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金石教育解讀成人的世界:只篩選不教育,只選擇不改變
成年人的相處規(guī)則:只篩選,不改變。
1
前幾天讀比爾·蓋茨的傳記,讀到了一件事:
作為世界首富,蓋茨經(jīng)常出席各種重要活動。大概是20年前吧,布魯塞爾邀請他做一場演講,蓋茨答應(yīng)了。
那一天,蓋茨西裝革履,正準備邁入會議室的時候,人群中突然沖出一名男子,將一塊蛋糕扣在了他臉上。
作為受害者,蓋茨是怎么處理這起事件的呢?
他并沒有起訴這個鬧事者,而是笑著說“蛋糕味道不錯”,然后他用最快的速度,換掉了自己的保安團隊。
“作為保安團隊,他們的工作是不合格的,他們沒能避免危險的發(fā)生,如果襲擊者扔的不是蛋糕,而是炸彈,那我就完蛋了。我無法阻止別人向我扔蛋糕,但我可以更換自己的保安團隊,讓合格的人來勝任這個職位?!?/p>
蓋茨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首富,他說他靠的就是這樣的思維:只篩選不教育,只選擇不改變。
2
為什么只篩選不改變呢?
因為很多人的出生不一樣,稟賦不一樣,家境不一樣,教育不一樣,經(jīng)歷不一樣,所以必然會造成三觀不一樣,思維不一樣,眼光不一樣,立場不一樣。
只要三觀和思維一定性,人基本上就很難改變了。
所以千萬不要想著要改變誰,因為你誰也改變不了。
別的且不說,
就以俄烏沖突為例,
就以中醫(yī)西醫(yī)為例,
就以共存清零為例,
我們天天在網(wǎng)上辯來辯去吵來吵去,最后說服誰了?恐怕一個都沒有吧。
新聞傳播學(xué)者杜駿飛,總結(jié)了一個網(wǎng)上辯論的分歧倍增定律,
“如果雙方觀點有分歧,那么每一次掐架之后,分歧都將倍增。因為雙方的發(fā)言,都是在為自己的觀點找理由,所以雙方越是掐架,就越會堅信自己的觀點?!?/p>
確實如此,所以當(dāng)別人的觀點和立場跟你不同的時候,千萬別試圖說服對方和教育對方,這世界沒有一個人是可以輕易被改變的。

3
如果你非要執(zhí)著于教育和改變對方,大概率會把自己的心情弄得很糟糕。
就以我為例吧。
我前年寫過一篇Diss陰謀論的文章,一個讀者留言說:“你寫的文章就是一堆狗屎?!?/p>
我回復(fù)問他:“你覺得哪些地方有問題,如能指出來,我非常感謝?!?/p>
對方回答:“狗屁文章,我看個開頭就不想看了?!?/p>
我不服氣:“你都沒看,憑什么說我寫的是狗屎?”
對方蠻不講理地說:“我說是狗屎就是狗屎?!?/p>
我生氣了,和他辯論起來。但最后還是我辯論輸了,因為對方根本不跟我講理,一直用下三濫的方式罵我,所以我只得閉嘴。我的心情因此而壞了好幾天。
關(guān)于掐架,有一個定律——修辭定律。
“就是爭論最后誰會贏,不是取決于誰的論據(jù)好,而是取決于誰更會用‘修辭’。”
所以犯不著說服對方教育對方,因為你不但說服不了對方,反而會把心情弄得非常糟糕。
4
如果你非要執(zhí)著于教育和改變對方,很可能還會遭人嫉恨和報復(fù)。
我有一個朋友就是,前年因為香港暴亂事情,跟一個同事發(fā)生了爭論。
我朋友搞銷售的,口才特別好,所以說得對方啞口無言。但對方啞口無言不代表你就贏了,對方說:“你還是說服不了我?!?/p>
沒想到隔了幾天,對方悄悄給領(lǐng)導(dǎo)打小報告,說我朋友在銷售中吃回扣。吃回扣這種事情,本來就很難解釋清楚,結(jié)果我朋友被領(lǐng)導(dǎo)大罵了一頓。
關(guān)于爭論還有一個定律——小人定律。
“氣量小的人喜歡報復(fù),得罪了他,他就懷恨在心,會背后玩陰的報復(fù)你?!?/p>
所以當(dāng)對方觀點和立場跟你不同時,你犯不著去說服和教育對方,因為你不但說服不了對方,還可能造就一個想報復(fù)你的人。

