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鐵路詳解系列1:動力集中動車組列車
1876年,吳淞鐵路動工。
1897年,淞滬鐵路動工。
1898年,淞滬鐵路建成通車。
上海作為中國最早建設鐵路的城市,在鐵路系統(tǒng)的多個業(yè)務條線上都留下了大量“首次”和“首創(chuàng)”。但早早盛開的花朵也必然早早凋謝:隨著城市的建設發(fā)展,淞滬鐵路在影像設備發(fā)展尚不完善的時代就已步入了歷史。因此,對淞滬鐵路的研究總是困難重重的,有時甚至需要憑借口述史料還原歷史建筑的外觀結構。筆者所寫的“淞滬鐵路”系列文章必然充滿大量錯漏,請各位讀者批判閱讀,也煩請各位讀者予以一一斧正。本篇文章中,筆者將嘗試對淞滬鐵路所運用的中國鐵路早期動車組列車作一簡單敘述。

一、風從何來
(此處由于眾所周知的平臺原因作數(shù)據(jù)刪除)

**年,日本川崎工廠生產(chǎn)的共11輛キハ42000型和キハ40000型輕油動車由**華中鐵道從**鐵道省交接而來。兩型車以動力車的身份出現(xiàn)在淞滬線使用的動力集中動車組中,這兩型車在車底裝有120匹馬力(另有150匹馬力之說)汽油機的同時還能夠承擔旅客運輸任務。動車組中通常編入3至5輛客車為拖車,其較兩端動力車略短,每車可載員80人。動車組運行速度在50千米/小時以下,運行區(qū)間為上海站至炮臺灣站間,全列編組5至7輛。具體開行情況為:初期上海至江灣,每日開行6對。10年上海至炮臺灣開行4對。每逢星期六、日加開直達特別快車1對。21年開行10對,30年開行37對,48年開行9對。

此處請讀者注意,位于蘊藻浜上的淞滬鐵路蘊藻浜大橋曾兩次被*毀,最終全部拆除,淞滬線縮線為上海站至蘊藻浜站區(qū)間。

49年,包含之前從外地調(diào)來的其他輕油動車共計13輛全部配屬上海機務段,全部用于淞滬線開行市郊列車。50年以后因為燃料短缺,動車改燒木炭和煤氣;因為車輛常年運行以及缺乏修繕條件,因此部分動車拆除底部動力單元,改為普通拖車重新編入動車組運用。
隨著鋼鐵工業(yè)建設推進以及公交汽車開通,上海市中心至吳淞郊區(qū)鐵路客流量呈駝峰型變化,最終停運。具體來說,市郊列車運行于上海寶山路站至蘊藻浜站區(qū)間。50年圖定列車8對,52年13對,53年9對,54年后逐年減少,改為上海鋼鐵一廠職工上下班專列。專列運行于上海寶山路站至上海鋼鐵一廠廠內(nèi)工業(yè)站區(qū)間。59年11月1日開行上海至上海鋼鐵一廠職工上下班專列1對,60年11月增至3對,61年8月減為2對,62年6月減為1對。同時,62年繼續(xù)開行市郊客車3對。63年全線客運停止。
注:寶山路站位于上海站淞滬場機車掉頭線延長線上,但仍歸于上海站。推測為分流通勤旅客和出行旅客特地改為站外辦客。

(這里本來有一張一廠的票但是找不到放哪了,先鴿著)


此時,動車組各動車使用年限即將超過30年,已不適合在正線上繼續(xù)運行(上海地鐵一號線早期列車計算93至22年為29年),因此均被分流至工礦企業(yè)和上海局工務部門。
二、君謂何名
上文中所述和上海局各類資料均未涉及動車的國鐵命名方式,因此由鐵路歷史愛好者“寧柳跨越”分享的《柳州鐵路局志》中發(fā)掘史料如下:

筆者推測,62年7月從上海局接收的該YZ1型輕油動車應為上海鋼鐵一廠職工上下班專列所用動車組的一端動力車。而根據(jù)鐵路歷史愛好者“析木分野”所述,YZ1型應為“南滿鐵道ハ1型客車”。這個問題就
留給你們當作燈謎去猜好了。
關于動車組各車的命名方式,參考如下圖所示

筆者推測動車組各車命名時不區(qū)分動車拖車,根據(jù)型號分別命名為YZ1、2、3型并賦予三位數(shù)編號。
三、運用模式
49年后,淞滬線動車組日常停放于江灣站和上海站內(nèi),機輛分開管理,拖車由上海車輛段管理,帶有通過臺的中間拖車通常存放于上海站淞滬場北側(cè)股道和江灣站1、4、5道。當然,這些車輛的調(diào)車和六十年后的年輕人不同,不需要過渡車廂和轉(zhuǎn)換車鉤。動車權責方尚不明晰,未納入上海機務段機車統(tǒng)計。

注:上圖上方淞滬線下行方向線路右側(cè)白色矩形雨棚即寶山路站。


在攝像器材缺乏的年代,寫實畫作同樣可以當作史料。注意右側(cè)細節(jié)栩栩如生的BDB-A型帶柄大型油燈道岔表示器。
?

動車組運用時由上海機務段值乘,上??瓦\段提供車上服務??傮w看其運用模式仍與普通機輛模式列車相同,相較于CR200J等列車,更像是廣鐵燒八動集。
四、今何在
淞滬線動車由于運用撤銷時間早,車輛分流去向錯綜復雜,具體情況已無從考證。筆者僅將目前收集到的キハ42000型和キハ40000型輕油動車保存情況分享如下:撫順電鐵108車部分拖車、鞍山鋼鐵2臺。

圖片欣賞:
注:相似的同系列車作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