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階
大慮克就 桓階 999 魏
【正朔】:鎖定技。每輪開始時,所有角色依次棄置一張牌,所棄牌(此牌以最終進入棄牌堆的為準(zhǔn))點數(shù)唯一最大的角色防止本輪第一次收到的傷害且本輪摸牌階段摸牌數(shù)+1。
【乞喪】:使命技。其他角色所棄牌即將進入棄牌堆時,你可以用一張牌代替其中與之同花色的牌。
成功:你以此法獲得每種花色的牌不少于一張時,你獲得【寄命】并修改【正朔】。
失?。阂幻渌巧珬壟茣r,若你沒有手牌,你翻面并摸X張牌(X為你以此法獲得牌的花色數(shù))。
【寄命】:限定技。一名其他角色的準(zhǔn)備階段開始時,你可將你的所有牌交給該角色,然后本回合改為由你操作。
【正朔·修改】:每輪開始時,你可以棄置一張牌并指定一名角色,該角色防止本輪第一次受到的傷害且摸牌階段摸牌數(shù)+1。
臺詞:
【正朔】:(渾厚的鐘聲)。
? ? ? ? ? ? ? ? ? ?天命當(dāng)歸稽古者!
【乞喪】:舉薦之恩,竟只能以乞喪相報。
? ? ? ? ? ? ? ? ? 以此人,換此尸,公,意下如何啊。
成功:斧鉞加身何所懼,扶君靈柩歸故鄉(xiāng)。
失?。盒邞M無地,唯有自匿······
【寄命】:臣雖疾病,豈敢負(fù),陛下囑托。
? ? ? ? ? ? ? ? ? 統(tǒng)大魏臺閣,寄天下之命!
【正朔·修改】:天之歷數(shù),實在曹氏。
? ? ? ? ? ? ? ? ? ? ? ? ? 唐堯讓虞舜,魏能繼漢德。
死亡:陛下,臣,先走一步······
之前在看《謚法解》,突然想到一個偷懶的辦法,把人物的謚號換成對應(yīng)的四字解釋不就好了?桓階的謚號是“貞侯”,“貞”的一個意思是“大慮克就”,意思是思慮周全能夠成事,縱觀桓階一生,也確實符合這個描述。
一技能【正朔】,來自桓階和一些人一起對正朔一事的建議?!罢贰北局敢荒曛酰艜r信奉陰陽五行之說,正朔就逐漸演變成了王朝正統(tǒng)的象征。魏國剛建立,曹丕要從漢朝的“火德”改為下一個“土德”,但正朔卻依然沿用了漢朝的十三月正,因為當(dāng)年夏朝也沿用了虞舜(虞舜恰好也對應(yīng)土德)的歷法,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嫌麻煩懶得改?;鸽A認(rèn)為這種思路是不對的,于是上表要求把正朔也改了。
這事不大不小,不過我覺得這個名字挺帥氣的,就給個技能吧。技能效果很好玩,所有角色棄牌(爭奪正統(tǒng)),誰贏了(點數(shù)最大),誰就可以有優(yōu)待。臺詞上,我靈機一動,“鐘聲”似乎可以表示一種時間的開啟,于是模仿神周瑜來個“渾厚的鐘聲”。而第二句臺詞的“稽古者”,自然就是效法唐虞的正統(tǒng)者?!盎拧币惨娪谀瞧?。
這不會資敵嗎?不會,因為有下一個技能。
手殺搞了個使命技,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就蹭個熱度。恰好桓階也有個“使命”可以做成技能。當(dāng)年舉薦桓階的是孫堅,結(jié)果后來孫堅打劉表時戰(zhàn)死,桓階就冒著生命危險去找劉表,讓他把孫堅的遺體帶回去?!捌騿省本褪窃模蚯笫w的意思。
演義里的情節(jié)更豐富一些:孫堅雖然死了,但其他人生擒了劉表的黃祖,桓階就說自己和劉表是老相識,讓自己去,用活的黃祖去換死的孫堅,其間也經(jīng)歷了一些危險,最后成功。所以技能里體現(xiàn)了一個“交換”的過程。比如一個人棄牌,齊了三張梅花一張方片,你可以用一張梅花換回那三張梅花,不過一次棄牌只能發(fā)動一次。由于【正朔】的存在,桓階使命成功很容易。
失敗的語音中“自匿”一詞來自一個小事情。曹操和袁紹對峙,劉表把荊州獻給了袁紹,桓階勸新任長沙太守把長沙獻給曹操,及時表明立場。結(jié)果劉表就來打長沙。曹操正和袁紹打也沒法支援,結(jié)果長沙陷落,新太守也死了??梢哉f是被桓階坑死的。史書載:“階遂自匿?!倍懔似饋?,于是失敗的效果是翻面。
成功的兩個技能,一個叫【寄命】。這個名字聽上去很牛逼,但是其實也沒發(fā)生什么事。當(dāng)時桓階生病,曹丕就對他說:“我剛把年少的兒子和天下的命運寄托給您,您要加油啊!”可見曹丕還是相當(dāng)重視桓階,都能“寄天下之命”了,所以這個技能得搞厲害的。我想到了線下神貂蟬的技能操控別人的回合,確實能體現(xiàn)出一種掌控全局的技能。但是,肯定得是限定技?;鸽A有很多花里胡哨的技能,但這個絕對是核心中的核心,甚至讓他有點陰間。
臺詞中的“臺閣”是尚書臺的意思,桓階作為尚書令,是尚書臺的主官。東漢時期,尚書臺雖然品秩不高,但是直接對皇帝負(fù)責(zé),是實際上的政權(quán)掌握者,因此桓階有“寄命”這個技能,也沒有什么問題。
使命成功后,還修改了技能“正朔”。因為有趣的是,在演義中,給曹丕寫所謂“禪讓”詔書的人就是桓階。如果之前是誰遵循正統(tǒng)誰繼承天命,那么現(xiàn)在就是桓階直接指定一個人來了。不過失去了讓全場棄牌,所以在某些場合不一定是完全升級。臺詞基本來自那片詔書。?唐堯讓虞舜,魏能繼漢德卻是我自己寫的,雖然詔書中當(dāng)然用了這個典故。在那些亂臣賊子逼迫皇帝禪讓時,總會用上三代的這件事,不得不說是歷史的諷刺。
最后,雖然桓階被曹丕“寄命”了,但自己還死在曹丕之前,所以死亡臺詞寫成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