5
如果你非要執(zhí)著于教育和改變對方,還可能會為人生帶來重大禍患。
大家還記得宇芽家暴案嗎?2019年的時候,她差點被陳鴻家暴致死。
宇芽跟陳鴻交往時,看到的全是他的優(yōu)點:
“畫家,出過畫冊?!?/p>
“很會拍照,出過攝影集?!?/p>
“感覺很有才華?!?/p>
正是基于陳鴻很有才,宇芽決定跟他談戀愛。在談戀愛期間,
有一次兩人發(fā)生口角,陳鴻毆打了宇芽。當(dāng)時有朋友勸宇芽跟他分手,“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shù)次?!?/p>
但宇芽不相信,“我相信他是愛我的,我相信自己能夠讓他變好?!?/p>
但是宇芽的苦口婆心,并沒能讓陳鴻發(fā)生轉(zhuǎn)變,兩人走到一起后,陳鴻三天兩頭家暴她,2019年那一次,宇芽差一點被他弄死在電梯里。
宇芽的例子告訴我們:千萬別試圖去說服對方改變對方,只篩選不養(yǎng)成,不然會給你的人生帶來重大禍患。
6
有一天,孔子的學(xué)生子路,在門口跟一個人發(fā)生爭執(zhí)。
子路說:“一年有四季。”
那人說:“一年只有三季?!?/p>
兩人在那吵了半天,還差點動上了手。這時候,孔子來了,兩人便找孔子仲裁。
孔子聽完,跟那人說了一句:“你說得對,一年只有三季?!?/p>
于是那人得意洋洋而去。子路很不服氣,問孔子:“一年明明有四季,先生怎么說只有三季。”
孔子說了這么一句話:“跟一個連四季都不知道的人較真,我沒罵你都算不錯了?!?/p>
孔子就做得很好,遇到三觀和立場沒法調(diào)和的人,與其互相說服,不如互相刪除。我覺得蘋果好吃,有一堆理由。你覺得香蕉好吃,有一堆理由。沒關(guān)系,我們彼此都不用改,不舒服的關(guān)系到此為止就行了,我去跟喜歡吃蘋果的人在一起吃蘋果,你去跟喜歡吃香蕉的人在一起吃香蕉,我們彼此不都開心了嗎?
所以成年人就應(yīng)該這樣:各人只是滿足各人的偏好,不去說服別人,也不讓別人來說服,我們只篩選不教育,只選擇不改變。?
三觀不同,不必強融。

7
有人問比爾·蓋茨:“微軟的人這么優(yōu)秀,你們是怎么培養(yǎng)的?”?
比爾·蓋茨回答:“我們沒有培養(yǎng),人是由過去那么多年的環(huán)境造成的,所以只能天成只能篩選,不能培養(yǎng)。我們所做的,只是把合適的人從人群中篩選出來,而不是把不合適的人教育好培養(yǎng)好。”
確實是這樣。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個大咖感嘆:“不同格局的人,是沒辦法坐在一張桌子上談事情的?!?/p>
為什么這樣感嘆呢?因為他苦口婆心地勸導(dǎo)一個下屬:“不要內(nèi)耗,不要糾結(jié)一時得失,要關(guān)注長遠。”
但下屬卻跟另一個同事說:“他就是想用這樣的話術(shù),讓我放棄眼前利益,然后大占我的便宜?!?/p>
以前這位大咖總是想著勸導(dǎo)下屬,但現(xiàn)在他不了,“遇到思維系統(tǒng)不一樣的人,我直接就辭退了,然后再去尋找思維系統(tǒng)一樣的人,于是我的公司就這樣變順暢了。”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欲望。只篩選不教育,只選擇不改變,會讓很多事情變得高效和簡單。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其實只需要換個人就可以解決。
8
作家“三更雨”講了一件事,她果斷跟男朋友分手了。為什么分手呢?
“我男友用一張百元假鈔,去一個老奶奶那里買了三斤李子,然后得意洋洋地提李子來看我,還跟我炫耀:她不會分辨假鈔,下次你有假鈔,也去她那用吧?!?/p>
這個男友本來特別帥,“三更雨”很喜歡他,但經(jīng)歷此事的第二天,“三更雨”就跟他提出了分手:“對不起,我們不是一路人。”
有朋友勸“三更雨”:“你是不是做得太過了,你教育教育他不就行了?!?/p>
“三更雨”說了一段話:“找戀愛對象或結(jié)婚對象,選擇是第一重要的,因為后期改變對方的可能性基本為零。我要找的是此刻品性就很好的人,而不是將來可能變好的人。所以只要遇到家暴的、摳門的、撩騷的、愚孝的、嗜酒的、嗜賭的,我立馬就會把他們淘汰出局,不會花任何精力在他們身上,教育是他媽媽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p>
談戀愛確實就應(yīng)該這樣:只篩選不養(yǎng)成,只選擇不改變,放下助人情節(jié),尊重他人命運。?
9
特別喜歡一句話:“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就是不再急著與人爭辯自己的看法,逐漸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成長大概就是,以前被人誤解或看法不一樣的時候,恨不得揪住對方衣領(lǐng)說個三天三夜?,F(xiàn)在不了,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我就掉頭而走。”
人與人之間終是不同的,不要強行去勸誡一個三觀和認知跟你不同的人,不然不僅會無功而返,還會惹上一身騷。
爛泥爛得好好的,你沒必要把他扶上墻。
咸魚躺得好好的,你沒必要給他翻個身。
死豬死得好好的,你沒必要去用開水燙。
朽木朽得好好的,你沒必要把他雕成材。
成年人的世界,只篩選不教育,只選擇不改變。只選擇不改變,人生快樂一大半。?