終卻是精力不振無力再起。
“過度思考可能是大腦嘗試控制情況,使你對下一步該怎么做更有信心的一種方式。你的大腦試圖通過循環(huán)一切可能的情況來嘗試預測將會發(fā)生的事來減少你的焦慮?!保?Dr. Sanam Hafeez,?紐約神經(jīng)科學專家)
對,腦子里過了一遍可能會發(fā)生的事情,然后更焦慮了,咋整?我們試圖預測掌控自己的未來,對未知大都恐懼,卻又因為無法預知所有而煩惱焦慮,害怕壞的結果,進而陷入一種精神內耗的惡性循環(huán)。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緩解這一現(xiàn)象呢?
??擁抱未知的可能性。
對于有一套自己的日常routine的人來說,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去接觸未知的領域總是令人焦慮的。有時甚至走出家門都能使人壓力倍增,因為我們似乎控制不了世界的變量。但不是所有未知都會給我們壞的結果。有時去接觸新的日常,新的工作,新的環(huán)境,都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但如果沒有行動,腦海里的想象就永遠不會變成現(xiàn)實。
??不對行動的結果過分糾結。
緊接上一條,就算行動的結果不帶來收獲也可以接受,因為我們通過嘗試,明白了什么是合適/不合適自己的,喜歡或討厭什么,明白自己的長處與短板,也能通過一次次行動刷新自己的經(jīng)驗值,進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生活就像一場大型實驗,需要太多的實驗數(shù)據(jù)來解構我們存在的世界,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幫我們收集數(shù)據(jù)。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數(shù)據(jù),結論上來說都是構成實驗的一部分。
??接受失敗,學習失敗。
可是說到底,我們更多時候對可能發(fā)生的壞事導致自己失敗而感到焦慮。好的“數(shù)據(jù)”并不能夠消除壞的“數(shù)據(jù)”。但是失敗與接受失敗的過程往往就是塑造人格的過程。因為面對失敗這一客觀存在,高傲的自我不得不開始自省。每一次失敗就是一座個人歷程的坐標。當我們越過很多次失敗,回首望去,才猛然發(fā)覺自己前進了多遠,進步了多少。健身小白通過一年的訓練便可以有顯著的進步。繪畫小白畫過無數(shù)的丑稿子后也可以成為繪本大大。無數(shù)次失敗無法造就完美,但是可以使我們進步。
??多感知并接納自己的情緒。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若只是用于精神內耗,一味焦慮憂思自我批評,未免過于可惜。拒絕精神內耗不是完全無視自己負面的情緒,而是主動去理解消化,不讓負面情緒沒有控制的淹沒自己。
感到焦慮了?那就去思考什么讓自己焦慮,有什么解決辦法。如果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事情,那多想也無益。
意識到自己又開始胡思亂想了?那就深呼吸,冥想,告訴自己停下來,有意識地去思考,不要讓無邊的想象帶跑自己的思路。
朋友/戀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很奇怪?那就去溝通。不能讀心的人所有猜測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其實都是自己的想法。而自我厭惡帶來的自我批評往往傷害最深。溝通會給我們更多情報來分析事態(tài),能夠更好地理解別人的想法以及對方為什么這么做,從而減少過度思考。
不清楚自己想什么?那請靜下心來問一問自己想要什么,為什么這么做,追根溯源也好逆向工程也罷,寫日記/聽音樂/躺著/多和自己聊聊天,認可并接納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你會對自己有不一樣的感覺。
莎士比亞在《麥克白》中寫道:
?????“Life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人生不過是癡人說夢,滿是毫無意義的喧囂與躁動。生活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